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1篇
环保管理   6篇
综合类   2篇
评价与监测   3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文章使用青海省生态环境10a变化(2000~2010年)遥感调查与评估项目下发的2000年和2010年土壤保持、防风固沙、水文调节和净初级生产力等生态系统质量和功能数据,采用间接评价方法,估算了全省2000年和2010年土壤保持等五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总价值量分别为67 586 992.04万元和76 515 857.09万元,表征了青海省生态系统巨大的服务功能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2.
遥感监测是目前植被监测中的主要技术手段,也是植被生长监测中的重要手段。而结合实测地物光谱曲线是关键点之一。地物光谱把模型、遥感图像与地表观测放在一起,并建立关联联系,为遥感基础研究与遥感应用的衔接建立了一条纽带。文章结合青海湖流域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征,总结出适用于青海湖流域的光谱采集方法也显得尤为重要。而对所采集的光谱数据提取光谱特征参数,可以更好地了解青海湖流域不同草地类型的光谱特征,从而在实际应用中更好地利用这些特征。  相似文献   
3.
区域生态监测评估与预警体系建设是青海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建设的有机组成。针对青海三江源生态监测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着眼于三江源综合试验区总体方案,提出构建由生态监测指标系统、生态监测系统、综合评估与预警系统和运行保障系统构成的青海三江源综合试验区生态监测评估与预警体系,为区域生态保护体制机制创新提供基础支撑,提升生态环境监测公共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4.
青海省作为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自1975年在青海湖建立第一个自然保护区以来,历经40余年的建设与发展,全省保护地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2017年12月,共划建了国家公园(试点)2处、自然保护区11处、风景名胜区19处、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14处、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8处、水利风景区17处、地质公园9处、森林公园23处、湿地公园20处、沙漠公园12处、重要湿地20处、世界自然遗产地1处,共156处,基本覆盖了全省绝大多数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和自然遗产资源,最大程度上保留了自然本底,完好地保存了典型生态系统、珍稀特有物种资源、珍贵特殊自然遗迹和自然景观,发挥了涵养水源、保持土壤、防风固沙、维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对维护我国生态安全和生物多样性稳定以及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利用OMISO2遥感数据,在常见的0.125°、0.25°、0.4°3种不同精度下进行普通克里金插值,采用归一化的方法与地基数据进行相关性比较,择优选择0.125°插值精度,分析中国区域SO2空间分布及影响SO2变化敏感因子.结果表明:①全国范围内存在1个五级SO2柱量值区域和4个四级SO2柱量值区域,在空间上呈现聚集状分布;②在我国季风区,夏季风对二、三级SO2柱量值区域面积减少贡献显著,四、五级SO2柱量值区域基本不受夏季风影响;非季风区,冬季风是SO2柱量值全面升高的主要原因.③影响因子方面,季风区四、五级柱量值区域,平均相对湿度对降低SO2柱量值更明显,干沉降是SO2柱量值降低的主要途径;三级柱量值区域,平均气温与SO2柱量值高度负相关,冬季采暖和随中纬度环流地面流向低纬风速扩散形成三级柱量值区域;非季风区,平均气温和随降水湿沉降是主要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6.
基于2012年11月至12月上午轨道星Terra共7景MODIS数据,对影响青海省的一次典型沙尘事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沙尘天气始于2012年11月18日,在12月1日及2日达到高峰,持续到12月18日趋于减弱;沙尘天气影响区域范围较广,主要影响省域西北、东北地区,面积占省域面积的11.26%至43.36%;沙尘天气扩散趋势与路径整体上由西北向东北地区,东部人口密集区沙尘天气出现时间相对西北地区、青南高原地区出现滞后。  相似文献   
7.
文章采用多源多时相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作为数据源,以ArcGIS、Erdas、Envi等遥感地信软件为信息提取平台,对青海省湟水流域的采砂场进行遥感调查分析。结果显示:①采砂场主要分布在湟水流域城市周边,其中,在用采砂场分布较密集,如西宁、湟中、平安附近分布较集中,而停用采砂场分布相对比较均匀;②采砂场共305处,其中长期和临时采砂场占重要比例,达73%,经过平整或绿化的停用采砂场较少,而停用且无整改及整改中的采砂场数量仍较多,是已整改的2倍;③长期采砂场面积规模占所有类型总面积的比重最大,达三分之二,而经过平整或已绿化的规模仅0.75 km2。研究以期对环境监察管理提供技术支撑,为后续的研究和砂场的高效精准管理提供技术方法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三江源区2000—2010年草地植被的时空演变特征,定量评价三江源区草地生态系统质量及其动态变化,采用植被覆盖度和NPP 2个生态参数,分析三江源区草地生态系统的时间变化特征和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2000—2010年三江源区草地年均植被覆盖度为26.89%,年均NPP(以C计)为34.35 g/m2,11 a间二者均呈增加趋势.三江源区草地质量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征,呈南高北低、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格局.从11 a的平均结果来看,三江源区草地植被覆盖度在8月达到最大值,约为59.19%;而草地NPP在7月达到最大值,为98.53 g/m2.气温是三江源区草地植被覆盖度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而雨热不同期则造成三江源区草地NPP的年际波动变化.植被覆盖变化是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研究显示,2000—2010年三江源区草地生态系统质量有所改善,特别是生态工程实施后,草地生态系统质量明显好转.三江源区需在促进农牧业产业升级和资源优化配置的基础上,继续采取积极的减压增效措施,真正实现草畜平衡,达到生态保护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科学准确地获取青海湖流域土地利用/土地覆盖(LUCC)年际变化情况,对分析该流域生态环境演化规律及其成、因具有现实意义。文章选取2009年~2011年3期TM遥感影像数据,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研究分析方法,对青海湖流域土地利用类型年际变化特征及其空间分布规律信息进行提取。研究结果表明:①2009年~2011年青海湖流域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存在县域差异,海晏县、共和县、刚察县和天峻县4县各土地变化幅度较大的为草地和未利用地面积总量;②流域内林地和耕地主要分布在刚察、共和两县,沙地面积占流域未利用土地总面积的15.57%,主要分布于青海湖湖东地区;③年际问耕地面积总量呈减少趋势,取而代之的是草地、林地面积的增加;④研究流域全部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呈现年际波动特征,但较为缓慢。  相似文献   
10.
基于2012年11月至12月上午轨道星Terra共7景MODIS数据,对影响青海省的一次典型沙尘事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沙尘天气始于2012年11月18日,在12月1日及2日达到高峰,持续到12月18日趋于减弱;沙尘天气影响区域范围较广,主要影响省域西北、东北地区,面积占省域面积的11.26%至43.36%;沙尘天气扩散趋势与路径整体上由西北向东北地区,东部人口密集区沙尘天气出现时间相对西北地区、青南高原地区出现滞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