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0036篇
  免费   19519篇
  国内免费   40530篇
安全科学   39134篇
废物处理   6752篇
环保管理   24889篇
综合类   125855篇
基础理论   24829篇
污染及防治   34284篇
评价与监测   14040篇
社会与环境   11295篇
灾害及防治   9007篇
  2024年   999篇
  2023年   5782篇
  2022年   7201篇
  2021年   6820篇
  2020年   8267篇
  2019年   9514篇
  2018年   10625篇
  2017年   6447篇
  2016年   7186篇
  2015年   9126篇
  2014年   14854篇
  2013年   11941篇
  2012年   16745篇
  2011年   18116篇
  2010年   13159篇
  2009年   13775篇
  2008年   16219篇
  2007年   14998篇
  2006年   14225篇
  2005年   11963篇
  2004年   10889篇
  2003年   10423篇
  2002年   8590篇
  2001年   6971篇
  2000年   5581篇
  1999年   3407篇
  1998年   2069篇
  1997年   1823篇
  1996年   1874篇
  1995年   1719篇
  1994年   1642篇
  1993年   1333篇
  1992年   1448篇
  1991年   1216篇
  1990年   1181篇
  1989年   1667篇
  1988年   1614篇
  1987年   1488篇
  1986年   1168篇
  1985年   1116篇
  1984年   1071篇
  1983年   1006篇
  1982年   822篇
  1981年   674篇
  1980年   478篇
  1979年   278篇
  1978年   188篇
  1977年   94篇
  1976年   86篇
  1974年   100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中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加速发展,大气污染的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危害公众身体健康。基于安徽省逐小时PM2.5浓度监测数据,采用后向轨迹模式、潜在源因子分析法(PSCF)和权重浓度分析法(CWT),构建PM2.5来源分析模型,分析了安徽省PM2.5的来源,并结合地理探测器辨析了影响PM2.5本底贡献浓度的驱动因子。结果表明:(1)本底贡献、本底外溢和外地输送这3个动态过程对安徽省PM2.5浓度的时空变化有重要的影响;(2)PM2.5月累计逐小时测量浓度、总浓度、外地输送浓度、本底贡献浓度、本底外溢浓度和月均PM2.5本底排放贡献率,均在整体呈现出西南高、东北低的分布趋势,但前3项在安徽西北部的阜阳、亳州和淮北等地出现高值区;(3)安徽省约97.5%的面积外地输送贡献率>50%,下辖市PM2.5本底排放贡献率在30%~50%,说明1月污染以外地输送为主;(4)工厂密度、车辆保有量密度和人口密度对PM2.5月累计本底贡献浓度的解释力q值分别为0.33、0.47和0.61,通过与PM2.5月累计测量浓度地理探测分析结果的比较,表明人为要素与PM2.5月累计本底贡献浓度的关系更加密切。研究结果可为区域大气污染治理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岸线码头密度对河流水动力变化及污染物输移的影响,以武汉河段为例,基于Mike21模型建立了适用于该河段的平面二维水动力-水质模型,计算了长为9.6 km的岸线范围内布置不同密度码头群后引起的附近区域内水位、流速变化以及突发水污染事故后的自净能力变化,从空间差异性、最大变幅等角度对比了三者的差异,并归纳了码头密度与水动力条件、污染物浓度变幅之间的关系.结果 表明:(1)随着码头密度增加,工程区上游水位变化较流速更敏感,工程区及下游局部位置水位变幅较小,而流速变化较为敏感,表现为前沿主流区流速增大,近岸区流速减小;当码头密度大于1.25~2.5座/km的临界范围后,水动力条件随码头密度的变幅逐渐减缓.(2)修建码头后,受水动力变化影响,工程区河段上游污染物浓度变化呈"峰前减、峰后增",但工程区下游呈"峰前增、峰后减"的特征;工程区间内表现为主流区浓度增大、近岸带浓度减小、高浓度滞留时间总体增加的变化特点.(3)受码头工程群影响,无论是区间整体上,还是局部范围内,污染物浓度相对水动力条件变幅更大,对河段内水源地的取水可能造成不利影响.以上认识对于河流岸线开发利用规模选取和效应评估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3.
