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茅东水库、长荡湖、滆湖、太湖竺山湾是洮滆水系从上游到下游排列的4大典型湖库,2008年的监测分析表明,氮、磷是该水系湖库富营养化的主要污染因子,并沿流域呈加剧趋势,上下游TP质量浓度为0.081~0.296 mg/L,差异小,而TN质量浓度为0.314~5.67 mg/L,差异大,长荡湖到滆湖是洮滆水系首要污染物TN快速增加的关键区域。水系自上而下4个湖库综合营养状况指数分别为45.3,63.0,68.3,69.5,富营养化呈加重趋势,后二者已接近重度富营养化并呈北重南轻的态势,并且4—9月重于其他月份,其生态风险较大。自上而下流域内农田及建设用地的比例均呈增加趋势,表明农业面源污染、城镇生活污染及工业污染的负荷也呈增加趋势,它们的总比例与综合营养状况指数呈正相关(P〈0.05)。从藻类种类构成来看,下游竺山湖以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为绝对优势种,有大量表面水华爆发且有黑臭发生,上游滆湖和长荡湖以点状平裂藻(Merismopedia punctata)为绝对优势种,几乎无表面水华爆发,这与鲢、鳙鱼的养殖规模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3.
从证据法学概念的角度浅析了环境监测原始记录的证据范畴,根据其所属范畴的证据要求,归纳了环境监测原始记录的证据要求。结合实例,分析了环境监测原始记录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4.
5.
6.
简述了环境监测数据在环境执法中的证据效力,指出,环境监测数据作为环境执法依据和行政处罚证据时,应对监测机构资质、监测样品、分析方法、仪器设备、质控措施、监测记录及结果等进行有效性审核。结合案例,分析了环境监测资料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提出,环境监测数据作为证据资料提交给法庭时,需要所有与此项监测工作有关的资料作为支撑,监测机构在提交监测数据之前必须进行严格的审核和把关,只有合法有效的环境监测数据才具备证据能力,真正服务于环境执法和环境管理。 相似文献
7.
于2012年12月—2013年11月对滆湖水体进行了调查,分析了水体氮、磷及大型底栖动物的时空分布,初步探讨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与氮、磷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滆湖水体的ρ(TN)在冬春季较高,ρ(TP)四季的差异不大,在空间分布上,北部湖区的ρ(TN)、ρ(TP)均高于南部湖区;大型底栖动物出现频率最高的为霍甫水丝蚓和中国长足摇蚊,其丰度在时间上均表现为秋季夏季冬季春季,在空间上的规律性不明显;CCA分析表明滆湖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随季节变化规律显著,且氮含量是滆湖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重要影响因子;对优势种的丰度与氮磷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滆湖底栖动物优势种与TN和NO_3~--N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不同实验室藻密度监测数据的可靠性,现场采集了藻密度样品,处理为现场平行样和实验室前处理后平行样2种,分别由5家实验室的6名技术人员开展检测分析。参考相关技术规范要求,结合其他领域相似工作的成功应用案例,采用Z比分数法对分析结果开展藻密度实验室间比对。结果表明,数据的相对偏差均符合技术规范要求;对藻密度进行数据直接比对和对数转换后比对,各实验室对现场平行样和实验室前处理后平行样的检测结果均为合格;分析方法原理导致藻密度手工监测的绝对数值偏差较大,对当前的太湖水华预警工作适用性不高。 相似文献
9.
简述了环境监测机构监测能力的内涵以及监测能力认定的依据。指出,监测机构应保证其各项能力的持久性,才能确保其正常运作。其中,监测人员、仪器设备、监测方法等因素会造成监测能力中断。因此,监测机构应注重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加强仪器设备的日常维护、保障仪器运维资金的投入,及时做好监测方法变更,探索新的管理模式,维持监测能力,促进监测机构稳定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