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1299篇 |
免费 | 9068篇 |
国内免费 | 344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3943篇 |
废物处理 | 318篇 |
环保管理 | 1601篇 |
综合类 | 15977篇 |
基础理论 | 3533篇 |
环境理论 | 1篇 |
污染及防治 | 1736篇 |
评价与监测 | 1218篇 |
社会与环境 | 1449篇 |
灾害及防治 | 935篇 |
出版年
2025年 | 335篇 |
2024年 | 814篇 |
2023年 | 1090篇 |
2022年 | 1672篇 |
2021年 | 1638篇 |
2020年 | 1813篇 |
2019年 | 1381篇 |
2018年 | 1248篇 |
2017年 | 1438篇 |
2016年 | 1204篇 |
2015年 | 1296篇 |
2014年 | 1137篇 |
2013年 | 1472篇 |
2012年 | 1762篇 |
2011年 | 1722篇 |
2010年 | 1524篇 |
2009年 | 1499篇 |
2008年 | 1313篇 |
2007年 | 1345篇 |
2006年 | 1417篇 |
2005年 | 1004篇 |
2004年 | 701篇 |
2003年 | 478篇 |
2002年 | 409篇 |
2001年 | 386篇 |
2000年 | 295篇 |
1999年 | 161篇 |
1998年 | 38篇 |
1997年 | 24篇 |
1996年 | 23篇 |
1995年 | 23篇 |
1994年 | 16篇 |
1993年 | 6篇 |
1992年 | 19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提高有机高分子材料聚偏氟乙烯(PVDF)超滤膜的亲水性,增强其在污水处理中的抗污染能力,采用无机纳米氧化钛(TiO2)和氧化铝(Al2O3)颗粒对PVDF进行改性,制备(TiO2+Al2O3)/PVDF改性复合超滤膜。为考察无机纳米颗粒对复合超滤膜成膜过程的影响,采用浊点滴定法测定铸膜液体系的分相点,绘制三元相图,以考察纳米颗粒的加入对PVDF超滤膜成膜过程中的热力学影响;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铸膜液体系的透光度下降曲线,考察纳米颗粒对PVDF成膜过程中的动力学影响。结果表明:纳米颗粒的加入降低了铸膜液容纳非溶剂的能力,使其在较小的非溶剂浓度下即可固化成膜;纳米颗粒使铸膜液中溶剂与非溶剂双向扩散的传质阻力增加,缩短了铸膜液浸入凝胶浴瞬间至固化成膜的时间。 相似文献
2.
西北贫困县中,少数民族县占了很大比例。这些少数民族贫困县大都地处偏远、生态环境脆弱、资源承载能力较弱,可持续发展水平低。进行主体功能区规划是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本研究依据国家和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要求,结合西北少数民族贫困县现状,构建主体功能区划分指标体系;以新疆木垒哈萨克自治县为例,在整个... 相似文献
3.
4.
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是由制度构成的一个相互配合、有机联系的整体。本文基于文献统计分析与实地调研咨询,从广义和狭义层面,分别对生态文明制度进行梳理。根据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需求与省级层面实际情况,本文将广义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分为源头保护制度体系、损害赔偿与激励体系、追责考评制度体系和污染治理制度体系四大板块,并针对国家与省级重点生态文明制度,构建生态资源保护制度链与污染防治制度链。同时,对制度地位、制度衔接、相互关系及其优化选择进行分析,以提高环境管理效能,推进生态文明研究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5.
6.
挥发性脂肪酸(VFAs)是强化生物除磷过程中易于利用的碳源。在影响剩余污泥厌氧发酵的因素中,回流搅拌是影响因素之一。因此,确定最适SRT为10 d后,通过采用控制回流比的方法,研究了剩余污泥在不同回流比条件下厌氧发酵的情况。结果表明:回流比的增大能够促进污泥水解过程中SCOD和STOC的溶出;回流比为300%时VFAs浓度最高,可以达到284.64 mg·L-1,约为不回流情况下(146.82 mg·L-1)的2倍;回流比为300%时产酸率也要大于不回流搅拌和回流比为500%的情况,最高可达到0.58 g·g-1(以VS计),在VFAs中以乙酸和丙酸的含量占主导。 相似文献
7.
