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863篇
  免费   5929篇
  国内免费   221篇
安全科学   2472篇
废物处理   185篇
环保管理   1143篇
综合类   10366篇
基础理论   2313篇
污染及防治   955篇
评价与监测   902篇
社会与环境   1048篇
灾害及防治   629篇
  2025年   196篇
  2024年   517篇
  2023年   677篇
  2022年   1054篇
  2021年   1066篇
  2020年   1113篇
  2019年   813篇
  2018年   844篇
  2017年   939篇
  2016年   765篇
  2015年   800篇
  2014年   739篇
  2013年   883篇
  2012年   1145篇
  2011年   1121篇
  2010年   1099篇
  2009年   970篇
  2008年   946篇
  2007年   913篇
  2006年   912篇
  2005年   714篇
  2004年   488篇
  2003年   315篇
  2002年   311篇
  2001年   300篇
  2000年   202篇
  1999年   105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4篇
  1992年   8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提高有机高分子材料聚偏氟乙烯(PVDF)超滤膜的亲水性,增强其在污水处理中的抗污染能力,采用无机纳米氧化钛(TiO2)和氧化铝(Al2O3)颗粒对PVDF进行改性,制备(TiO2+Al2O3)/PVDF改性复合超滤膜。为考察无机纳米颗粒对复合超滤膜成膜过程的影响,采用浊点滴定法测定铸膜液体系的分相点,绘制三元相图,以考察纳米颗粒的加入对PVDF超滤膜成膜过程中的热力学影响;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铸膜液体系的透光度下降曲线,考察纳米颗粒对PVDF成膜过程中的动力学影响。结果表明:纳米颗粒的加入降低了铸膜液容纳非溶剂的能力,使其在较小的非溶剂浓度下即可固化成膜;纳米颗粒使铸膜液中溶剂与非溶剂双向扩散的传质阻力增加,缩短了铸膜液浸入凝胶浴瞬间至固化成膜的时间。  相似文献   
2.
道南膜技术测定CaCl2溶液体系中汞的化学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尝试并探索道南膜技术(DMT)测定溶液体系中Hg化学形态的方法条件.结果表明,0.01mol·1-1CaCl2作为背景溶液时,跨过阳离子交换膜的Hg主要形态并非阳离子而是HgCl2和HgCl3.Hg在阳离子交换膜内扩散为限制Hg跨膜传输的主要因素.Hg在阳离子交换膜内的吸附除静电吸附外还存在结合力更强的化学吸附,成为限制道南膜技术用于Hg形态测定的主要因素.采用动力学DMT方法,缩短试验时间至8h以内,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Hg的化学吸附,为DMT方法测定土壤溶液体系中Hg的化学形态提供可能.  相似文献   
3.
建立了环境样品中恶唑酰草胺及其代谢物的快速分析方法.以二氯甲烷作为提取溶剂,对试样采用加速溶剂萃取,自动凝胶渗透色谱仪净化预处理,液相色谱分离,PDA检测器测定,外标法定量.恶唑酰草胺及其代谢物的最低检测浓度,土壤和水稻植株为0.001-0.005 mg.kg-1,田水为0.001-0.002mg·l-1.其在田水、土壤、水稻植株中的平均回收率在80.0%-97.4%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变异系数)为2.0%-10.7%,线性相关系数均大于0.997.该方法的最低检测限和加标回收率均符合农药残留分析要求.  相似文献   
4.
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是由制度构成的一个相互配合、有机联系的整体。本文基于文献统计分析与实地调研咨询,从广义和狭义层面,分别对生态文明制度进行梳理。根据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需求与省级层面实际情况,本文将广义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分为源头保护制度体系、损害赔偿与激励体系、追责考评制度体系和污染治理制度体系四大板块,并针对国家与省级重点生态文明制度,构建生态资源保护制度链与污染防治制度链。同时,对制度地位、制度衔接、相互关系及其优化选择进行分析,以提高环境管理效能,推进生态文明研究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5.
大气14CO2的时空分异特征及其在化石源CO2示踪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气CO2中放射性碳同位素(14C)的水平可以反映化石源CO2的影响程度,这对于评估我国目前化石源CO2的排放状况和制定节能减排政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在概述大气14CO2采样和分析方法的基础上,简要介绍了大气14CO2观测的起源和主要的源汇过程,重点论述了大气14CO2的时空分异特征及其驱动因素;阐述了化石源CO2浓度的估算方法及14CO2在国内外化石源CO2示踪中的应用现状,并对大气14CO2观测在我国化石源CO2示踪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旨在为我国正确地开展大气14CO2的观测研究,深刻地理解特定区域大气14CO2的时空分异特征和化石源CO2的分布状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1961-2012 年西藏极端降水事件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杜军  路红亚  建军 《自然资源学报》2014,29(6):990-1002
利用18 个气象站点1961-2012 年逐日降水量资料,计算了10 个极端降水指数,采用滑动平均、线性回归、Mann-Kendall 非参数检验和Morlet 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西藏极端降水事件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西藏近52 a 连续干旱日数(CDD)呈显著减少趋势,最大5 d 降水量也趋于减少但不显著,大雨日数和强降水量的线性趋势不明显,其他6 个极端降水指数都表现为增加趋势且不显著。与全球、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比较,西藏CDD和连续湿日的变幅明显偏大,最大1 日降水量、强降水量和极强降水量的变幅明显偏小。除CDD外,极端降水指数的变化趋势与海拔高度呈显著的二次曲线关系,仅有中雨日数的变化趋势与经度呈显著的正相关。在近52 a 的时间尺度上各项极端降水指数都存在3~4 a 显著周期,多数指数也存在12a、15 a 和16 a 的周期。在时间转折上,CDD的突变点时间较早,从1974 年开始;中雨日数、连续湿日和年总降水量的突变点发生在20 世纪80 年代末。从空间分布来看,那曲地区西部是极端降水指数变化最为显著的区域,雅鲁藏布江中游大部的多数极端降水指标趋于下降,而山南地区南部、林芝地区东南部的降水极值和降水强度都在增加。  相似文献   
7.
