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682篇
  免费   2657篇
  国内免费   2111篇
安全科学   917篇
废物处理   366篇
环保管理   1232篇
综合类   10153篇
基础理论   1801篇
污染及防治   1813篇
评价与监测   539篇
社会与环境   428篇
灾害及防治   201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99篇
  2022年   428篇
  2021年   430篇
  2020年   547篇
  2019年   574篇
  2018年   349篇
  2017年   432篇
  2016年   500篇
  2015年   652篇
  2014年   1088篇
  2013年   757篇
  2012年   925篇
  2011年   948篇
  2010年   856篇
  2009年   856篇
  2008年   884篇
  2007年   932篇
  2006年   842篇
  2005年   737篇
  2004年   713篇
  2003年   651篇
  2002年   482篇
  2001年   407篇
  2000年   351篇
  1999年   299篇
  1998年   277篇
  1997年   204篇
  1996年   197篇
  1995年   217篇
  1994年   163篇
  1993年   108篇
  1992年   112篇
  1991年   79篇
  1990年   66篇
  1989年   68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水资源短缺是制约我国高质量发展的突出瓶颈,污水再生利用是破解该问题的有效途径。传统的污水处理与再生工艺以污染物去除为导向,将污水中的碳、氮、磷作为污染物进行去除,该过程需消耗大量能源及药剂,且无法回收污水中的碳、氮、磷等资源。以资源回收为导向的生物生态耦合污水再生利用具有绿色、低碳等特点,是城市污水资源化的可行路径。本文综述了传统的基于污染物去除的污水再生工艺研究进展与问题,对基于资源回收的生物生态耦合绿色污水再生工艺进行了分析和展望,并从立法保障、模式优化及标准完善等方面提出了政策保障建议,为我国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基于2010、2015、2020年3期遥感影像和其他多源数据,从自然环境的角度,选取地貌、土壤、植被覆盖等10个环境质量因子作为人居自然环境质量评估指标,将熵权法、欧式距离函数等多方法复合建立流域人居自然环境质量的综合度量模型,通过GIS趋势面、Moran’s I指数及冷热点分析揭示流域人居自然环境质量的时空分异规律。结果表明:流域人居自然环境质量受坡度、地貌和植被覆盖度的影响较大,环境质量优异地区的空间分布与坡度平缓、地貌适宜且植被良好的区域具有较高的重叠性;流域三期人居自然环境质量的时空演变规律表现为:空间维上,南部>北部、中部>东部>西部,从南到北,环境质量下降,中下游优于上游;时间维上,呈现出先下降后回升的趋势,尤其是中游以南的滇中地区表现尤为明显;流域整体呈正相关集聚分布,置信度高的热点区以中下游以南的楚雄州及昆明地区为主;而置信度高的冷点区覆盖整个迪庆藏族自治州。研究得出的人居自然环境度量模型及空间异质性分析方法为开展类似研究提供参考,揭示的人居自然环境时空变异规律为区域进行灾害搬迁选址和环境保护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浮游植物是水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因其对水环境变化敏感而常被用于指示水环境状态,但其对环境的响应受分类方法的影响.为了解洞庭湖浮游植物种群(门、属)和功能群(FG)两种分类法对环境的驱动响应特征和适用性,于2019年3~12月分水期对该湖共进行了4次采样,比较分析了浮游植物种群和功能群的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响应关系,并对比了TLI指数、 Shannon-Wiener指数、Q指数等评价方法在洞庭湖的适用性.结果表明,洞庭湖共检出浮游植物6门61属,可划分为23个功能群和9个优势功能群,功能群演替趋势为P/MP/D(3月)■月)■月)■(12月).层次分割结果表明,洞庭湖浮游植物的种群分布与变化受环境因子的驱动大于空间驱动;影响浮游植物种群和功能群的主要环境因子为水温(WT)、高锰酸盐指数、溶解氧(DO)、电导率(Cond)、水位(WL)和总磷(TP),环境因子对两者的独立解释性排序相差不大.RDA分析表明,浮游植物功能群对环境因子的响应要优于浮游植物种群.综合对比分析发现,利用Q指数进行水质评价在洞庭湖水体有较好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4.
