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9篇 |
免费 | 22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1篇 |
环保管理 | 31篇 |
综合类 | 81篇 |
基础理论 | 1篇 |
污染及防治 | 11篇 |
评价与监测 | 12篇 |
社会与环境 | 14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7篇 |
2021年 | 7篇 |
2020年 | 6篇 |
2019年 | 1篇 |
2018年 | 3篇 |
2017年 | 7篇 |
2016年 | 10篇 |
2015年 | 8篇 |
2014年 | 12篇 |
2013年 | 10篇 |
2012年 | 15篇 |
2011年 | 12篇 |
2010年 | 18篇 |
2009年 | 14篇 |
2008年 | 7篇 |
2007年 | 3篇 |
2006年 | 2篇 |
2004年 | 1篇 |
2003年 | 4篇 |
2002年 | 1篇 |
2001年 | 1篇 |
199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阳宗海外源氮磷负荷入湖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泊的氮、磷入湖负荷解析是湖泊富营养化防治的前提,为有针对性地采取治理措施提供依据。在对阳宗海流域的工业废水、城镇和农村生活污水、外流域引水、化肥施用量、畜禽养殖、农业固废和生活垃圾等进行全面调查的基础上,测算了2010年流域内各污染源的总氮(TN)和总磷(TP)入湖负荷。结果显示:阳宗海流域2010年TN入湖量为293.30 t,TP为40.11 t;污染源以面源为主,面源TN和TP分别占其总入湖量的78.9%和95.5%;最大污染源为化肥,肥料氮和磷入湖负荷分别为1 33.66、26.10 t,分别占其总入湖量的45.6%和65.1%,减少化肥的使用是湖泊富营养化防治的关键;以磷负荷所占比例排序,畜禽粪便为其次,再次是农村生活污水,二者贡献的磷负荷分别占总入湖量的16.1%和1 2.5%,所贡献的氮负荷分别占总入湖量的8.1%和23.6%;外流域引水贡献的TN和TP分别占其总入湖量的19.8%和3.5%;阳宗海为磷限制湖泊(N:P为20.4:1),但输入负荷中N:P为7.3:1,磷的占比较高,因此富营养化风险高。 相似文献
2.
利用等标污染负荷法计算了洪泽湖周边地区2005年和2009年的化肥施用、畜禽养殖、农村生活和水产养殖等4种面源污染源的CODCr、TN和TP负荷。研究表明:洪泽湖周边地区2005年和2009年各种面源污染产生的等标污染负荷分别为84 755.61 m3和94 295.25 m3,总体呈现上升趋势;洪泽湖水体受农业磷污染最为严重,氮污染较为严重;化肥施用是洪泽湖周边地区的主要污染源,泗洪县是洪泽湖周边地区的主要污染区域。 相似文献
3.
以湖南省长沙县的脱甲流域(高水稻种植面积比例)和涧山流域(低水稻种植面积比例)为研究对象,对比研究红壤丘陵地区典型农业流域水稻种植对河流水体氮磷浓度和输出强度的影响.连续16个月的监测结果表明,脱甲和涧山流域河流水体均存在比较严重的养分污染,尤其是氮污染;对比两个流域,脱甲流域河流水体的氮磷浓度水平和水质恶化程度均高于涧山流域.从养分组成来看,脱甲流域河流水体中氮以铵态氮为主(占总氮的58.5%),而涧山流域主要是硝态氮(占总氮的76.1%).脱甲流域中可溶性磷占总磷比例为47.1%,高于涧山流域的37.5%.从养分浓度变化的时间动态而言,两个流域河流中各形态氮素水平在1~2月和7月较高,而可溶性磷和总磷在5~6月和10~12月出现两个峰值.由于两个流域河道径流主要集中在水稻种植期间的4~10月,脱甲流域河流中较高的氮磷养分浓度意味着潜在的氮磷流失风险.脱甲流域月平均总氮输出通量为1.67 kg·(hm2·月)-1,总磷为0.06 kg·(hm2·月)-1,均高于涧山流域的0.44 kg·(hm2·月)-1和0.02kg·(hm2·月)-1.考虑到两个流域的气候、地形地貌、土壤类型、农田耕作方式相似而只是水稻种植面积比例不同,因此,在该地区传统的水稻栽培管理模式下,较高面积比例的水稻种植对流域河流水体环境存在潜在威胁. 相似文献
4.
