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9篇
综合类   22篇
基础理论   16篇
污染及防治   2篇
评价与监测   19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分析了2017—2019年中国337城市O_3污染特征,结果表明:2017—2019年全国O_3第20~70百分位浓度逐年增幅相对稳定,第80~95百分位浓度逐年上升速率最快,平均每年升高5.5μg/m~3。全国O_3超标以轻度污染为主,主要集中在5—9月,占全年O_3超标天数的85.3%;"2+26"城市、汾渭平原交界、长三角、苏皖鲁豫交界O_3超标天数占全国63.9%,"2+26"城市O_3污染最为严重,平均每城市超标71 d。2017—2019年O_3单因子超标分别损失全国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4.5个百分点、4.9个百分点和7.4个百分点,2019年9月O_3单因子超标天数比例为18.8个百分点,单月使全年优良天数减少1.2个百分点。天津、河北、山东、北京、河南、山西、江苏的O_3污染相对较重,天津市发生O_3污染的关键温度为26~34℃,风速为2.0~2.5 m/s,相对湿度为40%~80%,降水明显减少和温度偏高是导致2019年O_3浓度升高的重要气象因素。  相似文献   
2.
全国大气背景地区黑碳浓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2015年14个背景站黑碳浓度水平及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我国背景地区黑碳小时浓度均值呈现明显的对数正态分布特征,14个背景站880 nm波长时年均质量浓度为88.7~1 487.6 ng/m~3,小时最大峰值为685.0~13 731.0 ng/m~3,长岛和衡山相对较高;24 h日浓度变化基本呈现"单峰"状,但峰值出现时刻有所不同;工作日和周末的浓度变化趋势基本相似,但浓度高低与所在区域生产生活方式不同而有所差异。初步探讨了风速和风向与浓度污染水平的关系,相对风速而言,风向对黑碳的浓度影响较大,后向轨迹结果也印证了风向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2018年春节期间京津冀及周边区域空气质量状况,结果表明,京津冀及周边区域2018年春节期间空气污染较重,以石家庄、邢台、邯郸、晋城、长治为中心的区域污染最重,此次重污染过程呈污染范围大、持续时间长的特点。受微风、高湿、逆温等不利气象条件影响,颗粒物污染不断积累和二次转化。除夕(2月15日)至初六(2月21日),北京首要污染源为机动车尾气源,张家口、保定、太原、郑州为燃煤源,太原和廊坊烟花源占比高于其他城市。自除夕(2月15日)下午开始,区域内各城市烟花爆竹燃放相关离子浓度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北京、保定烟花源贡献率与贡献浓度与2017年春节期间相比有所下降。2018年春节期间PM2. 5浓度明显高于2015—2017年,区域南部空气质量较差,重污染区域主要集中在以石家庄、邢台、邯郸、长治、晋城为中心的区域。  相似文献   
4.
解淑艳  杜丽  张欣  李钢 《环境保护》2014,(13):52-54
受经济和社会发展程度的影响,我国环境空气监测点位在运行、维护和管理上未能出台相应的系统化管理文件或指南,导致各地环境监测站点运行维护制度差异较大,存在较多问题。为了更好地获得科学可靠的监测数据,本文给出了建立系统化空气监测点位管理模式的几点建议,为监测点位系统化建设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5.
