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5篇
  免费   89篇
安全科学   8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17篇
综合类   150篇
基础理论   48篇
污染及防治   2篇
评价与监测   9篇
社会与环境   9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深圳湾浮游植物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2月至11月对深圳湾的浮游植物和理化环境因子进行了4个季度月的调查,结果共检出浮游植物150种(包括变种和变型):春季66种、夏季72种、秋季54种、冬季50种,其中硅藻门36属108种,甲藻门14属36种,绿藻门3属3种,蓝藻门2属3种。优势种共有湖沼圆筛藻Coscinodiscus lacustris、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夜光藻Noctiluca scientillans 3种:春季1种、夏季1种、秋季1种、冬季2种,优势种群由春夏季的湖沼圆筛藻演替至秋季的中肋骨条藻、冬季的中肋骨条藻和夜光藻,没有全年广布优势种;4季均出现的种类共有9种,其中硅藻8种,甲藻1种,各季节间共有种类数在13~31种,Jaccard种类相似性指数范围在0.12~0.35,季节更替明显。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的变化范围分别为0.006~1.724和0.001~0.306,群落结构较脆弱。细胞密度在1.25×107~217.90×107 cells.m-3,夏季最高,春季次之,冬季最低,属季节单峰型变化,与一般亚热带春、秋季出现密度高峰不一致,这与深圳湾陆源营养物质的扰动有关,其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含量均劣于国家海水水质标准的四类水,因此,该海域水质营养类型属于亚热带富营养型。细胞密度与硅酸盐呈极显著的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446(p〈0.01,n=36,双尾),与水温呈显著的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371(p〈0.05,n=36,双尾),与其他因子的相关性不明显。从优势种的种类数和多样性指数分析,深圳湾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已趋于单一化,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极为脆弱。  相似文献   
2.
田丽  庞锐锋 《资源开发与市场》2008,24(2):160-161,164
2006年12月、2007年1—4月对湛江市寸金公园的鸟类资源状况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共记录到鸟类16种,隶属4目10科。其中,雀形目鸟类最多,共7科11种,约占总数的69%;其次为佛法僧目1科2种,约占总数的12.5%;鸡形目和鹃形目各1科1种,约占总数的6.25%。其中有国家Ⅱ级保护鸟类1种,占总数的6.25%。此外,属国家林业局发布的"国家重点保护的有益、有经济价值或有科学研究价值的动物"的鸟类7种,占总数的43.75%;被纳入省级重点保护鸟类的有2种,占总数12.6%;被纳入中澳候鸟协定鸟类的有1种,占总数的6.25%。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云南腾冲热海高温酸性热泉中类病毒颗粒的多样性及特征,采用电子显微镜、双层平板及DNA限制性酶切分析等方法,从腾冲热海61~94℃酸性热泉富集液中分离纯化病毒颗粒,对病毒形态特征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显示:腾冲热海不同酸性热泉样品富集培养物中病毒DNA的限制性酶切图谱差异明显;病毒液中共观察到4种不同类型的病毒状颗粒,依据其形态特征,大致可以分为头尾型病毒、丝状病毒、球状病毒、纺锤型病毒;这些病毒形态与分离自美国、日本、冰岛等地的高温酸性热泉病毒形态基本相似,多数类似于硫化叶菌已发现的病毒,可见腾冲热海高温酸性热泉中类病毒颗粒具有一定的多样性.同时分离获得一株硫化叶菌病毒,呈纺锤形,一端有尾,纺锤形头部的大小为220 nm×80 nm,尾部的长度变化很大,从20~100 nm不等,平均长度为50 nm左右,病毒有囊膜,囊膜的厚度约为10~15 nm,该病毒的形态特征、形成抑菌斑的大小及宿主菌株的特性与分离自腾冲热海的第一株硫化叶菌病毒STSV1差异显著,可能为一株新的硫化叶菌病毒,故命名为STSV2(Sulfolobus tengchongensis spindle-shaped virus 2).  相似文献   
4.
白蚁肠道共生微生物多样性及其防治方法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蚁是破坏性极大的世界性害虫.结合课题组多年来开展的科研工作,综述了白蚁肠道中内生菌分离和白蚁防治方法的研究现状.已从白蚁肠道内分离出原生动物、细菌、真菌和螺旋体等多种生物.白蚁肠道中存在的微生物对白蚁消化木质纤维素类食物有着重要的作用.白蚁防治方法主要为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和生物学方法.生物防治白蚁方法具有高效、低毒、无残留、无污染、价廉的特性.介绍了以从抗白蚁树木分离到的内生菌生物发酵合成的代谢产物作为杀白蚁生物药剂的生物防治方法,该方法优势明显,有可能成为未来白蚁防治剂研究的方向,为白蚁防治提供重要途径,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林兰稳  钟继洪  谭军  梁广灶 《生态环境》2012,(10):1678-1682
为了解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动物多样性状况及其演变,对广州市东部郊区的水稻田、蔬菜地、果园旱地和林地4种土地利用类型0~5、5~10、10~15、15~20cm土层进行了土壤动物取样调查,共获得土壤动物24683只,分别隶属于4门10纲23类。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动物多样性受土地利用方式的影响明显。果园旱地和林地的个体数显著高于蔬菜地和水稻田,但果园旱地与林地、蔬菜地与水稻田之间无显著差异;果园旱地和林地的土壤动物类群数显著高于水稻田,但果园旱地与林地、林地与蔬菜地、蔬菜地与水稻田之间的差异不显著;林地和果园旱地的复杂性指数显著高于蔬菜地,但林地与果园旱地和水稻田、水稻田与蔬菜地之间的差异不显著(P〈O.05)。土壤动物的个体数和类群数量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明显减少,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各层土壤动物的丰富度及其随土层加深而递减的程度则有明显不同,其中,林地和果园旱地的土壤动物在不同土层中较丰富,垂直变化比较和缓,水稻田和蔬菜地的类群数和个体数则随土层的加深而急剧减少。  相似文献   
6.
