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127篇 |
免费 | 984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98篇 |
废物处理 | 15篇 |
环保管理 | 176篇 |
综合类 | 1697篇 |
基础理论 | 588篇 |
污染及防治 | 156篇 |
评价与监测 | 361篇 |
社会与环境 | 20篇 |
出版年
2023年 | 30篇 |
2022年 | 89篇 |
2021年 | 99篇 |
2020年 | 89篇 |
2019年 | 103篇 |
2018年 | 83篇 |
2017年 | 101篇 |
2016年 | 139篇 |
2015年 | 181篇 |
2014年 | 285篇 |
2013年 | 214篇 |
2012年 | 196篇 |
2011年 | 202篇 |
2010年 | 171篇 |
2009年 | 200篇 |
2008年 | 192篇 |
2007年 | 173篇 |
2006年 | 130篇 |
2005年 | 62篇 |
2004年 | 65篇 |
2003年 | 33篇 |
2002年 | 37篇 |
2001年 | 22篇 |
2000年 | 35篇 |
1999年 | 36篇 |
1998年 | 30篇 |
1997年 | 29篇 |
1996年 | 11篇 |
1995年 | 18篇 |
1994年 | 14篇 |
1993年 | 11篇 |
1992年 | 5篇 |
1991年 | 5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11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6篇 |
198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1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为阐明施肥通过增加植物同化能力,是否可影响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氮(DON)为目的,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施肥对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区黑麦草生长农田DOC及DON含量及累积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论施氮或施磷,均能提高黑麦草冠层和根系生物量,且施氮水平与黑麦草冠层和根系生物量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施磷对土壤DOC含量影响相对较小;土壤DOC含量随施氮水平增加呈现减少趋势,0~20 cm土层土壤DOC含量下降幅度最高达25.9%;施氮后不同土层土壤DON含量及累积量增加,0~100 cm土层DON累积量与施氮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单施磷时0~60 cm土层土壤DON含量较不施肥对照减少,但差异不显著。以上结果表明,在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区,高量无机氮肥投入可增加该区植物产量及土壤DON,但不利于土壤DOC累积,说明氮肥投入对改善该地区土壤供氮能力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
土壤pH、Eh对土壤-苦丁茶树系统中铅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苦丁茶冬青(Ilex kudingcha C.J.Tseng)扦插苗(15个月生)进行盆栽实验,通过土施H2SO4、Ca(OH)2和复合肥,改变土壤pH和氧化还原电位(Eh),研究土壤pH、Eh条件对土壤-苦丁茶树系统中铅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所研究的土壤pH范围内,从酸性到碱性变化,铅在土壤中含量分布趋于减少,在苦丁茶树根、茎、叶中的含量分布趋于增多,呈现出酸性增大有利于降低铅对苦丁茶树的污染风险。随pH的变化,铅在土壤各层中含量改变较大的是中层,在苦丁茶树的根、茎、叶中含量变化较大的是根。随pH增大,苦丁茶树中铅含量增大,但铅主要被富集在茶树根部。改变土壤的Eh条件,对苦丁茶树及其土壤中铅的分布均有明显影响,其中以土壤的表层和茶树的根、叶影响较大。从减少铅污染的角度,存在适宜的土壤Eh值,如在Eh=260.5时茶树土壤将铅富集在表层,从而降低铅在茶树叶中的含量,对茶叶的安全性有利。 相似文献
3.
4.
5.
土壤和辣椒中吡唑醚菌酯的残留检测与消解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土壤和辣椒中吡唑醚菌酯的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方法,并在天津、山东济南和浙江杭州进行土壤和辣椒中吡唑醚菌酯残留状况和消解动态规律研究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0.05~1 mg/kg的添加水平下,辣椒中吡唑醚菌酯的平均添加回收率为84.59%~92.08%,变异系数为2.44% ~ 6.81%;在0.03~1 mg/kg的添加水平下,土壤中吡唑醚菌酯的平均添加回收率为82.75% ~89.74%,变异系数为5.03% ~6.25%;辣椒和土壤中吡唑醚菌酯的最小检出量均为1.3×10-10g,其中辣椒中吡唑醚菌酯的最低检出质量比为0.005mg/kg,土壤中为0.003 mg/kg.田间残留试验表明,吡唑醚菌酯在土壤和辣椒中的残留消解动态规律符合一级动力学反应模型,在土壤和辣椒中的残留消解半衰期分别为4.5~5.4 d和2.9 ~ 4.7 d.按推荐剂量和1.5倍推荐剂量在辣椒上各喷施18.7%烯酰吗啉·吡唑醚菌酯水分散粒剂3~4次,2次施药间隔为10 d,距最后1次施药5d时,吡唑醚菌酯在辣椒中的最高残留量为0.28 mg/kg,低于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规定的辣椒中吡唑醚菌酯的最大残留限量标准(0.5mg/kg). 相似文献
6.
应用带TSD检测器的气相色谱仪、CP—SIL19弹性石英毛细管柱,采用固相萃取技术提取土壤中毒死蜱和阿特拉津,对土壤中的毒死蜱和阿特拉津同时测定,回收率分别为81.5%~116.7%、80.3%~118.2%,方法的变异系数1.1%~4.8%和0.9%~5.3%,方法检出限分别为阿特拉津0.0006mg·kg^-1、毒死蜱0.0004mg·kg^-1。 相似文献
7.
在河南省惠楼山药种植区采集土壤和山药样品各14份,用AAS法测定土壤和山药重金属质量比,用US EPA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对膳食山药所致的重金属健康风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种植区土壤重金属均没有发生污染.山药中Pb、Cu、Zn、Ni、Cr和Co的平均质量比分别为1.15 mg·kg-1、4.60 mg· kg-1、15.68 mg· kg-1、1.97mg· kg-1、0.14 mg·kg-1和2.94 mg·kg-1,其中Pb和Ni质量比略有超标.山药对土壤重金属的富集系数从大到小依次为Cu、Zn、Co、Pb、Ni、Cr.各个重金属的THQ和各样点的HI均远小于l,不存在非致癌健康危害.Pb和Ni的CR值分别为10-6和10-4数量级,致癌风险不明显;而Co和Cr的CR值在10-3数量级,存在明显的致癌风险;Co对TCR的平均贡献率为79.01%,是最主要的致癌重金属. 相似文献
8.
9.
联苯菊酯在棉花和土壤中的残留和降解行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评价为联苯菊酯在棉花上使用的安全性,于2010—2011年在济南、杭州两地采用田间试验和气相分析方法研究了联苯菊酯在棉叶、棉籽及土壤中的消解动态和最终残留。联苯菊酯在棉叶和土壤中的降解行为均符合一级降解动力学方程,其降解半衰期分别为4.2-6.7、10.6-16.0 d。联苯菊酯在棉籽和土壤中的最终残留质量分数均小于最低检出限0.01 mg.kg-1,低于联苯菊酯在棉花上的最高残留限量(MRL)0.5 mg.kg-1。建议10%联苯菊酯可溶液剂防治棉花蚜虫,用药次数1-2次,使用剂量是9-18 aig.hm-2,在棉花上的安全间隔期14 d。 相似文献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