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3 毫秒
1.
2.
张宁红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08,20(3):1-5
针对太湖流域水质污染、湖体富营养化、饮用水质受影响和水生植被减少等生态问题,提出了构建生态安全监测指标体系、布设四类监测点位、引入科学的监测技术与评价体系,从而构建流域生态安全监测体系的设想。 相似文献
3.
4.
2007年5月与2008年5月太湖水域产生的湖泛主要是由蓝藻水华引发的,但是蓝藻水华单纯地在湖湾或岸边浅水区大量堆积并不一定引发湖泛。研究发现,2007年5月与2008年5月的湖泛现象存在相同的触发机制:3d以上时间维持高温(平均气温大于20℃),微风(平均风速小于4m/s),风向基本一致(风向平均绝对偏差小于20°);其后,冷空气过境使得风速短时增大,风向调转180°左右,气温迅速降低,并且这种气象条件持续1d以上。在此研究基础上,给出了切实可行的太湖湖泛预警方案。 相似文献
5.
6.
用个体采样器对100名受试者进行了可吸入颗粒物和气态样品的24h跟踪采集,并通过梯度洗脱一反相HPLC/可编程序荧光检测法定量分析了样品中14种多环芳烃。结果表明,不同受试人员多环芳烃空气日均暴露浓度存在很大差异,其中焦炉工人受多环芳烃中BaP空气日均暴露浓度为0.5μg/m^3~1.7μg/m^3,炼纲厂工作人员和清洁区办公人员的BaP空气日均暴露浓度分别为0.02μg/m^3和0.01μg/m^3。不同受试人员多环芳烃空气日均暴露在PM10及气相中的分配比例也略有不同,焦炉工人的BaP空气日均暴露浓度有近99%来自PM10,一般人群为93%左右。指出2环、3环多环芳烃主要以气态形式存在,4环至6环多环芳烃主要分布在PM10中。 相似文献
7.
京津冀典型城市采暖季颗粒物浓度与元素分布特征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选择京津冀地区3个典型城市和从南至北的4个国家大气背景站作为研究对象,收集采暖季空气颗粒物PM2.5、PM10样品,微波消解-ICP-MS法分析了样品中的68种元素.结果表明,北京、天津、石家庄PM2.5和PM10日均质量浓度均高于国家二级标准限值和背景点,一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PM10与PM2.5质量浓度呈线性相关,Na、Mg、Al、S、K、Ca、Fe质量浓度为0.1~10 μg/m3,Si、P、Ti、Mn、Ni、Cu、Zn、Ba、Pb质量浓度为10~100 ng/m3,其他元素质量浓度为0.01~10 ng/m3或未检出.在元素构成上,S、Na、Al、K、Fe、Mg、Ca、P、Si等是主要元素,元素含量均大于1%.其他微量元素每种元素含量为0.1%~1%.14种重点防控重金属在PM2.5中的吸附显著高于PM10,主要来源于燃煤、燃油、工业排放、机动车尾气等. 相似文献
8.
9.
10.
从环境监测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原则、内容、资源配置及保证措施等方面,阐述了江苏省环境监测现代化建设的具体设想.提出用3年~5年的时间,实现该省环境监测实时监控系统的自动化、实验室分析技术的现代化、环境监测信息技术的网络化及环境监测体制的多元化和管理机制的市场化,建成能适应市场经济体制,满足科学管理需要,具备国际先进技术和国际间互认能力的环境监测网络体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