在内蒙古高原采集不同生境的锦鸡儿植物灌从内的土壤样品,对每份土壤样品中的线虫进行分离鉴定.共鉴定出15科37属线虫,线虫多度的变化范围为55~270条/100 g(干土),其中以食细菌类线虫所占比例最大,其次是植物寄生类线虫,最后是食真菌类线虫和杂食-捕食类线虫.研究结果表明,锦鸡儿植物对灌丛内的线虫群落具有一定的影响:线虫群落的营养结构中植物寄生类线虫所占的比例降低,而食细菌类线虫所占的比例增加;灌丛内线虫群落的多样性和丰富度降低,优势度升高.此外,线虫群落的多个群落指数并不随着环境大尺度的变化而变化,说明锦鸡儿灌丛内的小生境对线虫群落的影响比大尺度生境变化的影响更显著.  相似文献   
7.
2006年8月在调查中发现长江口以南浙江沿岸存在一个明显的低氧区,本文在此基础上对低氧区内外的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种类组成及生物多样性进行研究,并对低氧环境对其产生的影响进行了探讨,结果发现:低氧区内是底栖动物生物量和丰度的高值区;CLUSTER和MDS标序把底栖动物分为了两个生物群落组群,一个组群属于低氧环境下的组群,近一步用ANOSIM检验发现,这两个组群差异显著(R=0.347,P=0.75%);低氧区内的多样性指数(H'=1.71)小于低氧区外的相应值(H'=2.53).说明了低氧环境已经对大型底栖动物的生物量、丰度、群落结构、生物多样性等方面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8.
冯建孟  朱有勇 《生态环境》2010,19(4):830-835
研究利用大尺度的物种分布信息,探讨了长江上游滇西北地区裸子植物多样性的地理分布格局及其与区系分化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属和种的水平上,裸子植物的多样性从南到北呈递增趋势,但在科的水平上无明显变化趋势。在科和属的水平上,裸子植物的区系分化强度随着纬度的升高呈递增趋势。较高的裸子植物多样性和区系分化强度主要出现在北部地区。区系分化强度与表征地形复杂度的单位面积海拔高差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区系分化强度明显影响研究区域内裸子植物多样性的地理分布格局,这可能与地质历史上滇西北地区地层的差异性抬升和地形格局有关。  相似文献   
9.
高等教育大众化,特别是扩大高校包括招生在内的办学自主权以后,出现了同一学校办学层次的多样性、招生类别的多样化,导致了同一学校学生在生理、心理和社会特点方面差异很大.这些特点给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机遇,作为施教者应当在教育观念、原则、内容、方法和手段上做出相应的调整和转变,以适应这一变化.参13.  相似文献   
10.
贵州浓香型白酒大曲中霉菌的18S rDNA系统发育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贵州某名酒厂大曲中分离到104株丝状真菌(霉菌),通过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检测等传统鉴定方法,初步把形态和生理生化特征一致的霉菌归类为14个大类群;并采用18S rDNA序列分析,进一步把菌株归类为MJ-Ⅰ至MJ-Ⅴ五个类群,随后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样品中的霉菌以曲霉属(Aspergillus)为主,占总分离菌数的40.38%;犁头霉属(Absidia)也占有相当的比例,达到31.73%;还有16.35%的假埃希氏菌属(Pseudallescheria)、6.73%的茎点霉属(Phoma)以及4.80%的拟青霉属(Paecilomyces).其中,假埃希氏菌属菌株在相似生态环境中还未见公开报道.MJ-Ⅰ菌群的代表菌株MJ-10与烟曲霉(Aspergillus fumigatus)的相似度达到了99%,MJ-Ⅴ菌群的代表菌株MJ-11与伞枝犁头霉(Absidia corymbifera)的相似度达到100%,表明菌株MJ-10和菌株MJ-11已经鉴定到了种.研究表明,在生态环境有差异的情况下,大曲中微生物的多样性既有相似性,也有所差异,这是贵州浓香型白酒区别于其他地方浓香型白酒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也为贵州浓香型白酒的个性化和品质提升提供了理论依据.图2表1参1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