王彤  文刚  黄廷林  司凡  王晨旭  路林超  林薇 《环境科学》2020,41(11):5027-5036
本研究以水源水库热分层期沉积物中有机物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其相对分子质量分布和有机物荧光特性的基础上,探究了沉积物中有机物为碳源时,好氧反硝化细菌的脱氮效能、细菌生长及碳去除性能.结果表明:①水源水库在热分层期,沉积物中相对分子质量>100×103的有机物所占比例较高;同时相比于不同月有机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布,7月时沉积物中相对分子质量大的有机物所占的比例最低(44.62%),显示出较小的相对分子质量;②水源水库沉积物中有机物由陆地类腐殖质组分C1(250 nm,425 nm)、类色氨酸和氨基酸物质C2(230 nm/280 nm,322 nm)和传统微生物类腐殖质混合物C3(250 nm,340 nm)所组成,其中色氨酸和氨基酸类的物质(组分C2)所占比例较高,同时在7月时显示出较大的总荧光强度;③好氧反硝化过程中,5月有机物显示出较好的作为电子供体的特征,而7月的有机物却表现出较好的作为能源物质的性能,同时使得好氧反硝化细菌WGX-9显示出较高的氮去除特性;④相比于天然有机物、藻类有机物和实际水源水库水,沉积物中有机物作为碳源时可以较好地促进菌株WGX-9的好氧反硝化脱氮效能.本文阐明了水源水库热分层期沉积物中有机物特性及对好氧反硝化细菌的影响,将为微污染水体氮污染控制工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下汪家铜多金属矿床形成于燕山晚期,成矿流体主要来自岩浆期后热液,断裂和岩浆岩是两大重要的成矿条件。控矿构造为北北东向断裂。成矿流体和主要矿质均源于地球深部,以上地幔或壳幔混合带为主,与燕山晚期富碱岩浆活动密切相关。下汪家铜多金属矿床成因上的分析,对该区下一步的找矿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基于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方法的城市生态压力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城市生态压力影响因素复杂,难以对城市未来可持续发展状况做出准确判断的问题,提出了城市生态压力的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分析了影响城市生态系统的主要因素.以抚顺市1995-2009年数据为基础,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并预测了该市2010-2015年城市生态系统的压力情况.研究结果表明:能源消耗指标是影响城市生态系统压力的主要因素;运用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模型对训练样本的拟合精度以及对测试样本的仿真精度分别达97.91%和94.16%;抚顺市2015年的人均生态足迹、 生态承载力和生态赤字分别达到7.013、 0.523和6.49 hm2/人.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中国产业结构调整,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占比不断增加,外加以消费为主要驱动的新增长模式导致消费污染在总污染中的份额比重越来越高,因而将消费污染纳入环保税政策分析框架有重要的学术和实践价值。为此基于垄断竞争市场,构建一个包含异质性企业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研究在环保税政策下,生态型企业技术冲击、环保技术冲击、环保税税率冲击、消费者环保意识冲击对产出、消费、环境质量等宏观变量的动态影响。模拟结果发现,生态型企业技术进步和环保技术提升短期内会增加产出和消费,降低生产端污染排放。环保税税率提高也会降低生产端污染排放,但会对总产出和消费带来负向冲击。在不考虑消费污染情况下,生态型企业技术冲击、环保技术冲击、税率冲击通过降低生产过程中的污染排放,改善环境质量;而在考虑消费污染时,环保技术的提高和税率的增加给环境带来的改善作用会减弱,而生态型企业技术提高虽在期初会给环境带来小幅度改善,但之后由于消费污染排放的累积,反而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且在消费污染占比不断提高情况下,消费者环保意识的提高对环境质量的改善作用更为重要。建议政府一方面应加大财政补贴,对环保技术的研发行为给予财政上的支持,同时积极推动污染企业更换新的排污设备。另一方面,在环境监管时既要关注生产过程中的污染排放,也要关注消费过程中带来的隐含污染排放,倡导企业不仅要使用更加绿色的生产技术,也要生产更加绿色环保的产品。同时政府应积极宣传环保理念,引导居民选择绿色消费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