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88篇 |
免费 | 9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9篇 |
废物处理 | 4篇 |
环保管理 | 9篇 |
综合类 | 236篇 |
基础理论 | 81篇 |
污染及防治 | 11篇 |
评价与监测 | 16篇 |
社会与环境 | 26篇 |
灾害及防治 | 5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篇 |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5篇 |
2022年 | 7篇 |
2021年 | 15篇 |
2020年 | 14篇 |
2019年 | 12篇 |
2018年 | 17篇 |
2017年 | 14篇 |
2016年 | 13篇 |
2015年 | 15篇 |
2014年 | 5篇 |
2013年 | 7篇 |
2012年 | 25篇 |
2011年 | 40篇 |
2010年 | 39篇 |
2009年 | 37篇 |
2008年 | 27篇 |
2007年 | 20篇 |
2006年 | 32篇 |
2005年 | 13篇 |
2004年 | 10篇 |
2003年 | 7篇 |
2002年 | 4篇 |
2001年 | 2篇 |
2000年 | 12篇 |
199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分析了国内外超超临界锅炉高温管内氧化皮的研究现状,对高温受热面管内氧化皮的分析方法进行了归类,指出了目前的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对目前的试验研究给予了建议,为进一步对高温管道的抗氧化性研究提供了发展方向,同时对提高机组的安全稳定运行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珠江三角洲蔬菜基地蔬菜中邻苯二甲酸酯的含量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邻苯二甲酸酯是一类重要的环境激素类污染物。本文以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检测技术,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典型蔬菜生产基地蔬菜中6种邻苯二甲酸酯化合物进行测试分析。结果发现:(1)珠江三角洲地区典型蔬菜生产基地的蔬菜样品中,多数样品检测出6种邻苯二甲酸酯,总含量为0.46~12.02mg/kg。(2)基地蔬菜中单个邻苯二甲酸酯化合物的种类和含量因蔬菜种类、品种、部位和生长环境等因素而异。(3)同种类蔬菜在不同基地或同一基地不同种类蔬菜中邻苯二甲酸酯的含量分布不同。(4)大部分蔬菜中以邻苯二甲酸正二丁酯(DnBP)和邻苯二甲酸双(2-乙基己基)酯(DEHP)为主。 相似文献
4.
以螺形龟甲轮虫为研究对象,于2015年7月至2018年12月,选取广东南澳岛及湖南常德中营养至中度富营养水体共14个样点进行采样,对螺形龟甲轮虫进行了形态特征测量分析.结果表明,水温是螺形龟甲轮虫形态变化最主要影响因子,且与背甲长、背甲宽、棘刺长度均呈显著负相关(P<0.01).不同纬度条件下螺形龟甲轮虫形态参数差异显著,常德地区螺形龟甲轮虫个体显著大于南澳地区(P<0.05).螺形龟甲轮虫形态存在显著季节性变化,各形态参数随季节波动呈现夏秋、冬春分化模式.螺形龟甲轮虫后棘刺长随水体营养程度增加而减小(F=159.4,P<0.01),富营养条件下后棘刺长度占全长的比例减小(F=167.5,P<0.01).研究结果表明,螺形龟甲轮虫棘刺长度可作为水质生物监测指标,并为研究全球气候变暖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5.
6.
大亚湾沉积物中浮游植物休眠体萌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孢囊在浮游植物种群动态及赤潮发生中的作用,于2005年4月~2006年6月采集大亚湾养殖海域沉积物样品,经孔径为125,20μm的网筛过滤,在25℃下进行萌发,观察培养20,40d的浮游植物休眠体的萌发状况.结果表明,共萌发出浮游植物27属37种.裸甲藻(Gymnodinium corii Schiller)为优势甲藻类,其占甲藻细胞数量平均百分比为73.1%,最高百分比可达99.7%.定鞭藻中的金色藻(Chrysochromulima spp.)和蓝藻中的拟鱼腥藻(Anabaenopsis spp.)也萌发出较高数量.不同时间培养、萌发的浮游植物种类组成有所差异,同时也随沉积物捕捉时间的不同而出现一定的季节差异.休眠体的萌发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水体浮游植物组成,但在萌发中大量出现的一些微型和微微型浮游植物可能会由于体型过小而在浮游植物监测中被忽略. 相似文献
7.
