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3篇
基础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1篇
评价与监测   7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中国近岸常见底栖双壳类毛蚶(Scapharca subcrenata)、紫贻贝(Mytilus edulis)急性和慢性毒性试验,运用Log-logistic模型及Weibull毒性效应阈值模型计算对苯二酚对2种受试生物的半致死效应浓度(LC50)、非检测效应浓度(NDEC)及无观测效应浓度(NOEC);分析慢性毒性试验对受试生物体质量、体长及消化腺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对苯二酚对毛蚶、紫贻贝的LC50分别为34.10和66.50 mg/L,NDEC分别为0.36和0.50 mg/L,NOEC分别为0.40和0.60 mg/L。慢性试验周期内受试生物体质量、体长的组内与组间差异不显著(P>0.1);SOD酶活性仅在个别时间段对照组和处理组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我国近海典型底栖双壳类生物毛蚶、紫贻贝急性和慢性毒性效应实验数据,分析了重金属汞对受试生物体质量、体长及消化腺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酶活力的影响,获取了无观察效应浓度(No Observed Effect Concentration, NOEC),并以生存率为反应终点分析计算了重金属汞的非检测毒性效应浓度及半致死浓度。结果表明,各实验组SOD酶活力的组内方差与组间方差的差异整体上并不显著(P > 0.05),实验周期内仅在个别时间处理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 < 0.05);实验周期内毛蚶和紫贻贝体质量、体长的组内方差与组间方差并没有显著性差异(P > 0.1),体长及体质量不适合作为毒性效应的评价终点。重金属汞对毛蚶、紫贻贝的非检测毒性效应浓度分别为23.7 μg·L-1、87.8 μg·L-1,半致死浓度分别为683.4 μg·L-1、773.2 μg·L-1。  相似文献   
3.
2015年8月,对秦山岛周边的10个站位进行大型底栖动物定量调查。采用生物多样性指数法和丰度生物量比较法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健康状况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共鉴定大型底栖动物7大类31种,其中软体动物、环节动物各10种,节肢动物5种,脊索动物和棘皮动物各2种,纽虫类和腔肠动物各1种;密度优势类群为软体动物,占总密度的35.00%,生物量优势类群为脊索动物,占总生物量的49.35%;优势种分别为红狼牙虾虎鱼(Odontamblyopus rubicundus)、棘刺锚参(Protankyra bidentata)、内卷原盒螺(Eocylichna involuta)和微角齿口螺(Odostomia subangulata)。大型底栖动物密度为站位St.6最大,为115 ind./m2,St.2最小,为20 ind./m2,平均值为70 ind./m2;生物量St.3最大,为197.25 g/m2,St.9最小,为2.56 g/m2,平均值为54.04 g/m2。秦山岛受污染压力、人为活动干扰和生境限制能因素影响,多样性偏低,优势种为耐污的软体动物、脊索动物和棘皮动物,但其主要为K对策种类,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受到了轻度干扰,但群落结构仍较为稳定。  相似文献   
4.
于2015—2016年在秦山岛海域开展4个航次的大型底栖动物调查,用优势度指数法和多样性指数法对底栖动物优势种和多样性状况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四季共采集鉴定底栖动物7门69种,其中环节动物25种,软体动物19种,节肢动物16种,棘皮动物3种,脊索动物、纽形动物和腔肠动物各2种;优势种共14种。大型底栖动物种数和密度均值均为春季>秋季>夏季>冬季,生物量均值为夏季>冬季>春季>秋季,密度和生物量的空间分布无明显规律。多样性评价结果表明,秦山岛海域底栖动物群落受到轻度干扰,底栖环境处于轻度污染状态;除人为干扰和环境因子外,种间关系及生活史特征也是影响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在高强度人类活动影响下,近海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实施陆源污染物排海总量控制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需求。文章基于三维、无结构网格、有限体积方法的水动力(FVCOM)模型的DIN三维水动力-水质模型,在2012、2013年的监测结果对模型校正的基础上,采用自净过程积分方法,计算研究了江苏北部灌河口邻近海域沿岸主要入海河流的DIN分配容量。结果表明,苏北灌河口附近10条入海河流的DIN分配容量合计约为2 200 t/a。其中,废黄河单元分配容量最大,约为1 000 t/a;中山河单元最低,约为180 t/a。进一步根据现状排放量分析表明,废黄河、排淡河单元还有剩余容量,而灌河和车轴河河流单元均需要进行大幅削减,都相当于当前入海负荷的80%以上。  相似文献   
6.