采用自制的电化学装置在线制备液体高铁酸钠,然后将制得的高铁酸钠投加到电镀废水中进行处理,考察不同pH值和不同高铁酸钠投加量对废水中总氰化物、Cu2+、Ni2+去除率的影响;对比研究了高铁酸钠氧化法和次氯酸钠氧化法在处理低浓度含氰电镀废水的效果。结果表明,当pH为9~10,高铁酸钠的最佳投加量为0.024~0.048 mmol·L-1时,总氰化物、Cu2+和Ni2+的同时去除率均在90%以上;在处理低浓度含氰电镀废水时,高铁酸钠对总氰化物、Cu2+和Ni2+的同时去除率均明显高于次氯酸钠。这是因为高铁酸钠能够有效地氧化多种络合态的氰化物,包括Cu(CN)43-、Cu(CN)42-、Ni(CN)42-等,使废水中的重金属转变为离子态;然后在碱性条件下,在高铁酸盐还原产物-Fe(OH)3助凝和絮凝作用下,反应生成沉淀,达到同时去除氰化物和重金属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太原地区的大气氮湿沉降时空变化规律,于2016年1月~2017年12月采用雨量器对太原市市中、近郊和远郊三地大气氮湿沉降进行了为期2年的监测。得到市中、近郊、远郊的NO3--N平均浓度为12.9、18.4、1.3 mg/L,NH4+-N平均浓度分别为3.6、2.3、1.6 mg/L。季节变化上看,NH4+-N浓度值四季相对平均,春夏季稍高,而NO3--N浓度变化较大且冬春季浓度值较高。三个采样点大气氮湿沉降量(无机氮)年均沉降量分别为40.0、48.0、14.2 kg/hm2,以近郊的沉降量最高。市中、近郊、远郊的NH4+-N沉降量分别为9.0、5.0、8.2 kg/hm2,占总无机氮湿沉降量的比重分别为22%、11%、57%,NO3--N沉降量分别是31.0、43.0、6.0 kg/hm2,占总无机氮湿沉降量的比重分别为78%、89%、43%。从上可知城市降水中主要以NO3--N沉降为主,农村则以NH4+-N沉降为主。结合市中、近郊、远郊NH4+-N/NO3--N浓度比值分别为0.54、0.30、1.31,充分表明市中和近郊大气氮湿沉降主要来自工业和交通运输源,远郊则来自农业源。另外,市中、近郊月氮湿沉降量与降雨量差异不显著,远郊则达到极显著水平,说明影响市区两点氮湿沉降的因素较为复杂。由以上数据看出市中和近郊氮污染情况比较严重,应根据各自沉降特点予以控制。 相似文献
9.
利用小波的时频局部化的特征,将信息的加密过程由传统的时域中进行改为在时域和频域中进行,达到信息加密和增强信息安全性的目的.采用两种方法实现信息的加密与解密的过程,一种是将明文保存为图像文件格式,对图像文件进行小波的分解与重构,实现信息的加密与解密;另一种是将明文数值化为一个系数矩阵,对数值矩阵进行小波的分解与重构,实现信息的加密与解密.通过小波分解过程进行加密,小波的重构过程进行解密,改变了传统的在空域中通过一系列的移位、迭代和置换的方式进行的加密过程,因此也不能通过传统的解密方式进行解密,增强了信息的安全性.由于小波的多样性,不同的小波变换得到的结果也会不同,增加了解密的难度,保证了数据的安全. 相似文献
10.
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响应机理与调控——以东部沿海地区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时空过程耦合、形态与动力共轭的角度,探讨了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响应机理与调控模式。首先提出农村劳动力转移响应强度的概念,构建了响应强度模型与机理模型,揭示了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响应强度的类型及动力机制,分析了劳动力转移响应的地域类型及调控对策。研究表明:东部沿海地区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带动作用逐渐增强,劳动力转移规模与比重不断增大,其阶段性、区域差异性特征明显;非农产业发展、地区发展差异和期望收入等是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响应的地域形态类型可以划分为大城市核心地域、外围承接地域、边缘发展地域和传统农业及特区地域4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