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安全科学   1篇
综合类   5篇
基础理论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以常州武南河控制单元的COD容量分配为例,构建“污染源类型-污染源细类-排污单位”3层分配结构,逐层逐类选取多水平指标体系,以各指标初始权重和量化值乘积耦合的方法计算各分配对象的综合权重,并以此为依据进行水环境容量的逐层分配.首层分配结果:生活污染和养殖业承担污染削减的主要任务,COD削减率分别为41.6%和35.5%;次层分配结果:分散养殖削减比例(43.2%)高于集中养殖(31.5%),农村生活污染削减比例(47.3%)高于城镇生活污染(28.5%),各镇(区)种植业污染无需削减,工业污染则主要由纺织染整企业等进行重点削减;末层分配结果:各镇(区)分散养殖、集中养殖、农村生活污染、城镇生活污染的削减比例与次层保持一致,印染企业削减比例高于纺织企业.逐层分配中各分配对象的COD削减比例均低于50%,说明分配结果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生态补偿机制作为一种新型的资源环境管理模式,是新时期中国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创新的重要内容.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是中国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战略的重要内容.介绍了首先生态补偿概念和内涵以及在中国的发展沿革,重点阐述了常州市生态补偿机制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并进行原因分析.为常州市生态补偿相关管理制度和办法的制定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秸秆生物炭对双氯芬酸钠的吸附性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廉价的农业废弃物稻草秸秆,通过磷酸氢二铵((NH42HPO4)活化制备得到秸秆生物炭(SBC),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比表面积分析(BET)、红外光谱(FTIR)等手段对其进行表征.研究了SBC对双氯芬酸钠(DCF)的吸附去除,并探讨了吸附时间、SBC投加量、pH值、阴离子浓度对吸附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当SBC投加量为0.3g/L时,DCF浓度为0.05mmol/L,60min后吸附量达到平衡;pH值范围在5.00~9.00时,SBC对DCF的吸附量去除率随着pH值的增加而减少;Cl-、SO42-和HCO3-对吸附过程的影响不大.拟合结果表明,SBC对DCF的吸附过程更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Freundlich吸附等温线.经Langmuir等温线模型计算理论最大吸附量为277.78mg/g(pH=7.00,T=20℃).热力学参数表明SBC对DCF的吸附是自发吸热过程.同活性炭和碳纳米管相比,SBC对DCF的吸附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4.
微生物燃料电池(Microbial Fuel Cells,MFC)是利用微生物电化学催化作用,将有机物中的化学能直接转变为电能的一类装置.近年来,利用MFC处理污(废)水中持久性有毒污染物(Persisnt Toxic Substances,PTS)的研究表明,在净化废水的同时还可以产生清洁电能,具有良好的研究开发潜力.简要介绍了MFC的基本原理,评述国内外利用MFC技术处理持久性有毒污染物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5.
微电解-Fenton氧化处理橡胶助剂CBS废水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袁莉萍  邱立伟 《环境科学与管理》2012,37(10):126-128,135
采用微电解-Fenton氧化法对某化工厂的橡胶助剂CBS生产废水进行了实验研究,并进一步探讨了进水pH值、铁炭投加比、微电解时间、Fenton氧化H2O2投加量、反应时间等影响因素对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该工艺处理后,COD总去除率达到70%,为后续生化处理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6.
河流断面水质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当前区域水环境整治方案的制定常常只是笼统地从工业、农业、生活污染控制方面提出一些措施,实际工作中缺乏有针对性的水质提升方案。以常州市扁担河桥断面为研究对象,在污染构成测算和削减目标计算的基础上,制定系统的、切实可行的水质提升方案,并对方案的可达性进行对比分析。通过测算2012年扁担河桥断面需要削减氨氮为59.45t/a,通过水质提升方案的实施,形成削减能力氨氮64.2t/a。  相似文献   
7.
通过研究北市河地质结构、地表水和地下水补排关系、污染物在地表水和地下水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及转化量这3个方面来分析地下水与地表水的水力联系,发现北市河从地质角度上上游、中游具备发生水利联系的条件,而下游的发生水利联系的可能性很小;上游平水期污染物由地表水扩散到地下水,丰水期由地下水扩散到地表水;中游地区地表水的污染物扩散到地下水,而下游就没有明显的污染物扩散现象.然而并未发现地下水地表水之间有明显的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