在全球大气二氧化碳浓度上升的背景下,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及碳汇功能研究得到了广泛的关注,日益成为今后的政治和外交的重大议题之一.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t ecosystem production, NEP)是生态系统光合固定的碳与生态系统呼吸损失的碳之间的差值;或者为生态系统净的碳积累速率.NEP 的研究整合生态系统地上和地下部分,把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因子有机地联系了起来.当NEP为正值时,说明生态系统为碳汇,NEP为负值则表明生态系统为碳源.随着植物和土壤相互联系及其对生态系统过程研究的深入,NEP已经成为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的核心概念之一.以森林NEP为出发点,综述了国内外的最近的 NEP 研究进展,分析了 NEP 研究的科学意义;探讨了植物群落组成/生物多样性、土壤微生物群落、大型/土壤动物和人为的管理或干扰等生物因子对NEP的影响.根据综述研究提出未来研究应在:(1)土壤生物过程、土壤食物网及其与地上部分植物/动物相互作用对NEP的影响;(2)自然林生物多样性的竞争/共存机制与生态系统碳吸存稳定性;(3)人工林固碳潜力和不同植物功能群(灌草层)对生态系统碳动态影响等方面加强,以期为全面认识生物因子对森林生态系统系统固碳现状、机制和潜力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不同轮作制度下长期施肥对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田间杂草及小麦生长的影响,我们在三个长期田间肥效试验定位点,研究3种轮作制度下(冬小麦-大豆Glycine max (L.) Merr.(WS)、冬小麦-夏玉米Zea Mays L.(WM)、冬小麦-中稻Oryza sativa(WR))长期不同施肥模式对冬小麦田间杂草群落及小麦生长的影响.研究表明,在3种轮作制度下,平衡施加N、P、K肥或者NPK肥配施有机肥均可以显著降低冬小麦田杂草密度、地上生物量和田间光照透过率,促进冬小麦生长,并提高冬小麦产量和地上生物量;而且在冬小麦-大豆轮作和冬小麦-中稻轮作的冬小麦田中平衡施加N、P和K肥可以在控制杂草密度的同时保持一个较均一的杂草群落.3种轮作制度下各指标相对值比较发现,3种轮作制度改变施肥对冬小麦田间光照透过率影响程度的顺序与3种轮作制度改变冬小麦田中施肥对杂草密度和地上生物量影响程度的顺序相同;另外,在冬小麦-大豆轮作和冬小麦-中稻轮作制度下杂草密度与冬小麦田间光照透过率之间的相关系数也很高(R≥0.7906),说明施肥对冬小麦田间光照透过率的改变可能是施肥影响冬小麦田间杂草群落的主要途径之一.轮作制度改变冬小麦田中施肥对优势杂草种类数和杂草生物多样性影响的程度差别不大,这可能是因为轮作改变施肥对田间杂草的影响并没有达到引起田间杂草物种消亡的程度.结果表明,在3种轮作制度中施肥对冬小麦田间杂草群落及小麦生长的影响虽有差异,但都显示出施肥在抑制田间杂草发生、维持杂草生物多样性和提高作物产量上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环境空气质量手工监测技术规范》(HJ/T 194-2005)自2005年首次颁布以来,十余年未经修订,直到2017年底完成了该规范的首次修订并正式发布。在本次修订过程中,基于广泛资料梳理和需求调研,编制组逐渐摸索出八个重点方向的修订思路,力求形成一部可切实指导各地开展手工监测的新规范。  相似文献   
8.
设置各种空气质量监测点位时,应以监测网络的监测目的为根本出发点,并同时考虑点位功能和空间代表尺度、点位环境条件以及实际经济技术条件等因素。一个完整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络应涵盖各类功能的监测点位,从而达到监测网络建设的多目标要求,然而空气质量监测点位的建设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目前我国城市空气质量监测点以空气质量评价点为主,其目的是掌握城市整体空气质量状况和长期变化趋势,为环境管理和污染防治提供决策依据,但这类监测点位的功能相对单一,难以满足公众了解详尽的空气质量状况信息的需求。未来,随着监测投入的增加,我国应进一步完善地方监测网络建设,使之涵盖不同功能的监测点位,从而更好地为公众提供空气质量预警信息和健康指引。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为主线,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客观分析应对气候变化在生态文明建设及"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重要地位。针对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认识、立法、市场,在协同作用方面存在的难题与短板以及《巴黎协定》确立的"自下而上"的国家自主贡献模式带来的困境与挑战,探索突破生态文明建设瓶颈,引领全球气候治理体系变革的路径。  相似文献   
10.
基于全国空气质量监测网数据,分析了2015—2019年汾渭平原11个城市臭氧(O_3)污染状况。结果表明:2015—2019年,汾渭平原11个城市O_3平均浓度总体呈升高趋势,年平均升高12.2μg/m~3,其中,2017—2019年均超过二级标准限值(160μg/m~3)。O_3单项污染物的空气质量分指数占空气质量指数的比例逐年升高,O_3超标使汾渭平原2015—2019年各年度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分别减少了1.4、5.4、13.0、11.1、14.4个百分点。O_3浓度呈春夏季(5—9月)高、秋冬季(11—12月)低的特点,其中,5—9月O_3超标天数占全部O_3超标天数的97%以上。各年度O_3日最大8小时平均质量浓度(O_3-8 h)的最大值分别为152、176、224、195、202μg/m~3,均出现在5—7月。O_3-8 h介于150~160μg/m~3的日期主要集中在6—8月,介于160~170μg/m~3的日期主要集中在5—7月,两区间对应的日期属于O_3达标敏感天。2017—2019年,区域内各年度首次出现O_3小时污染的日期有逐渐提前的趋势。2019年,汾渭平原11个城市O_3-8 h第90百分位浓度介于138~204μg/m~3,9个城市超过二级标准限值,O_3超标使临汾、洛阳、晋中、运城、渭南、西安、吕梁、咸阳8个城市的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减少了10个百分点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