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3篇
安全科学   1篇
环保管理   5篇
综合类   7篇
基础理论   5篇
污染及防治   2篇
社会与环境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公众对于生态环境的要求也逐渐升高。环境保护意识的也有了明显的加强,这个时候.生态环境问题正受到来自政府与公众各界的共同关注,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也正在全国各个地区得到应用.文章就生物环境质量评价原则的科学性、系统性、规范性及可操作性,对我国一些地方的生态环境质量的动态变化进行讨论与分析。  相似文献   
2.
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终结是市民化,但是目前许多新生代农民工存在市民化阻碍,这不利于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对沈阳和余姚两地区进行了案例调查,得到了两地区新生代农民工的调查数据。运用调查数据,首先采用需求可识别的biprobit模型对新生代的农民工市民化抑制程度进行了测度,并预测出新生代农民工个体的市民化抑制程度。在对新生代农民工个体的市民化抑制程度指标进行分位数回归分解的基础上,分析了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对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抑制程度的影响,以期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研究发现: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资本水平是影响其市民化的关键因素,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只有在市民化抑制程度高于80%时才会使市民化抑制程度下降。因此,相应的政策建议为,政府应加强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公共服务的享用水平;发展和健全农民工工会组织;在市民化抑制程度较高的地区应特别加强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的培训。  相似文献   
3.
采用国家气象信息中心1971—2000年气候标准值年值数据集,运用Arc GIS 9.2软件和相关分析方法,初步分析了我国70种地理分布相对狭窄的典型农林害虫的分布格局与气候要素的关系.结果表明:在70种害虫中,有33种分布极狭窄,其他37种中有22种呈地域连续分布、15种呈间断分布.多数害虫适宜分布在多年平均气温10~20℃、年降水量400~1 600 mm、多年平均相对湿度60%~80%、年日照时数1 500~2 000 h范围.多数害虫适应多年平均气温变化幅度在20℃以下,适应极端气温变化幅度较宽;多数害虫适应年降水量变化幅度较大,适应多年平均相对湿度变化幅度较小;多数害虫适应年日照时数变化幅度较大.70种害虫丰富度与多年平均气温、多年平均最高和最低气温及极端最低气温相关性显著(P<0.05),丰富度随各气候要素总体上呈抛物线变化趋势.这表明70种分布相对狭窄的典型农林害虫地理分布格局与气候要素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但影响不同害虫分布的气候因子不同.  相似文献   
4.
以家庭均包制为主要经营特征的农村土地制度曾一度引致农户农业生产积极性的提高和农业生产效率的快速增长,但由此导致的细碎化小规模的农地经营特征和农业生产成本的上升却造成了农地经营的自我剥削现象普遍存在,加之传统的村庄惯习和土地占有关系诱致的农户对农地的禀赋效应,共同导致农户农地经营的自我剥削属性与土地的市场处置行为呈现出内在运行机制不一致性。为此,本文采用引入交叉项的Probit模型,并利用江西省丰城市和遂川县的706户农户调查数据经验分析了小农户的自我剥削和农地禀赋效应对农地流转潜在市场发育的影响。理论分析表明,农地经营的自我剥削特征与农地市场化具有一致性倾向,但农地的人格化财产属性引致的农户禀赋效应造成了农户农地经营自我剥削感知度的下降,并削弱了要素经营属性与市场配置行为的匹配。经验分析结果发现,小农户低效率农地经营导致的自我剥削与农地禀赋效应分别激励农地流转市场的潜在供给和需求。同时,农地禀赋效应弱化了自我剥削对农地流转潜在需求和供给的诱发作用。为此,本文认为降低农户的土地禀赋效应是欠发达地区小农户转型的总体方向,它为农地由小农户流向生产大户和培育部分小农户成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保障。文章主要从家庭决策的利益导向化、农地流转市场与劳动力市场发展的不一致性及农村制度供给等维度提出了经济欠发达地区小农户转变农业生产方式,跳出自我剥削陷阱的政策建议。具体措施包括:1切实保障小农户的基本权益,提高他们在家庭资源配置中的预期收益;2在初次规模经营补贴、农业基本补贴机制转变、经营者生产奖励、专业技能培训、市场信息供给等层面加大投入力度,同时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以降低小农户转型的难度与风险。  相似文献   
5.
基于STIRPAT模型的辽宁省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6.
