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合生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08,20(4):57-59
简述了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是监测现代化重要内容,是巩固实验室科学、规范化管理,保障实验室管理符合ISO17025体系,挖掘监测信息使用价值,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指出随着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深化、细化和拓展,信息化最终将会引起一场管理模式、工作方式的变革。提出要更新理念,切实抓好制度落实;勇于管理机制创新,突破传统监测工作要素的制约,使流程和角色的概念被强化,使监测管理趋于“扁平化”;改进工作方式,持续推进信息化建设。 相似文献
2.
王合生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06,18(5):1-3
从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入手,比较了中国的环境监测站与国外实验室在功能、管理方式和发展历程上的不同,剖析了信息化建设思路,并结合我国环境监测工作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环境监测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框架,同时分析了信息化建设的难点并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3.
简述了"数字环保"到"智慧环保"的概念与发展背景。指出环境信息化要实现从"数字环保"到"智慧环保"的跨越,物联网技术是实现跨越的基础。提出,构建立体化、智能化的覆盖全国的环保领域物联网平台,实现由"数字环保"向"智慧环保"的转化,将是一个系统、长期的工程。"十二五"期间,从总量减排四项约束性指标和固废、危废监管等重点领域入手,适时启动国家级环保物联网重点应用示范工程,不仅为全行业物联网的建设提供典型示范,也是现阶段迈向"智慧环保"之路的必要之举。 相似文献
4.
解辉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15,27(6):5-9
介绍了新形势下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主要围绕环境质量综合监测管理系统、企业污染源综合监控系统和环境突发事故应急处理系统展开,剖析了目前普遍存在的进度易拖延、需求的多变性和不确定性影响软件质量、沟通困难导致系统失衡、运维模式亟须创新等问题。提出引入软件项目管理模式,以面向对象的系统管理方法,对全过程进行动态管理与目标的综合协调和优化。其管理框架包括需求管理、进度管理、质量管理、沟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5大领域,核心管理内容包括建立组织机构,梳理业务流程,引入需求工程管理方法,实施质量管理和全过程的沟通管理,创新运维模式,以及培养环境监测大数据人才等。 相似文献
5.
简述了中国环境保护多项业务中污染源代码现状,其污染源编码都是根据当时的环境管理工作需要,独立确定的一套编码规则,这些不同的标识方式,在污染源的编码格式上不具有稳定性与统一性,不利于污染源基础信息的共享,形成多个信息孤岛。提出了基于组织机构代码的污染源编码规则,确定了编码结构及表示形式,使新污染源编码规则具有较强的实用性、标识的唯一性以及结构的规范性。基于污染源代码,可以有效整合环境信息资源,形成污染源档案,为环境监管提供全面的、详实的数据支撑。根据当前环境管理业务信息系统的实际,提出了今后实施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为人们提供了高效的生产与生活空间。桂林市环境监测站将"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项目运用到环境监测管理中,提高样品在环境监测中的运用,提升了桂林市环境监测中心站的流程管理、数据处理和综合分析能力,提升了环境监测的准确性,科学性,先进性,为桂林市环境管理执法和宏观决策服务。 相似文献
7.
8.
针对环境信息化建设的需要,从环境信息化目标体系、政策体系、组织体系、标准规范体系、信息基础设施体系、信息获取体系、信息资源体系、信息系统体系和评估监督体系等几个方面,提出环境信息化建设管理体系框架,用于指导环境信息化建设. 相似文献
9.
杨晶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11,23(4):8-11
系统介绍了宝钢环境信息化系统建设架构、功能、特点,以及对污染减排、环境自动监测及信息化技术进行有效融合后的应用实践,并对该信息化系统在提高环境监控能力,完善系统建设上提出扩展监控范围、提升功能等构想。 相似文献
10.
谢冬鸣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11,23(6):77-79
简述了环境监测档案在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价值,分析了当前四级环境监测档案管理中人员培养、信息化建设、保密管理等存在问题,提出,应完善档案管理设备,引进档案管理专业人才,落实档案管理职责,制定相关制度,加强档案密级管理,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