苏锡常是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地区之一,也是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在快速城镇化背景下,该地区生态环境受到人类活动的强烈冲击,国土空间配置亟待优化.本研究基于多源数据,对苏锡常地区2000~2018年碳储存、食物供给、维持生物多样性3种生态系统服务的时空格局及演变特征进行刻画,并运用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方法识别了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 表明:(1)整体来看,2000~2018年,苏锡常地区的碳储存服务略有上升,食物供给服务和维持生物多样性服务波动下降;(2)苏锡常地区生态系统服务空间分布严重失衡,表现为中部建成区低,四周自然用地高的分布特点,城镇扩张区各类型生态系统服务退化较为严重;(3)在权衡与协同分析中,碳储存-食物供给服务、碳储存-维持生物多样性服务呈现协同关系,食物供给-维持生物多样性服务呈现权衡关系;(4)各项生态系统服务的权衡与协同关系存在空间差异,低值协同区集中分布在城市中心,高值协同区主要分布在西侧与南侧林地范围,低-高值与高-低值权衡区在空间上呈环绕相间分布.苏锡常地区在未来的发展中需要注意低值协同区和权衡区,有针对性地制定生态保护修复措施,合理调控社会经济发展,实现生态系统服务的协同增效.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湖北九宫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甜槠群落建立的1ha固定森林样地进行植物群落调查,分析了样地内木本植物物种组成、区系成分、种群径级结构和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1)样地内木本植物(DBH≥1 cm)共有132种,隶属于42科78属,其中,杜鹃花科、壳斗科、樟科、蔷薇科、冬青科等是优势科,短柄袍、鹿角杜鹃、青冈、长叶石栎、甜槠等是优势种.(2)样地内植物科、属的分布类型均以泛热带分布类型为主,分别为30.95%和20.51%.(3)样地内所有木本植物个体的径级结构均呈倒"J"型,幼龄个体数量大,森林群落更新状况良好.(4)样地内木本植物个体的空间分布格局以聚集分布为主,部分优势物种在小尺度上呈聚集分布,而在较大尺度上则为随机分布.  相似文献   
5.
湿地重要性评估是湿地生态系统功能有效管理的基础性工作,湿地功能要素的识别是科学、客观地评估湿地的保护价值及其重要性的前提条件,同时是识别湿地保护地空缺,加强湿地保护规划的重要基础.结合安徽省湿地特点,采用熵权法从湿地的必要性、稀有性、及其调节功能、资源功能等9个方面选取22个指标,构建了安徽省湿地重要性评估指标体系,对安徽省湿地斑块进行生态保护价值重要性评估,并根据自然断裂法,将安徽省湿地划分为极重要、高度重要、较重要和一般重要湿地,同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湿地重要性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表明:安徽省湿地重要性评估分值在0.9741~6.5588之间,其中极重要湿地(4.0271~6.5588)居多,主要分布在长江、淮河流域,面积约50.30万hm2,占研究区域湿地面积的48.29%,高度重要湿地(2.4049~4.0270)约13.25万hm2,较重要湿地(1.4351~2.4048)面积约18.17万hm2,一般重要湿地(0.9741~1.4350)约22.40万hm2,零星分布于全省;湿地鸟类资源、国家重点保护物种数、水资源、水质以及湿地的自然性等是安徽省湿地重要性的主要影响因素.建立的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结果为安徽省湿地的保护价值定位、优先建立建设和等级划分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合理的补偿标准是流域生态补偿的核心,也是激励生态系统服务提供者积极性、体现生态系统服务改善价值、实现区域协同发展的关键内容.基于成本收益双视角,以渭河流域为例,运用全成本法和选择实验法测算了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保护的成本收益,进一步借助鲁宾斯坦议价模型核算跨区域生态补偿标准.结果表明:(1)为改善流域生态环境,上游甘肃省的直接治理成本约为35021.27万元/a,间接成本约为107112.26万元/a,全成本约为142133.53万元/a;(2)流域生态系统服务改善能够为中下游陕西省带来的收益为252912.96万元;(3)在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保护成本收益明确的前提下,若上游地区在协商中具有完全耐心或中下游地区完全没有耐心,则上游获得全部净收益,补偿标准为252912.96万元/a;若上游地区完全没有耐心,且当中下游耐心程度(贴现因子)为0.5时,则双方将均分净收益,即补偿标准为197523.25万元/a.总的来看,研究对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保护的成本收益分析及跨区域生态补偿标准核算提供了可行思路,实际应用中可根据具体情况合理设定议价双方贴现因子进行灵活处理.  相似文献   
7.