Cd-Pb复合污染土壤钝化修复效率与生物标记物识别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验证重金属钝化修复效率与植物生理生化特征的关系,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在Cd-Pb复合污染土壤中添加海泡石后,水稻幼苗叶片和根系中SOD(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POD(过氧化物酶)活性、w(SP)(SP为可溶性蛋白)、CMDA(丙二醛含量)、叶片光合色素含量以及稻草和糙米中w(Cd)、w(Pb)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添加海泡石后,水稻幼苗叶片和根系SOD活性、根系POD活性均随海泡石添加量的增加呈先增后降趋势,叶片POD活性随海泡石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大,其中,当海泡石添加量为1.0%时,其最大增幅达33.6%;与之相反,叶片CMDA、叶片和根系w(SP)均随海泡石添加量的增加而降低,分别比对照处理降低8.0%~30.0%、6.3%~22.3%和17.7%~25.5%.不同添加量海泡石处理下,稻草和糙米中w(Pb)分别降低20.5%~43.6%和18.7%~43.5%,w(Cd)分别降低8.3%~23.9%和21.2%~55.2%.幼苗w(Chl)(Chl为叶绿素)、w(SP)与糙米w(Cd)之间,以及叶片CMDA与糙米w(Cd)、w(Pb)间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而叶片POD活性与糙米w(Cd)之间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水稻幼苗叶片w(Chl)、w(SP)、CMDA和POD活性可以作为评估海泡石钝化修复Cd-Pb复合污染钝化修复效率的分子生物标记物.  相似文献   
7.
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制约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全面阐述了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现状,指出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污染源是农药化肥、畜禽养殖、农膜、秸秆和居民生活污水以及固体废弃物,分析了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危害,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8.
镉胁迫下铵态氮对春小麦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曹莹  段萌  刘玉莲  赵天宏 《生态环境》2011,20(2):359-363
为了研究铵态氮肥在缓解镉毒害对植物影响方面的作用,减少镉的危害,试验采用盆栽方法模拟镉污染农田,以辽春10号小麦Triticum aestivum为试材,无氮无镉的处理(H0)作为对照,设置5个铵态氮施用水平,即0(CH0)、75(CH1)、150(CH2)、225(CH3)和300(CH4)kg·hm-2,研究不同施氮量下铵态氮肥对小麦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无氮无镉处理相比,无氮镉胁迫处理极显著地(P〈0.01)抑制了小麦叶片净光合速率(Pn)、叶片气孔导度(Gs)、胞间CO2体积分数(Ci)、蒸腾速率(Tr)和Hill反应活力,但对小麦叶绿素含量和叶绿体Ca2+/Mg2+-ATPase活性的抑制作用不显著(P〉0.05);小麦叶片Gs,Ci和Tr随着施氮量增加逐渐升高,而小麦叶片Pn、叶绿素含量、Hill反应活力和叶绿体Ca2+/Mg2+-ATPase活性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从净光合速率角度看,225 kg·hm-2施氮水平(CH3)氮的解毒作用最佳。  相似文献   
9.
外来植物入侵对土壤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已成为生态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运用Biolog技术和氯仿熏蒸浸提法研究了黄顶菊入侵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及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黄顶菊入侵后土壤微生物代谢活性显著升高;土壤微生物群落平均吸光值(4WCD)的变化趋势为:入侵地根际土(RPs)〉入侵地根围土(Bs)〉未入侵地(CK),且差异显著;而CK的功能多样性指数(日)高于BS,RPS亦高于Bs,差异均显著(P〈O.05)。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黄顶菊入侵使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碳源利用方式和代谢功能发生改变。对不同碳源利用的分析结果表明,糖类、氨基酸类、羧酸类和聚合物为土壤微生物利用的主要碳源。入侵样地Bs和RPS的微生物量碳分别比CK高27.05%、121.52%;BS和RPS的微生物量氮分别比CK高37.40%、79.80%。相关性分析表明,AWCD与微生物量碳和微生物量氮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由此可知,黄顶菊入侵增强了入侵地土壤微生物代谢活性,降低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功能多样性,增加了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水平。  相似文献   
10.
采用人工模拟降雨的试验方法,研究了辽宁浑河流域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在地表径流和壤中流中所产生的氮、磷流失特征。结果表明,(1)地表径流和壤中流氮、磷流失特征差异显著,地表径流氮、磷输出浓度均表现为降雨初期较高而后逐渐趋于稳定的特征;壤中流氮、磷输出浓度在整个径流过程中保持相对稳定。(2)在整个降雨径流过程中,耕地与草地氮、磷流失均以地表径流为主,随壤中流流失的氮、磷占输出量的比例较小。(3)耕地与草地中地表径流和壤中流氮、磷流失差异表明,土壤的水分下渗滤减机制对氮、磷流失具有很大的削减作用,草地中对总磷的削减作用尤为显著,可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