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78篇 |
完全免费 | 196篇 |
专业分类
评价与监测 | 974篇 |
出版年
2020年 | 26篇 |
2019年 | 13篇 |
2018年 | 30篇 |
2017年 | 36篇 |
2016年 | 27篇 |
2015年 | 25篇 |
2014年 | 37篇 |
2013年 | 45篇 |
2012年 | 44篇 |
2011年 | 30篇 |
2010年 | 18篇 |
2009年 | 36篇 |
2008年 | 39篇 |
2007年 | 50篇 |
2006年 | 28篇 |
2005年 | 46篇 |
2004年 | 40篇 |
2003年 | 40篇 |
2002年 | 36篇 |
2001年 | 29篇 |
2000年 | 22篇 |
1999年 | 33篇 |
1998年 | 40篇 |
1997年 | 18篇 |
1996年 | 19篇 |
1995年 | 31篇 |
1994年 | 29篇 |
1993年 | 26篇 |
1992年 | 23篇 |
1991年 | 29篇 |
1990年 | 17篇 |
1989年 | 1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中国环境监测科技发展需求分析 总被引:25,自引:6,他引:19
根据环境监测面临的形势和任务,通过分析环境监测科技发展现状和差距,提出中国环境监测科技的发展思路和未来10年应优先研究的13个重点领域、32个主题项目。 相似文献
3.
4.
5.
因子分析法解析北京市大气颗粒物PM10的来源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5
2004年10月份在北京市6个采样点采集了大气PM10样品,分析了大气颗粒物的质量浓度、元素组成、离子、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的浓度,并用因子分析模型对颗粒物的来源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北京市大气颗粒物的来源主要有6类:建筑水泥尘/机动车尾气尘/燃煤尘、土壤风沙尘、二次粒子尘、工业粉尘、生物质燃烧尘和燃油尘。用模型计算得到的各源对PM10的贡献率分别为建筑水泥尘/机动车尾气尘/燃煤尘占36.57%、土壤风沙尘占16.07%、二次粒子尘占12.33%、工业粉尘占10.29%、生物质燃烧尘占6.07%、燃油尘占3.84%、其它占14.84%。其中建筑水泥/机动车尾气尘/燃煤尘、土壤风沙尘、二次粒子尘、工业粉尘是大气颗粒物PM10的主要来源。实验表明,在缺少源成分谱时可以用因子分析模型来分析大气颗粒物的来源及其相对贡献。 相似文献
6.
综述了我国环境中有机污染物的分析方法和痕量富集技术,介绍了吹扫-捕集法、固相微萃取技术、固相萃取技术、半渗透膜采样技术与分析仪器联用在有机污染物测定中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7.
天津市区PM2.5中碳组分污染特征及来源分析 总被引:15,自引:9,他引:6
为研究天津市细颗粒中碳组分特征,于2006年8-12月连续采集PM25样品,分析其来源及浓度特征.结果表明,天津市区PM25、有机碳(OC)及元素碳(EC)浓度分别为165.90、23.90、5.50 μg/m3,3项浓度均为冬季最高.OC、EC、总碳在PM2.5中所占比例分别为14.31%、3.66%和18.14%,秋季在PM 2 5中所占比例最高,夏季最低.OC/EC平均值为4.21,按照秋、夏、冬呈递增的季节变化趋势.冬季二次有机碳污染较重,二次有机碳浓度(13.98 μg/m3)占OC比例为34.5%.因子分析表明,非采暖期汽油车对碳气溶胶作用显著,采暖期生物质燃烧、燃煤及汽油车排放贡献. 相似文献
8.
代表性水质评价方法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0,他引:5
从太湖流域国控断面常规监测数据出发,利用代表性水质评价方法对各断面进行评价,系统分析比较这些方法的优缺点。结果显示:①单因子指数法评价结果比较保守;②内梅罗指数法将"1"作为清洁与污染的分界点,指数偏小;③灰色关联分析法水质指标权重系数的确定较模糊综合评判法合理,结果也更接近于综合水质标志指数法;④综合水质标志指数法评价结果与其它评价方法结果重合度最高,且模糊评判法、灰色关联分析法和BP-ANN法的评价结果均向综合水质标志指数法逼近。综合水质标志指数法以单因子指数法为基础,对劣Ⅴ类水进行细化,将恶臭对水质的不利影响考虑其中,其指数组成合理,且易于操作施行。 相似文献
9.
顶空气相色谱分析原理与技术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系统讨论了静态顶空气相色谱的原理,包括多次相平衡法、改变相比法和标准加入定量法。测定了挥发性有机物在气液两相间的分配常数及其在水中的含量。提出了通过测定分配常数作为分析准确度的判据。研究了温度、相比、分配常数和无机盐对顶空分析灵敏度的影响。采用顶空色谱测定了河流底泥中的可酸挥发硫化物。 相似文献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