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1篇
安全科学   4篇
废物处理   3篇
综合类   38篇
基础理论   7篇
污染及防治   9篇
评价与监测   5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Hydrolytic degradation of the herbicide diclofop-methyl was investigated in the multi-pH deionized water, natural aquatic systems and soil suspensions. Resulting data indicated that the herbicide was stable in the acidic and neady neutral solutions for at least 15 d. The herbicide diclofop-methyl rapidly dissipated in the natural aquatic systems and soil suspensions with half-lives less than 4 d. Methyl-CD(partially methylated β-cyclodextdn) improved its hydrolytic degradation in the pH 8 deionized water and natural aquatic systems while humic acid inhibited its hydrolytic degradation at the same conditions. But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in the natural aquatic systems and soil suspensions increased its hydrolysis. Two catalysis mechanisms were introduced to describe the effects of cyclodextrin and organic matter on its hydrolytic metabolism. Though inorganic ions maybe improved its hydrolysis reaction in the natural aquatic systems, Fe^2 and Cu^2 did not form complexes with the herbicide and had poor influences on its hydrolytic degradation whether cyclodextrin was added or not.  相似文献   
2.
碳源类型对A~2O系统脱氮除磷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52.5 L的A2O反应器,以乙酸和丙酸分别作为进水唯一碳源,系统研究了进水碳源类型对脱氮除磷和代谢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进水COD为250 mg/L左右,NH+4-N为52 mg/L左右的条件下,原水碳源类型对TN的去除影响不大,系统TN去除率均在65%左右.进水碳源类型对TP的去除及相应污泥中PHA的类型、含量和代谢及糖原的变化影响较大.乙酸为唯一碳源时,厌氧区放磷浓度较高,污泥中PHA的成分主要为PHB和PHV,两者在厌氧区的合成量差别不大,PHB在随后的反应过程中变化较大,对除磷代谢过程起主要作用,而PHV的变化较小.丙酸作为进水唯一碳源时,厌氧区的放磷浓度偏低,主要合成PHV,几乎不含PHB,PHV在随后吸磷过程中浓度变化较大,对除磷代谢起主要作用,而且出水TP浓度偏低.碳源类型对污泥中糖原的代谢也有影响,乙酸为碳源时糖原的含量高,变化范围也较大,丙酸为碳源时糖原的变化幅度较小.在同步脱氮除磷系统中,与乙酸相比,丙酸是一种更合适的碳源.  相似文献   
3.
    壳聚糖(CS)因其无毒害、可降解性、成本低等特点而在众多高分子材料中脱颖而出,但稳定性和选择性较差,从而限制了其在重金属吸附中的应用。以巯基丙酸 (MPA) 为改性剂,以1-乙基-(3-二甲基氨基丙基)碳酰二亚胺(EDC) 为活化剂,制备了CS-MPA复合材料,使用单一变量法优化制备条件。结果表明,最优制备参数为:改性时间6 h,温度20 ℃,pH=6,m(CS:MPA:EDC)为1∶0.8∶1,制备得到的 CS-MPA在酸性条件下对Hg(II)依旧保持较高去除效率。在复合材料表面引入巯基后出现了多层堆叠的不规则形态,比表面积增大。CS-MPA对Hg(II)的吸附在 360 min 内可达到平衡,以单层吸热的化学反应为主,25 ℃时理论最大吸附容量推测为 833.3 mg·g−1。吸附机理主要是材料上的软碱(—SH和—NH2)与软酸 Hg(II)之间发生的螯合反应,其次为酰胺基的结合作用。CS-MPA对 Hg(II)有较高的吸附选择性;且经过5次的吸附-解吸循环后,去除率仍保持在较高水平。以上研究结果表明 CS-MPA对Hg(II)的去除效果较好,可为废水中Hg(II)的去除与回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比较了茅草添加在温度变化条件下对餐厨垃圾厌氧水解过程小分子有机酸产量的影响,提出一种新型餐厨垃圾的资源化方式。研究结果显示,餐厨垃圾在55℃条件下厌氧水解主要产物为乳酸,达到25.7g/L,其干物质转化率可以达到32.1%(gTS),而餐厨+茅草处理在同样条件下的乳酸产量为20.1g/L,干物质转化率为25.1%。温度下降为37℃后继续进行的的厌氧水解,得到的主要产物是乙酸、丙酸和丁酸,餐厨处理和餐厨+茅草处理这两者的峰值分别为6.5、2.8、8.0和6.1g/L、2.7g/L和5.9g/L。结果显示茅草添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节水解产物的比例,而温度变化可以调控小分子有机酸的产量。本研究结果表明,厌氧水解是一种有潜力的小分子有机酸生产与餐厨垃圾资源化处理途径。  相似文献   
5.
氨氮抑制是影响高含固厌氧消化推广应用的主要因素之一。通过批式实验,采用外源氨氮投加方式,考察了厌氧消化过程中不同氨氮浓度对鲜猪粪产甲烷效果和产甲烷菌群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氨氮添加量为2 000 mg·L-1(TAN≈3 596.7 mg·L-1)时,日产甲烷速率及累积产甲烷量均明显下降;添加量大于4 000 mg·L-1(TAN≈5 618.7 mg·L-1)时,氨氮抑制加剧,出现VFAs累积、产甲烷高峰期后移、丙酸降解失败。不同氨氮投加量下猪粪中挥发性固体(VS)产甲烷率分别为(369.0 ± 17.3)、(318.5 ± 7.6)、(234.7 ± 2.5)、(165.4 ± 19.4)mL·g-1,产甲烷效率较对照组分别下降14%、36%和55%。超过4 000 mg·L-1的外源氨氮投加促使产甲烷菌群结构发生显著变化,乙酸利用型产甲烷优势菌Methanosaeta 逐渐被Methanosarcina代替,而氢利用型产甲烷菌属中Methanospirillum的优势性逐渐被Methanoculleus和Methanomassiliicoccus取代,说明后者均有较强的氨氮耐受性。主成分分析和冗余分析表明,高浓度氨氮会促使产甲烷途径由乙酸利用型为主向氢利用型为主转变。  相似文献   
6.
