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交通干道沿线土壤重金属监测与评估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公路运营所带来的铅、镉、锌等重金属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安全存在着潜在和长期的影响。近年来,开展交通干道沿线重金属污染监测与评估工作已经成为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内容。从监测技术、评估方法、可能影响因素等几个方面对该领域的研究进展及成果进行了综述。采样段面的选取、点位的布设与样品的收集应该同时遵循全面性和代表性的原则。在同一交通干道内,均匀布置采样段面的同时可以尽量包含高车流量、中车流量与低车流量3种类型。考虑到重金属在横向距离上的分布规律,可以在0~100 m处设置密集采样点位,在100~300 m处设置适量采样点位。评估方法一般同时采用Kriging空间插值分析、污染指数分析、多元统计分析,生态风险评价与健康风险评价等多种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2.
3.
4.
长江口邻近水域浮游植物群落动态变化及其环境因子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根据1998-2003年长江口邻近水域(30°-32°N,121°27′-122°30′E),丰水期和枯水期10个航次、20个点位的海洋监测结果,对浮游植物动态变化及其环境影响因子进行了研究。6年内共检出浮游植物238种,其中大部分为硅藻。研究结果表明,深水航道附近水域中,浮游植物种类、丰度和生物多样性均呈下降趋势。相反,航道内浮游植物总丰度呈直线上升(R=0.81,P<0.05)。对航道内12个环境因子做主成分分析,盐度、溶解氧、硅酸盐和浊度为主要环境主要因子。其中浊度和硅酸盐与浮游植物群落变化关系密切,是影响浮游植物群落动态变化的关键因子,并受深水航道工程影响。 相似文献
5.
6.
结合国外粪大肠菌群的酶底物检测方法,针对某次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用酶底物法和标准方法多管发酵法同步检测受污染地表水中的粪大肠菌群,讨论酶底物法在应急监测中检测粪大肠菌群的适用性。结果表明,两种方法的测定数据显著相关,没有统计学差异( P>0.05)。相对于多管发酵法,酶底物法特异性强,检测时间短,二次污染少,符合应急监测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粪大肠菌群作为水体粪便污染的指示菌,对地表水的水质监测评价具有重要作用。采取较为精确、快速的粪大肠菌群检测方法,对控制流行疾病的发生和传播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从粪大肠菌群的检测意义、监测方法、标准化应用情况等方面进行归纳分析,提出推广和标准化酶底物法监测粪大肠菌群的迫切性。 相似文献
8.
9.
受工业活动影响,上海市典型工业区表层土壤氟中位值普遍高于"七五"背景值。针对工业企业场地土壤氟化物高值现象,目前仍缺乏相关的管理标准体系,且基于总量的评估分析方法已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精细化管理需求。详细梳理了国内外氟化物相关标准体系,并对上海市土壤氟限值进行了探讨。基于上海市典型工业场地特征参数计算得到的土壤氟化物筛选值高于上海市土壤"七五"背景值,与上海市工业场地调查得到的土壤氟化物高值基本持平;第一类、第二类用地的氟化物筛选建议值分别为1 980、10 000 mg/kg。与氟化物相比,水溶态氟化物是影响作物体内氟含量的重要因素,且在淋溶等作用下会对地下水安全构成威胁。考虑到水溶态氟化物的环境行为与风险,建议针对农田土壤开展水溶性氟化物含量限值研究。 相似文献
10.
在暴露情景假设和评估模型的确定下,有必要对污染场地的风险计算结果有影响的模型参数开展敏感性分析,以便在开展土壤健康风险评估工作时,提高评估的准确性和科学性,节约修复成本。以上海市某污染场地为例,对模型参数敏感性开展敏感性分析。贡献率结果显示,经口摄入土壤和皮肤接触土壤为场地表层污染土壤的主要致癌风险暴露途径。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致癌风险与体重呈反向变化,当体重参数减小时,暴露风险将向不利的方向移动。当体重参数在大范围减小时,敏感程度较高。致癌风险与暴露周期、暴露频率、每日摄入土壤量、暴露皮肤表面积、皮肤表面土壤粘附系数呈同向变化,当这些参数增大时,暴露风险将向不利的方向移动;其中暴露周期和暴露频率的敏感程度中等。上海市敏感用地下苯并(a)蒽、苯并(b)荧蒽、茚并(1,2,3-c,d)芘、苯并(a)芘、二苯并(a,h)蒽风险控制值分别为0.726、0.726、0.726、0.072 6、0.072 6 mg/kg。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