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西藏拉萨市热岛效应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2001年、2004年以及2007年三年的EOS/MODIS遥感信息反演的地面温度以及多年常规气象观测资料,讨论了拉萨市热岛现象及其可能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热岛强度的年、季节变化呈现逐渐增强的趋势,其中,冬季的热岛强度最强,其次是春季,秋季和夏季的热岛效应较弱;高温区基本位于城市中心或者县城所在地及其周围,低温区主要集中在各县的郊区;近年来拉萨地区的城市高温区域逐渐扩大,有些高温中心可能向某些区域偏移;遥感资料所获取的地表温度与平均气温之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性。(2)无论是年变化,还是季节变化,热岛强度都与风速呈正相关,与日照时数呈负相关,与蒸发量的相关在夏季和冬季分别呈正相关、负相关的相反状况;地表温度与植被分布具有较好的负相关关系,即在城区存在较高的地表温度分布和较小的NDVI,过渡到郊区具有温度减小、NDVI增加的特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剧,建筑面积不断扩大,人类活动明显增加,排放至大气的人为热增加,这些因素都可能导致热岛强度的增强。 相似文献
2.
3.
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对信江水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GIS空间分析与统计方法,从景观尺度和类型尺度两方面分析了流域景观格局空间分异对河流高锰酸盐指数(CODMn)、氨氮、总氮(TN)、化学需氧量(CODCr)的影响。信江流域的景观组成对CODMn、氨氮、TN、CODCr浓度存在显著影响,耕地和建设用地的面积比例与各项指标浓度间存在显著正相关,林地与各指标浓度存在显著负相关。各项指标在流域上游变化不大,而在流域的下游变化显著。从景观尺度上看,流域景观以少数大斑块为主或同一类型的斑块高度连接时,河流中CODMn、氨氮、TN、CODCr浓度较低,水质较好。从流域类型尺度上看,各类型的景观结构对河流中CODMn、氨氮、TN、CODCr浓度影响不同,建设用地以及耕地的集中大面积彼此相临的连片分布会导致河流中CODMn、氨氮、TN、CODCr等浓度的升高,而林地则表现出相反的效应。 相似文献
4.
基于TM影像的县级土地利用动态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988、2000、2008年TM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利用GIS技术,获得高淳县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结果表明,20年间耕地面积明显减少,水域和建设用地大幅增加,而面积的增加主要是通过占用耕地来实现平衡的。城镇人口和经济的快速增长,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城镇规划变革促进了高淳县土地利用变化。 相似文献
5.
北京市土地利用分布与水质响应空间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北京市16个水质监测断面和饮用水源地作为研究对象,利用2009—2010年16个水质监测自动站监测数据与2009年北京市土地利用数据,分析不同缓冲区内土地利用与过境水质之间的响应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耕地产生的农业非点源污染对水质影响明显;在大尺度区域增加林地面积比例有利于改善水质;离水源近的农村居民用地对水质产生负面影响;工业建设用地对水质影响在较大尺度上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6.
基于RS/GIS的新疆绿洲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疆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类型判读解译的基础上,对新疆绿洲近五年来的面积变化及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目前,在人类活动的干扰下,新疆绿洲面积正以平均每年822.48km^2的速度扩大。 相似文献
7.
长湖流域水质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2009—2014年长湖5个水质监测点数据,采用时间序列法分析了长湖水质的时间变化规律,采用相关性分析法,分析了流域水污染的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在时间上,长湖水污染物质量浓度季节变化明显,COD、TN、NH3-N均为7、9月较低,1、3月较高,丰水期水质好于枯水期。入湖地区TP质量浓度7月达最高值,且7月份入湖地区的桥河口、关沮口的NH3-N、TN含量稍高于5月。空间上,西北部入湖地区水质劣于湖心及东南部出湖地区。工业、生活等点源污水,以耕地为主的农业非点源以及天然降水量和径流量是影响水质的主要因素,入湖排污量、降水量和径流量与长湖水质呈显著相关关系(P0.05)。 相似文献
8.
运用GIS、RS技术及景观生态学理论和方法,基于乌鲁木齐市2006年和2010年遥感影像解译数据,对乌鲁木齐市5年间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分别从斑块类型和景观水平2个方面对研究区土地利用景观类型进行动态分析。揭示其变化原因和内在规律,为研究区生态治理提供数据支撑,对景观的规划与管理、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