虞伟  杜园园  张燕 《环境保护》2023,(14):59-64
生物多样性友好乡镇模式是生物多样性主流化在乡镇尺度的实践。本文阐述了生物多样性友好乡镇的基本内涵,以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龙观乡生物多样性友好乡镇试点为例,从保护原真性生态、发展生态型产业、倡导亲自然生活、增进知识分享、体现包容性治理五个主要策略,提出了生物多样性主流化实施的具体路径,并从政策体系、指标体系和标准体系三个方面对生物多样性友好乡镇建设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在一台船舶柴油机上对D100(纯柴油)、B100(纯生物柴油)和B90P10(纯生物柴油与PODE(聚甲氧基二甲醚)按9:1体积比掺混组成的混合燃料)3种燃料的燃烧过程和颗粒物排放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B100和B90P10的缸内最高压力相比D100依次升高,最高燃烧压力对应的曲轴转角依次提前;低负荷时,B100和B90P10的压力升高率峰值、放热率峰值及燃烧初期的燃烧温度与D100相比依次明显增加.B100可大幅降低船舶柴油机的碳烟,掺混PODE碳烟排放进一步降低;高负荷和低负荷时,B90P10的碳烟颗粒排放因子分别为11.80和17.77mg/(kW·h),与D100相比降幅分别达64.21%和76.34%.B100和B90P10的颗粒物排放总数量显著高于D100,且增加的颗粒以小粒径的核模态为主.  相似文献   
6.
废弃塑料在自然条件下会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分解等作用被分解为尺寸更小的微塑料(MPs),因MPs在环境中的广泛分布及潜在的生态健康风险,其在近期受到了广泛关注。有研究报道,黄粉虫(Tenebrio molitor)能够摄食聚苯乙烯(PS)泡沫塑料,并对PS的降解能力和降解率较高,但关于不同粒径聚苯乙烯微塑料对黄粉虫生物毒性的研究较少。采用黄粉虫为受试生物,通过向黄粉虫喂食不同比例的聚苯乙烯微塑料与麸皮的组合以及不同粒径PS小球,测定试验周期内黄粉虫生物学指标及生物组织内抗氧化酶水平等参数,探究并分析不同粒径与不同摄食比例的微塑料对黄粉虫生命体征和组织水平生物毒性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1)粒径会影响黄粉虫对PS的摄食,进而影响其生物利用度;(2)25%的高密度苯乙烯(HDPS)与麸皮掺杂饲养会抑制黄粉虫的生长发育;(3)有麸皮饲养的条件下,黄粉虫摄食PS对其自身生理毒性的影响较小,但还是会对其存在一定的细胞损伤。本研究结果可为后续利用黄粉虫降解废弃塑料与微塑料污染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为定量评估生物炭对主粮作物产量的影响,收集了公开发表的116篇相关文献,共866对数据,采用Meta分析法定量分析了生物炭对我国主粮作物产量的影响及其影响因子,同时构建结构方程模型(SEM)进一步解释了因子间的交互关系.结果表明,与不施用生物炭相比,生物炭施用后可改善主粮田土壤理化性质,提高主粮作物产量,平均增产率为8.77%.其中,当生物炭pH为7~8时,平均增产率最大,可达26.49%;其C/N<60时,平均增产率为13.73%,显著高于C/N≥60的平均增产率.将生物炭施入酸性或中性土壤中,更能发挥其增产效应.当施炭量为10~20 t·hm-2时,小麦和玉米的平均增产率最大;施炭量为15~25 t·hm-2时,水稻平均增产率最大.但是,不同施炭水平的水稻增产率相近,可考虑损失部分产量,适当减施以兼顾经济效益.此外,生物炭增产效应会随施用年限增加而不断减弱,一般3 a后增产不显著.SEM表明生物炭施用量不仅直接影响主粮作物产量,还通过改善土壤肥力间接影响主粮作物产量,而生物炭C/N和pH仅通过改善土壤肥力影响主粮作物产量.因此,今后...  相似文献   
8.
