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4篇
综合类   13篇
基础理论   5篇
污染及防治   2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社会与环境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定量评估生物炭对主粮作物产量的影响,收集了公开发表的116篇相关文献,共866对数据,采用Meta分析法定量分析了生物炭对我国主粮作物产量的影响及其影响因子,同时构建结构方程模型(SEM)进一步解释了因子间的交互关系.结果表明,与不施用生物炭相比,生物炭施用后可改善主粮田土壤理化性质,提高主粮作物产量,平均增产率为8.77%.其中,当生物炭pH为7~8时,平均增产率最大,可达26.49%;其C/N<60时,平均增产率为13.73%,显著高于C/N≥60的平均增产率.将生物炭施入酸性或中性土壤中,更能发挥其增产效应.当施炭量为10~20 t·hm-2时,小麦和玉米的平均增产率最大;施炭量为15~25 t·hm-2时,水稻平均增产率最大.但是,不同施炭水平的水稻增产率相近,可考虑损失部分产量,适当减施以兼顾经济效益.此外,生物炭增产效应会随施用年限增加而不断减弱,一般3 a后增产不显著.SEM表明生物炭施用量不仅直接影响主粮作物产量,还通过改善土壤肥力间接影响主粮作物产量,而生物炭C/N和pH仅通过改善土壤肥力影响主粮作物产量.因此,今后...  相似文献   
2.
河流健康受水文条件、人类活动干扰等因素影响存在季节性特点。作为以维护河流健康为目标的生态调度,在四季变化明显的北方地区也应具有分时期的特性。以辽河干流为研究区域,以月为单位对其河流健康进行评价,探讨河流健康的年内变化规律。研究表明辽河干流河流健康状况存在明显的分期特性,不同时期健康状况差异较大。基于上述特点,提出以分期生态调度的方式来改善河流健康,并划分出封冻期、汛前枯水期、汛期、汛后枯水期4个时期。同时确定出封冻期的最小生态需水、枯水期的河流自净需水、汛期的输沙需水的需水要求。最后耦合出辽河干流生态流量过程并与Tennant法比较,表明该流量过程符合天然的径流节律,能更好地维护河流健康  相似文献   
3.
黄万霞  闫滨  姬建梅 《环境工程》2017,35(12):149-153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水资源面临着数量与质量的双重挑战,水质挑战尤为突出。因此,做好水质评价具有重要意义。灰水足迹作为一种新的水质评价方法起步较晚,其概念的提出为定量评价水质对水量的影响提供了新的思路。从灰水足迹研究时空尺度、研究对象、计算方法等多个角度介绍灰水足迹国内外研究进展,总结我国灰水足迹研究的不足,并结合我国水资源实际情况,对灰水足迹的研究提出合理性建议。  相似文献   
4.
世界三大黑土区水土流失与防治比较分析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论文首先明晰了黑土及黑土区的概念与范围界定,将中国东北黑土区分为典型黑土区与黑土区两个层次。在此基础上对世界三大黑土区在成土条件,开发利用过程、水土流失及水土流失防治模式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通过比较分析认为:在自然条件上虽然三大黑土区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我国东北黑土区由于地势起伏相对较大,更易遭受水土流失的危害;国外两大黑土区大规模的开发利用比我国黑土区相对早一些,大规模的农业开垦与不合理的耕作方式是世界三大黑土区水土流失与土地退化的主要原因;国外两大黑土区主要以风蚀为主,我国东北黑土区则是以水蚀为主,但风蚀面积也较大;国外两大黑土区在耕作制度、土地使用政策、水土保持资金投入、水土保持宣传教育及科学试验等方面已经采取了相对有效的措施,我国在这些方面还相对滞后。通过对国外黑土区水土流失治理的借鉴与思考,提出了我国东北黑土区在水土流失防治方面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5.
北京河流大型底栖动物空间格局及其环境响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对于区域河流环境状况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基于2014年5月—2015年8月间北京市河流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调查数据,分析底栖动物的生物多样性特征和空间格局。调查共发现大型底栖动物151种(或分类单元),隶属于5门9纲67科127属,水生昆虫占绝对优势。聚类分析表明76个采样点可被分为4组,组1主要包含北部山区的潮白河水系,具有较为典型的山溪型河流底栖动物特征,组2主要包含永定河山峡段和北运河水系的清河,组3主要包含大清河水系和北运河水系的温榆河、北沙河、南沙河等,二者具有城市河流兼有山溪型河流底栖动物的特征,组4主要包含北运河水系,具有典型的城市河流底栖动物特征。优势种分析表明:组1的优势种为热水四节蜉(Baetis thermicus)、秀丽白虾(Exopalaemon modestus)和网栖石蛾(Cheumatopsyche sp.),组2为直突摇蚊(Orthocladius sp.)、钩虾(Gammarus sp.)和长足摇蚊(Tanypus sp.),组3为摇蚊科幼虫(larvae of Chironomidae)和寡毛类(Oligochaeta),组4是以中华摇蚊(Chironomus sinicus)为代表的摇蚊幼虫。功能摄食类群研究表明:组1以收集者和滤食者占绝对优势,相对丰度分别为60%和29.6%;组2、组3、组4均以收集者占绝对优势,相对丰度分别为97.7%、90%、97.5%。物种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的组间差异性显著(P0.05)。研究表明,北京河流大型底栖动物受河流自然环境变化的影响显著,形成了典型的山区-城市底栖动物空间格局,山区河流中保持了较高的生物多样性,城市河流及其过渡区的大型底栖动物退化明显,大型底栖动物能够明显指示环境状况的变化并可指导河流环境的保护与恢复。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永定河流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与空间分布状况,2017年春季调查了永定河流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采集并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77个分类单元,其中水生昆虫为绝对优势类群。聚类分析表明,永定河流域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在空间上与流域地理格局基本一致,上游区洋河、妫水河、桑干河以直突摇蚊、流水长跗摇蚊、间摇蚊为优势类群,中游区永定河山峡段以钩虾、台湾蜉、近岸细蜉为主,下游区五湖一线段以德永摇蚊、恩菲摇蚊、沼虾为优势类群。直接收集者成为流域内绝对优势功能摄食类群,在不同区域的相对丰度均达到90%以上。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无组间差异,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物种数在中游区和下游区差异显著(P0.05)。研究表明流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出现了整体退化,生物多样性下降,重度-中度耐污类群成为优势,多数河段功能摄食类群不完整,永定河流域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作亟待开展。  相似文献   
7.
