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2.
采用Hakonson生态风险指数法对京杭运河苏州段近十年来底泥重金属污染进行评价,对其空间分布和时间分布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京杭运河苏州段重金属为低生态风险等级,汞和镉为主要的生态风险因子,城区老运河段重金属生态风险指数最高。近十年来,京杭运河苏州段底泥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呈下降趋势,重金属污染得到有效的控制。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京杭运河苏州段经过的行政区的重点监控企业和污水处理厂的污染物排放情况统计分析,结果表明:754家重点监控企业涉及十多个行业,其中化学需氧量、氨氮、石油类、挥发酚排放量较高,分别为17 057 t、1 261.5 t、32.89 t、1.467 t。等标污染负荷比统计得出,吴江区、吴中区、高新区为重点监控区域,氨氮、化学需氧量、挥发酚、石油类为重点监控污染物,纺织印染、化工生产、电子产品信息制造、金属制造为重点监控行业。46家污水处理厂出口的化学需氧量、氨氮、总氮、总磷的年排放量分别为17 614 t、1 252 t、2 761.9 t、107.7 t,排放量较高且直接排入运河,也应将其划为重点监管区域。 相似文献
4.
以京杭运河镇江段为研究对象,根据2017—2019年6—7月、2020年6月1日—8月3日、2020年6月17日—19日3个时间段的镇江段5个控制断面监测数据、江苏省水环境监控系统平台监控数据和现场专项调查监测数据,分析了梅雨季节降雨期间高锰酸盐指数和总磷浓度时空变化规律,总结出了可能影响水质波动的原因。结果表明:不利气象条件、起始处受污染、雨污分流建设滞后、支流水质较差和农业面源污染是造成京杭运河镇江市段水体污染的原因。提出,应加强全市排涝泵站的管理、加强入河排污口监管、加快建成区雨污分流建设、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等建议。 相似文献
5.
6.
通过2018年5月在京杭运河江苏段布设23个采样点调查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和生境状况,并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评价底栖动物多样性,用聚类法分析采样点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相似性,用ANOSIM分析检验聚类组差异性,用SIMPER对聚类组作主要特征物种分析。结果显示:23个采样点共采集底栖动物42种,其中甲壳纲4种、软体动物16种、多毛纲2种、蛭纲2种、昆虫纲4种(均为摇蚊类)、寡毛纲14种。聚类分析将23个采样点分成4组,ANOSIM分析检验表明各聚类组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具有显著差异(p<0.05),底质类型和水生植被等生境状况是影响京杭运河江苏段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