于2017年12月~2018年1月现场测定了黄、渤海表层海水中二甲基硫(DMS)、二甲巯基丙酸内盐(DMSP)以及溶解甲烷(CH4)的含量,对DMS、DMSP及CH4的浓度分布和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通过培养实验探究了DMSP降解对DMS和CH4生成的影响,并估算了DMS及CH4的海-气通量.结果表明,表层海水中DMS、DMSPd、DMSPp及CH4的平均浓度分别为(1.39±1.21),(2.87±1.54),(5.59±4.64),(6.91±2.77)nmol/L.DMS、DMSP与Chl-a水平分布基本一致,均呈现近岸高、远海低的趋势.垂直分布上,DMS、DMSP浓度最大值均出现在浅水层,而CH4浓度则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至底层达到最大值.相关性分析表明,DMS、DMSPp与Chl-a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CH4与DMSPd、DMSPp浓度均存在一定的正相关性(P<0.05).培养实验结果表明,海水中本底DMSPd的浓度越高,DMS的生产速率越大.冬季黄、渤海DMS和CH4海-气通量的平均值分别为(2.73±3.18),(8.14±7.68)μmol/(m2·d),表明冬季黄、渤海是大气中DMS、CH4重要的源.  相似文献   
7.
李洪静  陈银广  顾国维 《环境科学》2007,28(8):1681-1686
2个实验室规模的序批式反应器(SBRs)在厌氧-低氧(0.15~0.45 mg·L-1)条件下运行,以比较丙酸的加入对同时生物除磷脱氮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是丙酸与乙酸的混合酸(碳摩尔比为1.5/1)作为碳源(SBR1),还是乙酸作为单独碳源(SBR2),系统都发生同步硝化反硝化和磷的去除(SNDPR),并且氨氮被全部氧化,系统中没有亚硝酸盐的大量累积.与SBR2相比,SBR1中厌氧阶段磷释放量少,聚羟基戊酸(PHV)合成量高,好氧末磷剩余量少,硝态氮累积少,因此SBR1中总氮和总磷的去除率(分别为68%和95%)比SBR2(分别为51%和92%)高,加入丙酸有助于SNDPR系统保持较好的除磷、脱氮效果.  相似文献   
8.
对2012年6月东海表层海水中二甲基硫(DMS)、二甲巯基丙酸内盐(DMSP)和二甲亚砜(DMSO)的浓度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并估算了DMS的海-气通量及其对大气气溶胶中非海盐硫酸盐(nss-SO42-)的贡献率.结果表明,DMS、溶解态DMSP(DMSPd)、颗粒态DMSP(DMSPp)、溶解态DMSO(DMSOd)和颗粒态DMSO(DMSOp)的浓度平均值±标准偏差为(5.71±5.23),(5.94±3.68),(23.84±14.15),(9.14±10.52)和(11.01±5.81)nmol/L.DMS、DMSP和DMSOp浓度均在28oN~29oN,122°E~123.5°E海域呈现高值中心,沿中心向外扩散降低,并且与叶绿素a(Chl-a)的分布趋势基本一致.除DMSOd外,3种二甲基硫化物与Chl-a表现出显著的相关性,表明浮游植物生物量是影响东海生源有机硫化物生产分布的关键因素.此外,夏季东海DMS海-气通量介于(0.93~101.02)μmol/(m2·d),平均值±标准偏差为(18.13±21.42)μmol/(m2·d).夏季东海生源硫释放对nss-SO42-的贡献率仅为2.2%,表明人为排放是东海大气气溶胶中nss-SO42-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9.
为考察氨氮浓度对中温厌氧消化处理马铃薯加工废水的影响,通过批式实验,探究该类废水厌氧消化处理的氨氮抑制阈值。结果表明:氨氮浓度为3 000 mg·L−1 (TAN≈3 659 mg·L−1)时,累积产甲烷量降低至276.1 mL·g−1且出现产甲烷迟滞期;氨氮浓度为4 000 mg·L−1 (TAN≈4 468 mg·L−1)时,累积产甲烷量仅为对照组的39.2%,迟滞期明显延长了7.2 d;高浓度氨氮抑制造成了以丙酸为主的VFAs积累和有机物(蛋白质等)降解不完全,这是COD去除率下降的主要原因;VFAs作为氨氮抑制发生时COD的主要组分,其积累可作为马铃薯加工废水厌氧消化过程发生氨氮抑制的指示因子;马铃薯加工废水中温厌氧消化的氨氮阈值约为3 000 mg·L−1。该结果可为马铃薯加工废水的高效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肖辉林 《生态环境》2004,13(3):331-331
死亡的有机物分解成有用的含氮肥料的过程,通常被假设涉及几种不同微生物的活动。现在,对在马蹄形野豌豆和其他植物的根部发现的一种植物毒素(该毒素在根部的作用可能是防止食草动物将植物吃掉)的合成和生物降解所做的一项研究,显示了一个以前人们不知道的机制,通过该机制,氮能够在没有细菌或其他帮手干预的条件下返回土壤中。某些豆科植物在其根部积累这种毒素,其名称为3-硝基丙酸。这种毒素自然分解成氧化的无机氮,后者作为垃圾返回土壤中,从而对氮循环做出贡献。这些自己的豆科植物还能在其根瘤中的共生细菌的帮助下固定大气中的氮,从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