以蒲河流域为例,以改善水环境为出发点,提出了一种以生态分区为前提,同时满足人类正常生产活动的生态环境需水估算模型。该模型从生态系统角度分析了蒲河流域现阶段存在的问题,比简单的水文模型更为符合蒲河流域的实际特点。在此基础上对蒲河流域进行生态分区,针对各生态分区对生态需水的需求不同,分别估算需水值。其中包括河道基本生态需水、河道蒸发需水,河道渗漏需水等。在考虑生态需求的同时,针对蒲河季节性河流且人工干扰严重的特点,对蒲河流域生态需水量值进行估算。计算结果表明,蒲河流域生态需水总量为4 53846万m3,并具有年内变化显著、受人类活动(污水排放量、人口密度等)影响各分区差距显著等特点,研究成果为今后季节性河流需水量的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我国两大冻融侵蚀区气候环境变化对比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我国东北及青藏高原两大主要冻融侵蚀区51 a的(1956-2006年)气候资料进行分析,主要采用一元回归、趋势系数等方法.通过分析气温和降水变化对两区冻融作用与冻融侵蚀的影响,进而揭示两地区冻融侵蚀发展趋势.结果表明:两地区年平均气温呈现波动上升且十分显著,在东北地区年降水呈波动下降趋势,而青藏高原区与其相反,但两地在春季解冻期降雨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在气温和降水变化的情况下,这些地区土壤冻结期有推后的趋势,而解冻期有提前的趋势,因此冻融期有所缩短,加之冻融温差的减小,土壤所受冻融作用的程度与强度也将随之降低,但随着春季解冻期降水明显增加,这一时期土壤侵蚀仍有加剧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为提高稻田退水中溶解氧含量,并拦截稻田退水中土壤颗粒,文章设计研发了集扰流增氧与土壤颗粒拦截于一体的稻田排水口复氧集土池装置。通过室内模拟试验筛选出溶解氧增加效率、浊度降低效率最优的复氧集土池形式和尺寸;通过田间试验测试复氧集土池装置对稻田退水中溶解氧增加、浊度降低及氮磷污染物拦截的效果。室内模拟溶解氧增加效率试验结果表明,三角堰形式复氧集土池溶解氧增加效率均高于平板形式复氧集土池(p0.05),且0.30 m高度三角堰形式复氧集土池溶解氧增加效率最高,为13.79%。室内模拟浊度降低效果试验结果表明,0.30 m高度三角堰形式复氧集土池浊度降低效率最高,为71.40%。田间试验结果表明,0.30 m高度三角堰形式复氧集土池在田间试验中溶解氧平均增加效率为7.45%,浊度平均降低效率为56.64%,总氮、总磷降低效率分别为31.02%、74.05%。通过室内模拟试验确定复氧集土池的最佳尺寸(长×宽×高)为0.30 m×0.20 m×0.30 m;在田间试验中其复氧效果可以增加7.45%,浊度降低56.64%,单位体积退水中总氮、总磷负荷削减量为261.09、160.77 mg/m~3,单位体积退水中总氮和总磷污染物拦截率为31.02%和74.05%。复氧集土池可促进稻田退水的水质净化,简单易行,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0.
造纸废水灌溉对湿地土壤重金属累积影响及趋势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造纸废水灌溉下芦苇湿地土壤重金属累积规律,对有效利用造纸废水,防控湿地重金属污染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双台河口芦苇湿地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浓度造纸废水(CODCr浓度分别为:300 mg·L-1、175 mg·L-1、50 mg·L-1)灌溉下湿地土壤重金属含量的累积规律,基于重金属残留模型对土壤重金属累积量进行预测和评估.试验结果表明:1废水灌溉使土壤重金属含量显著增加,与废水浓度显著相关,芦苇生长对土壤中As、Ni、Cu含量影响较大而对Pb、Cd含量影响较小.2不同重金属在各土层垂直分布规律存在差异:As、Pb在中间层(20~40 cm)含量最高,Cd、Cu垂直分布较为均衡,Ni主要集中在土壤表层(0~20 cm),中下层(20~60 cm)含量迅速降低.3基于重金属残留模型对土壤重金属累积量进行预测和评估,以300 mg·L-1浓度废水灌溉,重金属都出现不同程度的累积,其中10 a后Cd的累积量超过我国《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一级标准,50 a后Pb的累积量接近一级标准.以175 mg·L-1浓度废水灌溉,各重金属均出现累积,但增长幅度较300 mg·L-1低,50 a后Cd累积量未超过一级标准.以50 mg·L-1废水灌溉时,Pb、Ni、Cu出现土壤轻度积累,50 a后未超过一级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