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8篇
  免费   162篇
  国内免费   3篇
安全科学   8篇
废物处理   5篇
环保管理   4篇
综合类   246篇
基础理论   99篇
污染及防治   42篇
评价与监测   11篇
社会与环境   14篇
灾害及防治   4篇
  2025年   6篇
  2024年   25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钢铁盐酸酸洗废液为原料,亚硝酸钠为催化剂,氧气为氧化剂,在填料塔中催化氧化制备三氯化铁。考察了反应温度、催化剂加入量和添加方式、循环流量等对制备三氯化铁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优化的工艺条件为料液预热温度为60 ℃、催化剂加入量为钢铁盐酸酸洗废液总质量的0.30%、料液循环流量6.0 m3/h的条件下,反应80~120 min,酸洗废液中的Fe2+完全氧化为Fe3+。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国内外超超临界锅炉高温管内氧化皮的研究现状,对高温受热面管内氧化皮的分析方法进行了归类,指出了目前的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对目前的试验研究给予了建议,为进一步对高温管道的抗氧化性研究提供了发展方向,同时对提高机组的安全稳定运行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珠江三角洲蔬菜基地蔬菜中邻苯二甲酸酯的含量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邻苯二甲酸酯是一类重要的环境激素类污染物。本文以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检测技术,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典型蔬菜生产基地蔬菜中6种邻苯二甲酸酯化合物进行测试分析。结果发现:(1)珠江三角洲地区典型蔬菜生产基地的蔬菜样品中,多数样品检测出6种邻苯二甲酸酯,总含量为0.46~12.02mg/kg。(2)基地蔬菜中单个邻苯二甲酸酯化合物的种类和含量因蔬菜种类、品种、部位和生长环境等因素而异。(3)同种类蔬菜在不同基地或同一基地不同种类蔬菜中邻苯二甲酸酯的含量分布不同。(4)大部分蔬菜中以邻苯二甲酸正二丁酯(DnBP)和邻苯二甲酸双(2-乙基己基)酯(DEHP)为主。  相似文献   
4.
萜烯类化合物是臭氧和二次有机气溶胶(SOA)的重要前体物.生物质燃烧是除生物源以外最重要的萜烯类化合物排放源.针对生物质燃烧萜烯类化合物的排放特征与排放机制,本研究以典型阔叶树种尾叶桉和针叶树种马尾松的燃烧为研究对象,开展燃烧模拟实验和热重分析实验.采用Tenax-TA吸附管采集烟气中的萜烯类化合物,并通过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TD-GC-MS)进行分析.燃烧模拟实验结果表明,马尾松和尾叶桉燃烧排放萜烯的平均排放因子分别为(427.1±109.5)mg·kg-1和(111.18±10.11)mg·kg-1,马尾松的平均排放因子是尾叶桉的4倍左右.萜烯类化合物中异戊二烯占比最高,其次是α-蒎烯.与其他研究相比,尾叶桉和马尾松燃烧的萜烯与CO、乙腈的排放比较低.空气气氛下的热重分析实验发现,尾叶桉和马尾松的燃烧过程均可划分为5个阶段,即脱水、蒸馏、吸热热解、放热热解、残碳生成.单萜烯的排放受燃烧阶段影响较大,随着燃烧的进行,排放浓度逐渐升高.总体而言,热解和残碳生成阶段的排放浓度比脱水和蒸馏阶段高,但单萜烯的单位失重排放量却是在蒸馏阶段最高.相比树枝和树皮,树叶的排放浓度和单位失重排放量最高,而且新鲜树叶的排放比枯叶高.本研究结果能够为排放清单的制定提供数据支持,并对未来研究森林火灾对萜烯类化合物的排放特征和环境影响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5.
以螺形龟甲轮虫为研究对象,于2015年7月至2018年12月,选取广东南澳岛及湖南常德中营养至中度富营养水体共14个样点进行采样,对螺形龟甲轮虫进行了形态特征测量分析.结果表明,水温是螺形龟甲轮虫形态变化最主要影响因子,且与背甲长、背甲宽、棘刺长度均呈显著负相关(P<0.01).不同纬度条件下螺形龟甲轮虫形态参数差异显著,常德地区螺形龟甲轮虫个体显著大于南澳地区(P<0.05).螺形龟甲轮虫形态存在显著季节性变化,各形态参数随季节波动呈现夏秋、冬春分化模式.螺形龟甲轮虫后棘刺长随水体营养程度增加而减小(F=159.4,P<0.01),富营养条件下后棘刺长度占全长的比例减小(F=167.5,P<0.01).研究结果表明,螺形龟甲轮虫棘刺长度可作为水质生物监测指标,并为研究全球气候变暖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讨接种密度对蚯蚓的生物量及其堆肥效率的影响,按蚯蚓/基质比进行了1/5,1/10,1/20,1/40和1/80共5个接种密度蚯蚓堆肥处理有机垃圾混合剩余污泥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蚯蚓的生长和繁殖都与其接种密度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但蚯蚓堆肥效率只在高密度组(1/5,1/10)和低密度组(1/20,1/40和1/80)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从产业应用的角度,1/20可能是赤子爱胜蚓处理有机垃圾混合剩余污泥的最佳接种密度.  相似文献   
7.