基于2004年至2007年海州湾海域浮游植物总量及各种环境因子的实测数据,采用了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调查水域中与浮游植物总量变化相关的主要环境因子作出判断.结果表明:浮游植物总量与环境因子Chl-a、DO、pH、COD、Ts关系密切.特别是浮游植物总量较大(>1.0×104/dm3)时,环境因子DO有强的响应.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得出,当浮游植物总量较大时,环境因子DO和Chl-a是指示浮游植物总量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7.
对含沙水体中的吸附质污染物输运过程进行分析,从单元体出发推导考虑泥沙影响的污染物输运方程。导出的方程考虑了冲刷沉降、孔隙水扩散和孔隙水混合作用的影响,并应用于灌河口的TP浓度计算,验证结果较好。  相似文献   
8.
于2016年4月对秦山岛周边海域5个断面20个站位浮游植物进行调查,共鉴定出浮游植物5门84种,平均密度1.10×10^5个/m^3,优势类群硅藻(70种)平均密度为8.75×10^4个/m^3,甲藻9种,平均密度为8.10×10^3个/m^3;优势种主要为琼氏圆筛藻(Coscinodiscus jonesianus)(Y=0.095)、星脐圆筛藻(Coscinodiscus asteromphalus)(Y=0.087)、针状蓝纤维藻(Dactylococcopsis acicularis)(Y=0.087)、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Y=0.070)、夜光藻(Noctiluca scientillans)(Y=0.058)、刚毛根管藻(Rhizosolenia setigera)(Y=0.051)等11种;多样性指数平均值为2.76,种类分布相对均匀。受沿岸4条河口淡水径流及营养元素输入影响,靠近河口的C、D断面浮游植物密度较高,琼氏圆筛藻、星脐圆筛藻、中肋骨条藻、针状蓝纤维藻等具有较高优势度,但密度较低,赤潮风险较低;各断面优势种组成存在一定更迭。  相似文献   
9.
基于江苏启东邻近海域2019年4月、10月海水的调查数据,探讨该海域溶解无机氮(DIN)、溶解无机磷(DIP)的分布特征及成因,分析氮磷营养盐的构成特点,评价该海域的营养水平,通过DIN、DIP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探讨影响DIN和DIP的主要环境因素。结果表明,春季各监测站位DIN、DIP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0.355、0.005 mg/L。秋季各监测站位DIN、DIP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0.226、0.012 mg/L。该海域春季受长江冲淡水影响显著,表层DIN、DIP平面分布总体均呈现南部高、北部低的趋势。秋季表层DIN、DIP分布则受启东陆源径流影响较大,表现出近岸高、离岸低的特征。秋季底层DIP分布呈现与表层相反的特征,表明底层DIP可能有其他的来源。硝酸盐氮是该海域春秋季DIN的主要存在形式。春秋季各监测站位N/P(摩尔比)平均值分别为288.0、42.7,表明磷是该海域尤其是春季初级生产力的限制因素。该海域春秋季营养水平总体较低,但部分河口区域处于富营养化状态。  相似文献   
10.
基于2017和2019年如东滩涂近岸海域沉积物重金属调查数据,探讨该海域沉积物重金属的分布特征,通过重金属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研究影响重金属分布的控制因素.采用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评估其污染程度和潜在生态风险.结果表明,铜(Cu)、锌(Zn)、铅(Pb)、铬(Cr)、镉(Cd)、汞(Hg)、砷(As)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