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于桥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于桥水库是天津市惟一饮用水水源地,为了研究该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特征,于2012年春、夏、秋对于桥水库浮游植物进行了监测分析。结果表明:该水库共鉴定出绿藻(Chlorophyta)、蓝藻(Cyanophyta)、硅藻(Diatoms)、裸藻(Euglenophyta)、甲藻(Pyrrophyta)、隐藻(Cryptophyta)和黄藻(Xanthophyta) 7门114 种,群落组成以绿藻-硅藻门为主;浮游植物细胞密度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表现为春季较低,夏季急剧增长,到了秋季又有所回落。优势种对于桥水库水质的评价结果表明,春季为中营养水体,夏季为富营养化水体,秋季为中富营养水体。春、夏、秋季于桥水库香农-韦弗多样性指数平均值分别为3.22、2.51和3.17,说明2012年于桥水库春季、秋季为贫营养水体,夏季为中营养水体,且有暴发水华的危险。 相似文献
3.
江苏地表水体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生物多样性状况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与水体水质和水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关系密切,其受外界干扰后群落结构的变化趋势可以反映水体受污染的性质和程度。2008年,对江苏省主要饮用水源地,长江、京杭大运河等主要河流及太湖等重点湖泊开展底栖动物调查与评价研究,共设置调查点位154个。江苏主要饮用水源地底栖动物的物种数量为78种,主要河流发现底栖动物96种,主要湖泊底栖动物发现65种。从物种多样性指数评价结果看,主要湖泊的底栖生物多样性状况优于地表水源地和主要河流,丰富和较丰富所占比例合计达58%;主要河流的评价结果最差,丰富和较丰富所占比例合计仅达30.7%,存在11.3%物种多样性极贫乏的点位,且大部分水体底栖动物组成以耐污种为主,优势种为极耐污的霍甫水丝蚓,水质状况劣于饮用水源地和主要湖泊。 相似文献
4.
淮河流域河南段水生植物多样性评价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淮河流域河南段开展野外调查及室内监测,分析河流水生植物类群组成及优势物种,从多样性、丰富度、优势度、均匀度4个方面对水生植物进行健康评价,采用CCA分析法探讨影响水生植物的关键环境因素。结果表明,淮河流域河南段共有水生植物38种,隶属于25科33属,分布广泛的优势种为芦苇、水花生、金鱼藻、轮叶黑藻、水蓼、水鳖、篦齿眼子菜。针对健康评价结果,淮河流域河南段水生植物呈现病态到健康状态。分析表明河流生态系统遭受破坏,生态系统呈现不稳定状况,主要原因为水质污染及人为活动干扰强烈。根据水生植物分布与水环境因子CCA响应关系研究,影响水生植物的主要因子为TP、COD、pH、电导率、氨氮。 相似文献
5.
山东省生物多样性试点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县级行政区域为评价单元,利用现有文献资料和补充调查数据,按照《区域生物多样性评价标准》(HJ 623—2011)规定的评价指标和方法,评价了山东省120个县级行政区域的生物多样性状况,分析了生物多样性状况空间分布规律。评价结果表明:山东省县级行政区域生物多样性指数在23.27~40.24之间变化,县级行政区域生物多样性状况分为"中"和"一般",分别占山东省土地总面积的55.8%和44.2%。鲁中南山地丘陵区和鲁东丘陵区的生物多样性状况好于黄河三角洲、鲁西北和鲁西南平原区。 相似文献
6.
日本国家尺度生物多样性监测概况及其启示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保护地球生物资源,1992年巴西里约热内卢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签署《生物多样性公约》,1993年正式生效。公约第7条规定了缔约方有履行识别和监测需要保护的重要的生物多样性组成部分之义务。为此,全方位、多层次的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在世界各国家和地区得以建立和开展工作。日本作为《生物多样性公约》的缔约国之一,为履约并保护其国内因经济发展而受到严重威胁的自然环境和自然遗产,整合其20世纪70年代开展的“自然环境保护基础调查”和21世纪2003年开始构建的“重要地域生态系统监测网络”,逐步形成了国家尺度的生物多样性监测体系。根据日本生物多样性中心公布的信息与数据,介绍了日本国家尺度生物多样性监测的两项主要工作,即自然环境保护基础调查和重要地域生态系统监测网络;总结了日本国家生物多样性监测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特点;提出了加强中国生物多样性监测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贵州三水库冬季浮游生物分布及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揭示喀斯特地区深水水库冬季的浮游生物群落结构及其影响因子,于2010年2月对贵州红枫湖、百花湖和阿哈水库进行采样分析。共鉴定出红枫湖、百花湖和阿哈水库的浮游植物分别为66、70、60种,浮游植物丰度范围分别为0.34×106~2.25×106、3.03×106~12.72×106、5.3×106~13.3×106 cells/L,后生浮游动物分别为22、16、24种,丰度变化范围分别为1.1~36.5、7.3~408、27~135 ind/L。Jaccard相似系数显示红枫湖/百花湖(0.381)>百花湖/阿哈水库(0.371)>红枫湖/阿哈水库(0.274)。典范对应分析(CCA)显示3个水库冬季的浮游植物的分布主要受透明度、温度、喜冷中镖水蚤、右突新镖水蚤、pH、舞跃无柄轮虫的影响,后生浮游动物的分布主要受透明度、温度、DO、沼泽颤藻、单角盘星藻具孔变种、TN和颗粒直连藻极狭变种螺旋变形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2009年4月用D形网半定量采样法调查秦淮河上游25个点位的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群落多样性,共获得63个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分类单元;其中,水生昆虫5目12科30属,软体动物9科11属19种,寡毛纲2科7属9种。结果表明,生物指数(Biotic Index,BI)比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的评价结果更接近实际情况,BI与ρ(TN)(r=0.44,p〈0.05)和ρ(NH3-N)(r=0.40,p〈0.05)之间显著相关,Shannon-Wiene多样性指数与ρ(TN)(r=-0.19,p〉0.05)和ρ(NH3-N)(r=0.44,p〉0.05)无显著性相关。生物评价表明秦淮河上游水质受到严重污染,句容地区的水质要优于南京。 相似文献
9.
10.
南黄海2007—2017年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2007-2017年秋季,利用专业海洋调查船对整个南黄海海域开展了5个航次的浮游植物调查。结果发现:调查海域共有浮游植物371种,隶属4门108属。其中硅藻门有56属237种,甲藻门有24属98种,硅藻和甲藻是组成南黄海海域浮游植物最主要的两大类群。主要优势种有裸甲藻(Gymnodinium sp.)、柔弱拟菱形藻(Nitz.delicatissima)、蓝隐藻(Chroomonas sp.)、菱形海线藻(Thalassionema nitzschioides)、锥状施克里普藻(Scrippsiella trochoidea)和环沟藻(Gyrodinium spp.)等。2007年以来,南黄海浮游植物种类数呈明显上升趋势。浮游植物细胞密度平均为1.96×104个/L,年际变化较大。将调查结果与众多文献比对,共发现9种藻类为中国新记录藻种,其中有4种硅藻和5种甲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