吸湿性是气溶胶的重要理化特性之一,对气溶胶颗粒的尺寸、化学组分、相态及表面形态有重要影响.现阶段在北京地区开展了大量的气溶胶吸湿性研究,但这些研究很多是利用吸湿性串联差分迁移率分析仪或加湿浊度计对1~2个季节中的代表时段开展研究.本研究基于对北京城市站点气溶胶化学组分的长期在线观测探索其吸湿性的季节变化特征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北京地区气溶胶的吸湿性在不同季节和不同污染状况存在明显差异,吸湿性参数κ夏、秋两季(0.40、0.38)大幅高于冬、春两季(0.23、0.27),各季节污染条件下κ均高于清洁条件,其中,夏季差距最小、冬季最大.观测期间各季节κ呈现一定的日变化特征.夏季κ呈现上午单峰特征,秋季κ呈现下午单峰特征.除冬季外,其他季节白天气溶胶吸湿性均高于夜晚时段,存在明显的昼夜差异.  相似文献   
8.
利用广州塔的O3观测资料、风廓线雷达和转动拉曼温廓线激光雷达探测的垂直环境气象等观测资料,结合ERA5的近地面风场,对2017年5月6—7日(Case I)和2019年10月1—2日(CaseⅡ)两个典型个例从垂直混合与水平输送的角度进行特征与成因分析.O3的垂直观测结果表明,夜间残留层可储存日间混合层内的高浓度O3气团.从垂直混合与水平输送的分析结果表明,残留层O3的垂直混合及高浓度O3气团的水平输送是夜间地表O3的重要来源:夜间存在垂直风切变或边界层抬升,均可加强O3的垂直混合;珠三角地区背景风表现为在早上偏北风和晚上转换为偏南风,广州与佛山地表O3浓度上升最显著.此外,夜间O3浓度上升事件可造成夜间及凌晨O3 8 h滑动平均值持续高值,对空气质量和大气氧化性造成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9.
为了提高污水脱氮效果,在传统A2O工艺的基础上,增加后置缺氧段并与膜生物反应器相结合,构建了AAOA-MBR污水处理中试装置,进行了中试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在进水COD浓度为100.00~280.00 mg/L、TN浓度为18.32~31.86 mg/L、NH4+-N浓度为12.78~24.44 mg/L时,COD、TN和NH4+-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了90.0%、72.1%和99.0%,出水水质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中的一级A标准;通过多点进水优化了内源配置,节约了碳源,强化了脱氮效果;采用膜池回流供氧,可在节能的同时保证缺氧池1的缺氧环境,提高了反硝化效果。本文的研究成果为实际污水处理工程市场提供了一套高效脱氮的新工艺。  相似文献   
10.
在低NOx浓度条件下开展甲苯和异戊二烯复合体系的烟雾箱模拟实验,使用高时间分辨率的在线质子转移反应飞行时间质谱(PTR-TOF-MS)实时监测混合体系中反应物与产物的浓度变化情况,探究人为源与天然源交汇过程中, 自然源挥发性有机物 (BVOCs)对人为挥发性有机物(AVOCs)化学降解的影响.结果表明,异戊二烯与甲苯竞争OH自由基,从而抑制了甲苯的化学降解,该竞争反应开始得越早,抑制效果越显著.研究还发现异戊二烯会增强甲苯RO2降解途径产物的产量,生成更多1,4不饱和-二羰基化合物(如丁烯二醛和甲基丁烯二醛)与二羰基化合物(如乙二醛和甲基乙二醛),其中甲基丁烯二醛增量最高可达38.6%.此外,异戊二烯快速氧化生成的RO2自由基碳数更少,可能与甲苯氧化生成的RO2自由基发生了快速的交叉反应,有利于甲苯RO自由基的生成及裂解,最终导致甲苯RO2途径裂解产物的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