选取2017—2018年佛山市空气质量监测资料、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和ECMWF再分析资料,得到对臭氧污染天气具有指示意义的气象因子,从GRAPES模式可预报性出发构建适用于佛山市干季和湿季的臭氧污染气象指数(OWI),并对OWI进行预报评估检验.结果表明:干季地面气象要素对区分佛山市臭氧污染和清洁天气的能力更强,出现臭氧污染时往往气温高、地面为弱北风;850 hPa风速较小,高空主要受副热带高压影响.湿季高空气象要素区分臭氧污染和清洁天气的能力更强,出现臭氧污染时往往850 hPa风速较小,850 hPa与地面风场垂直切变较小,多数情况下500 hPa呈辐散形势或700 hPa为下沉运动.综合考虑上述要素构建的臭氧污染气象指数可较好地反映臭氧浓度变化趋势,当OWI超过阈值(干季12.0、湿季10.8)时,出现臭氧污染事件的可能性较大,在湿季该指数区分臭氧清洁天气和污染天气的差异性较干季更显著.基于GRAPES模式预报的OWI与臭氧浓度实况呈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在0.5~0.6之间,能较为有效地预判臭氧污染过程发生、发展和消散的不同阶段;其阈值具有较高的预报参考性,24 h预报性能尤为理想...  相似文献   
9.
石油污染土壤是一个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甚至会威胁公众健康。石油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复技术因低廉、绿色和无二次污染等备受关注。为了强化石油污染土壤生物修复技术,筛选高效的石油降解菌种,该研究从大庆石油污染土壤中筛选出1株高效石油降解菌,经16S rRNA鉴定分析为琼式不动杆菌,该菌株对1%的石油的降解率高达60.2%。利用扫描电镜分析该菌株在石油污染土壤降解前后的形态变化原因,并通过改变降解环境的盐度、pH以及接种量的单因素实验,探究3种因素对细菌的活性、生长量和降解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该细菌形态呈节杆状,且在降解过程中产生生物表面活性剂并分泌一定的胞外聚合物;在石油浓度为1%的条件下,该菌株对盐度的耐受性在4%以下,适应的p H范围为5~9,投菌量在15~20 mL时,降解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0.
已有的研究表明多环芳烃(PAHs)在南海珊瑚礁区广泛存在,然而有关珊瑚礁区长棘海星体内PAHs的污染特征尚不清楚。因此,本文采用气相色谱串联三重四极杆质谱仪(GC-MS/MS)对南海珊瑚礁区长棘海星组织中除萘(Nap)以外的15种优控PAHs进行了定量分析,探讨了长棘海星体内PAHs的富集特征及其来源。结果表明:(1)15种PAHs广泛存在于南海不同区域长棘海星组织中,其中胃组织中的PAHs总含量(∑15PAHs)[(107±96.9)ng/g dw]显著大于幽门盲囊[(29.0±34.5)ng/g dw]和表皮[(31.0±23.5)ng/g dw](p<0.01);(2)长棘海星组织中PAHs以3环为主(69%~85%),与南海珊瑚组织中的3环PAHs占比相当,这与长棘海星以珊瑚为食这一事实相符;(3)长棘海星∑15PAHs与辐径显著负相关(p<0.05),幼年长棘海星积累PAHs的能力更强;(4)长棘海星组织对海水中除苯并(k)荧蒽(BkF)外的大部分PAHs的生物富集因子(BAFs)均小于2000 L/kg,富集能力较弱;(5)南海长棘海星体内PAHs大部分为化石燃料和生物质等燃烧源,少部分来源于石油或成岩源。研究结果为长棘海星对PAHs的富集特征增加了新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