工业用地供应行为的演化是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体现,分析工业用地供应规模的时空变化特征,有利于推进土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工业高质量发展,优化国土空间格局.基于重庆市2009~2018年工业用地供应公告数据,建立重庆市工业用地供应数据库,运用基尼系数、核密度分布、冷热点分析和趋势面分析方法,分析重庆市工业用地供应规模的时空变化规律.结果 表明:(1)重庆市工业用地供应规模总体上处于波动下降趋势,供应的区位呈现较为明显的东北-西南方向分布.区位基尼系数具有波动性特征,市域和分区都在空间分布不均衡和均衡间反复.(2)工业用地供应点规模呈现出“主环-斑点”式空间布局模式,高密度核心逐渐向主城区中心聚集.供应规模的热点区县在主城区的东西两侧变动,冷点区集中在渝东北角.(3)重庆市的中心城区及其西部和南部具有较大的工业用地供应规模,为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奠定了较好基础.  相似文献   
8.
异龙湖为中国云南九大高原湖泊之一,是处于草型向藻型湖泊转化节点上的典型高原湖泊,因历史原因,异龙湖东西湖区水环境条件差异较大,可较好的代表云南高原草型及藻型湖泊类型,因此研究异龙湖的沉水植物时空分布与水环境因子关系,对于我国高原湖泊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且自1980年以来异龙湖沉水植物相关研究成果较少,因此,本研究在异龙湖开展为期一周年的水环境因子及沉水植物调查,对沉水植物分布格局及其与水环境因子之间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以期为异龙湖的沉水植物研究留下珍贵的历史资料,并探索异龙湖沉水植物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子,为沉水植物恢复提供数据及技术支撑.结果表明:东西湖区沉水植物的群落结构具有显著差异,西湖区小茨藻(Najas minor All.)、狸藻(Utricularia vulgaris L)、轮叶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等为优势种,东湖区篦齿眼子菜(Potamogeton pectinatus L)、狐尾藻(Myriophyllum verticilla-tum L)为优势种,且西湖区沉水植物的生物量及物种丰度显著高于东湖区.通过相关性分析看出水深、透明度、溶解氧是影响异龙湖沉水植物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总氮、总磷、氨氮及pH是次要影响因子,异龙湖在现状条件下恢复沉水植物应针对不同湖区恢复采用不同的恢复策略,选择不同的沉水植物种类开展恢复工作.  相似文献   
9.
探究土地利用方式对长江中游小流域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为鄂西地区土地合理利用与管理以及土壤结构改良提供借鉴.以下牢溪小流域5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柏树林、蔬菜地、石坎农田、撂荒地、天然林)土壤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各土地利用方式间土壤团聚体粒径组成及稳定性差异.结果 表明:(1)柏树林、石坎农田、撂荒地和天然林土壤团聚体以>2 mm为优势粒级,平均为57.66%,蔬菜地以<0.25 mm微粒径团聚体为主,均值为60.86%;(2)林地(柏树林和天然林)土壤稳定性和抗蚀性要优于农用地(石坎农田和蔬菜地),耕地撂荒提升团聚体稳定性;(3)分形维数D与破坏率PAD、可蚀性K呈正相关,与团聚体直径(MWD和GMD)和水稳性大团聚体WR0.25呈负相关,分形维数较好反映小流域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和抗侵蚀性.对流域内林区的封育是提升土壤结构稳定性的最优管理方式.  相似文献   
10.
为提高高烈度地震区隧道抗震性能,以某铁路隧道为研究背景,分析3种抗减震措施下隧道不同监测点隧道拱顶沉降、边墙收敛、衬砌结构PGA及最小安全系数,通过对比分析得到最优抗减震措施。结果表明:相比于工况1,工况2隧道拱顶沉降减小10.54%~81.10%,边墙收敛减小13.92%~78.77%,衬砌结构PGA减小31.42%~72.02%,最小安全系数增加18.04%~66.13%;相比于工况1,工况3结构拱顶沉降减小3.04%~18.02%,边墙收敛减小4.70%~32.00%,PGA增加13.95%~27.48%,最小安全系数增加7.49%~30.99%;工况4即“减震层+SFRC衬砌”刚柔并济法,相比于工况1,隧道拱顶沉降减小18.46%~83.98%,结构边墙收敛减小17.54%~85.47%,PGA减小30.00%~69.98%,最小安全系数增加47.95%~83.56%;4种工况抗减震性能由高到低依次为:工况4>工况2>工况3>工况1。研究结果可为隧道软硬围岩交接段抗震设防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