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对三角褐指藻的生态毒性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对海洋微藻的生态毒性效应,选择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作为受试对象,设置7个DBP质量浓度处理,即丙酮对照组、2.5、3、3.5、4、5和7.5mg·L-1,测定了三角褐指藻的生长、光合色素质量浓度和叶绿素荧光特性等指标。结果表明:DBP各暴露组对三角褐指藻的生长均有显著抑制作用,三角褐指藻不能耐受7.5mg·L-1的DBP,当DBP质量浓度为5mg·L-1时,三角褐指藻在前2天几乎没有生长,从第3天开始恢复生长,并很快进入指数生长期;叶绿素a、c及类胡萝卜素质量浓度也随着DBP暴露浓度的增大而逐渐降低;随着DBP暴露浓度的升高,三角褐指藻光系统Ⅱ(PSⅡ)的最大光能转化效率(Fv/Fm)、PSⅡ的潜在活性(Fv/F0)、实际光能转化效率(Yield)和光合电子传递效率(ETR)均降低,但与对照组相比,低质量浓度处理组(≤4mg·L-1),各指标下降不明显,而5mg·L-1的实验组在胁迫12h后,Fv/Fm、Fv/F0、Yield、ETR逐渐上升,其参数值甚至超过其它处理组。 相似文献
8.
固定化反胶团漆酶及其在修复土壤DDT污染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吸附法将反胶团漆酶吸附在表面改性后的硅藻土上,制备固定化反胶团漆酶.探讨了反胶团漆酶固定化的影响因素及其部分酶学特性,并对其在修复土壤DDT污染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反胶团漆酶固定化的最佳温度是35 ℃,载体硅藻土的改性剂Tween-80的加入量为硅藻土质量的15%.固定化反胶团漆酶的最适作用温度为35 ℃,最适作用pH为3.5~5.0;与游离漆酶相比,固定化反胶团漆酶的热稳定性和酸碱稳定性都显著提高.采用游离漆酶和固定化反胶团漆酶修复DDT污染土壤,游离漆酶处理中DDT总量(DDTs)的降解率为50.53%,而固定化反胶团漆酶处理中DDTs的降解率高达69.17%.固定化反胶团漆酶处理较游离漆酶处理的DDTs降解率提高了近20%. 相似文献
9.
东海原甲藻的光周期效应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以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donghaienseLu为试验材料,设置了短光周期(A)和长光周期(B)两组试验:A组分光周期1、2、4、6、8、10和12h7个处理,B组分光周期12、14、16、18、20、22和23h7个处理,测定了东海原甲藻的细胞密度、叶绿素a含量、蛋白质含量、生物量和可溶性糖等指标。结果表明,在13个不同的光周期处理中,随着光周期的不断延长,东海原甲藻的细胞密度等一系列指标值均不断上升,各指标和光周期的长度呈现正相关的关系。结果表明东海原甲藻是一种喜长光照的赤潮藻类。 相似文献
10.
大气颗粒物氧化潜势(Oxidative potential)常用于表征颗粒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二硫苏糖醇(DTT)法是近年发展的一种测定颗粒物氧化潜势的方法,本研究改进了该方法的颗粒物提取方式和反应流程,并开展了广州市区PM2.5氧化潜势(DTTm&DTTv)的测量.结果表明,广州市区2018年1月和4月PM2.5的DTTm值分别为(13.47±3.86),(14.66±4.49)pmol/(min·μg),DTTv值分别为(4.67±1.06),(4.45±1.02)nmol/(min·m3),与国内外研究结果相当.DTTv与PM2.5质量浓度、OC、EC、BC具有较强的相关性,但DTTm与以上参数相关性低,说明含碳组分不是广州市PM2.5氧化潜势的主要贡献者.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