以黄河三角洲为典型研究区,通过分析区域地表污染物流失风险与入海通量的关系,构建了海岸带农业总氮(TN)和总磷(TP)面源污染排海估算模型.在此基础上,计算了包含水田、水浇地和旱地等耕地类的TN和TP面源污染排海系数,验证表明输出系数估算结果较好.研究区耕地的TN和TP排海系数分别为18.33 kg·(hm2·a)-1和1.02 kg·(hm2·a)-1,在夏季面源污染负荷较高.子流域尺度较大的耕地类农业面源污染负荷主要位于支脉河、广利河和小岛河管控区域.TN和TP总负荷较大的行政区主要位于北部黄河口镇和永安镇;较大的单位面积负荷在西南部.因此,需要关注农业面源污染的时间效应,同时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从子流域和行政单元的角度制定综合性面源污染防控策略,陆海统筹治理海域污染. 相似文献
5.
对坡岸截留强化处理设施在不同温度、不同雨强、不同降雨间隔条件下处理农业面源污染进行中试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水温从20℃下降至4.3℃,COD、TN、NH+4-N、TP去除率下降了15.58%、48.93%、42.26%、57.75%;降雨强度由0.65mm·min-1增加1倍至1.30 mm·min-1,COD的平均去除率低了15.19%,TN、NH+4-N的去除效率相当,TP的去除效率提高了11.21%,但COD、TN、NH+4-N、TP单位面积去除的总量却提高了26.27%、68.3%、32.6%、104.2%;降雨间隔从2 d增加到4 d时对COD去除的影响不大,但使NH+4-N、TN的处理效率提高19.31%、13.95%,对TP的单位面积去除量提高71.43%,但去除总量有限. 相似文献
6.
以我国亚热带农业面源污染防控工程——生态沟渠为研究对象,在2013~2014年对其径流量和每月进出口水质中NH~+_4-N、NO~-_3-N和TN的质量浓度进行监测,通过分析生态沟渠在不同时间段对不同形态氮素的去除差异,探讨了生态沟渠对面源污染中氮素迁移的拦截效应.结果表明,2 a内生态沟渠对NH~+_4-N、NO~-_3-N和T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77.8%、58.3%和48.7%;拦截量分别为38.4、59.6和171.1 kg·a~(-1);进水中无机态氮NO~-_3-N和NH~+_4-N之和占TN质量分数的平均值为47.5%,出水中平均值为33.6%,比进水显著降低(P0.01).2014年生态沟渠中水生植物全部改种为绿狐尾藻后,对NO~-_3-N和TN的拦截率比2013年分别增加了30.5%和18.2%,表明种植绿狐尾藻进一步提升了生态沟渠对氮素的拦截能力.可见,生态沟渠对农区地表径流中氮素迁移有较好的拦截作用,可作为一项重要的农业面源氮污染防控技术. 相似文献
7.
阐述了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及危害,指出农业面源污染是当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由于我国农村过量和不合理地使用农药、化肥、地膜等,造成了农业面源不同程度的污染,给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带来了隐患,直接关系到农业可持续发展,应该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8.
光合细菌在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方面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国内外面源污染日趋严重的现状,提出了利用光合细菌既可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又能促进生态农业发展.故对光合细菌在种植业、畜禽养殖业、水产养殖业等产生的面源污染控制中的作用机理和应用现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9.
提出建立农业面源污染动态监控系统的技术构思,构筑了“辽宁省农业面源污染动态监控系统”的功能及运行机制的构架,阐述了推进此动态监控系统完善的研究方案与系统实施的保证措施。 相似文献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