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6篇
综合类   6篇
污染及防治   3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
污水磷回收新产物——蓝铁矿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渐行渐近的磷危机使磷回收从理论已经走向实践.磷回收产物形式很多,但经济、具有高附加值的产物才能驱动企业自愿实施.在污水处理生物污泥中新近发现的蓝铁矿(Vivianite,Fe_3(PO_4)_2·8H_2O)沉淀物因潜在的特殊用途以及经济价值而备受关注.自然界,蓝铁矿广泛存在于地表水体沉积物中,是一种非常稳定(K_(sp)=10~(-36))的磷铁化合物.决定蓝铁矿生成的条件除富铁、富磷之内在因素外,还需要环境中存在合适的还原性条件(ORP-300 mV)以及中性上下的pH条件(6~9).实践中,污水或污水处理过程中有时刚好存在蓝铁矿形成的内、外在条件,荷兰污水处理厂在生物污泥中便检测发现有蓝铁矿物质的存在.为推动蓝铁矿基础及其应用研究,本文综述蓝铁矿化学性质、经济价值及回收潜力;分析pH、ORP、微生物、硫化物等环境影响因素;辨析其在生物污泥中的生成路径;提出从污泥中分离、提纯蓝铁矿的研发思路.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络合吸收结合生物转化处理NOx 技术的基本原理和目前的研究进展情况 ,并分析了该技术处理氮氧化物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络合吸收结合生物转化去除氮氧化物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络合吸收结合生物转化处理NO,技术的基本原理和目前的研究进展情况,并分析了该技术处理氮氧化物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废水有机物对亚硝化 厌氧氨氧化(ANAMMOX)生物膜系统的影响借助已建立的自养生物膜模型(CANON)与活性污泥3号模型结合进行了理论模拟.被结合的数学模型可以模拟生物膜中自养菌与异养菌活性以及所涉及的全部内在反应(碳氧化、硝化、反硝化、厌氧氨氧化).模拟显示,废水有机物对亚硝化 厌氧氨氧化生物膜系统影响不大;生长稳定的生物膜系统中异养菌反硝化不是脱氮的主反应(最大脱氮作用20%);厌氧氨氧化左右着脱氮功能.除废水中有机物可被全部去除外,当溶解氧最佳时,系统总氮去除率亦可高达90%.  相似文献   
5.
污水生物处理系统中内源过程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污水生物处理系统的内源过程涉及到一系列微生物学、生态学机制和过程,因而对处理系统的各个方面都有重要影响.然而-目前对内源过程的认识还相当有限.本文首先在总结现有知识的基础上对污水生物处理系统中的内源过程作了定义,并对其区分为细胞和群落两个水平-随后,分别对内源过程中的细胞维持、解偶联、程序化细胞死亡、饥饿状态、高等微生物捕食等过程作了综述,总结了其在污水生物处理领域的研究进展.此外.文章还概述了细胞维持能量和细胞衰减速率的测定方法及其研究进展和存在的问题.本文的目的是通过综述现有的知识,推动对污水生物处理系统中内源过程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6.
前期模拟研究显示,溶解氧是控制亚硝化-厌氧氨氧化生物膜工艺的关键因子.因此,作为一个设计参数,曝气量在工程上便显得尤为重要.生物膜工艺曝气量取决于发生在生物膜内各种反应(硝化、常规反硝化及厌氧氨氧化)的耗氧与氧补偿以及生物膜的厚度等.由于在生物膜内存在着基质扩散梯度,所以,通过试验方法确定净耗氧量十分困难,甚至难以实现.正因如此,数学模拟技术被用来评价这一在工艺设计和运行管理中具有实际意义的问题.模拟试验结果显示,不同的工艺及生物膜参数会导致不同的耗氧曲线.这些信息有助于亚硝化-厌氧氨氧化生物膜工艺的设计及运行.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上向流污泥床(UASB)反应器不同高度处的污泥特性,研究了生产性UASB反应器(总高7.2m)处理造纸废水时不同高度的污泥外观形态、稳定性及其产甲烷活性.结果显示,VS、TS、VSS、TSS浓度随着在反应器中取样高度的增加逐渐降低,并在距离反应器底部2.20m高度处出现分层.反应器1.20m和3.45m高度处的溶解性COD值较大(900mg·L-1以上).反应器1.20m处污泥的稳定性较好(VS/TS较低),固体浓度较高(TS136g·L-1,VS75g·L-1),产甲烷活性较高(0.16g·g-1·d-1,以每gVSS中的COD计),颗粒较大(平均当量直径为308μm).UASB反应器处理造纸废水不同高度的污泥颗粒外观形态虽有差异,但污泥的生物活性近似.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高效厌氧反应器的颗粒污泥特性,研究了生产性EGSB反应器处理造纸废水不同高度的颗粒污泥的固体浓度、外观形态和产甲烷活性。采用甲烷势自动测试系统测试产甲烷活性,测试时间3d。结果表明,颗粒污泥的固体浓度以及溶解性COD随高度的增加逐渐降低,有机质含量沿整个反应器高度不变。反应器内固体浓度和有机质含量平均值为Ts:(123±4)g/L,VS:(75±3)g/L,VS/TS:(61±3)%。溶解性COD浓度由723mg/L降低到449mg/L。反应器内的颗粒污泥产甲烷活性为(0.32±0.03)gCOD/gVSSd(112mLCH。/gVSSd)。反应器底部和顶部颗粒污泥的当量直径分别为169μm和145μm,颗粒污泥呈椭球状(圆度为2.6)。EGSB反应器内由于进水的上升流速较高,污泥颗粒处于膨胀状态,致使颗粒污泥特性沿反应器高度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9.
方恺  段峥 《自然资源学报》2015,30(4):539-548
随着地球生态系统的交互性、复杂性与整体性特征日益显现,综合分析和比较各类人为环境影响及其最大安全阈值,对于从整体上判断人类活动的可持续性、揭示承载力的超载程度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环境足迹和行星边界两项新概念,运用极差法和目标距离法对全球30个主要国家的碳、水和土地赤字数据进行了标准化与权重化处理,得到一个复合的国家环境可持续性压力指数,并结合3项环境赤字的实际分布状况,将所有国家划分为4类:环境强可持续性(3国)、环境弱可持续性(8国)、环境弱不可持续性(9国)、环境强不可持续性(10国)。总体上,环境可持续性压力呈现南美洲国家低、亚洲和非洲国家居中、欧美发达国家高的地域格局,亚洲是4类国家并存的唯一大洲。全球的碳、水和土地足迹-边界比分别为3.0、0.6、0.7,表明就全球尺度而言,温室气体排放已处于严重超载状态,水资源消费和土地利用尚处于盈余状态,这与现有文献结果相吻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本研究结论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0.
陆地表面温度(Land Surface Temperature,LST)是地表能量平衡组分中的一个重要参数。随着卫星遥感技术的快速发展,遥感反演成为获取区域LST的一个重要手段。目前已有学者提出多种基于遥感数据反演LST的算法,其中劈窗算法被证明是一种精度较高的算法。基于Landsat-8卫星30 m空间分辨率的陆地成像仪(OLI)数据和100 m分辨率的热红外传感器(TIRS)数据,采用劈窗算法计算了无锡地区的LST,并采用地面实测水温数据和同步的MODIS温度产品对Landsat-8的计算结果进行了验证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基于Landsat-8数据和劈窗算法获取的LST精度较高,误差1K。在计算的LST结果基础上,进一步提取了热场变异指数来分析城市热岛空间分布特征,给出了城市热岛效应的定量化描述,并就不同地表覆盖类型对热岛效应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