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 毫秒
1.
2.
于2021年对镇江市3家典型污水厂水样开展微塑料调查,采用电子显微镜和拉曼光谱仪对水样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样品中检出14种微塑料,其中聚乙烯(PE)占比在40%左右,聚丙烯(PP)、聚苯乙烯(PS)、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等的占比在5%~40%,尼龙(PA)、聚碳酸酯(PC)、聚甲醛(POM)、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等占比相对较低;A厂、B厂、C厂进水中微塑料丰度分别为2 226,2 263,1 950 n/L(个/L),经过污水厂各级处理后,微塑料去除率分别为92.1%,82.5%,91.3%;微塑料主要以纤维状为主,占比均在80%左右;颗粒和不规则形状次之;微塑料颜色以彩色、透明居多,无确切规律。 相似文献
3.
洞庭湖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其生态价值十分重要。目前洞庭湖新污染物相关研究比较缺乏,也没有系统的综述进行归纳总结。微塑料和卤代有机污染物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新污染物,搜集历年研究成果,对这2类污染物在洞庭湖的污染水平、分布方式、污染来源进行归纳总结:洞庭湖微塑料污染水平在世界范围内处于中等,其主要来源包括上游输入、居民日常生活、农业生产及工业生产,湖泊各区域微塑料污染水平差异明显。卤代有机污染物在洞庭湖的浓度呈现随时间推移而降低的趋势,目前整体生态风险较低,但生物累积效应仍然值得警惕。在未来研究中应当关注河流与湖泊之间的相互影响,探究微塑料和卤代有机污染物对洞庭湖区生物造成的生物毒性,建立科学完善的监测方法并结合湖区具体情况对污染防治措施及污染物处理技术开展研究。 相似文献
4.
综述了自然环境中微塑料样品采集与分离方法的研究进展,介绍了水环境、土壤与沉积物、环境空气、生物体等不同介质中微塑料的采集方法、技术原理和使用条件,以及密度分离、筛选分离、滤膜过滤等分离提取和预处理方法,提出了建立统一的微塑料采样指南,开展空气中微塑料富集、采样、分离和检测标准方法研究等建议。 相似文献
5.
从数量浓度和质量浓度2种不同的量化角度,对现有的微塑料定量分析方法(目检法、光谱法和热分析法)进行了系统梳理和综合阐述,其中,目检法操作简便但准确度低,光谱法准确度高但耗时过长,热分析法简便快速但不利于溯源分析。在系统综述的基础上,对未来需要深入研究的方向作了分析和展望。 相似文献
6.
7.
微塑料(MPs)是近年来国内外关注度极高的新兴污染物,建立实际环境样品中MPs的分析方法是开展相关研究的基础。对于复杂污水样品而言,样品的消解过程至关重要,将极大地影响MPs的准确分析。选择垃圾渗滤液为典型复杂污水样品,采用样品浊度和色度变化、残余悬浮固体量、MPs在颗粒物中的占比为评价指标,对盐酸消解、30%过氧化氢消解及芬顿试剂消解3种常用消解方法的消解效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30%过氧化氢对垃圾渗滤液样品的消解效果最佳,MPs在全部颗粒物中的占比达63.7%,极大地缩减了后续MPs定性分析的时间,降低了分析难度,且对渗滤液中MPs的回收率也高达(103±3)%。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消解效果与过氧化氢投加量/样品浊度(VH2O2/T1)的关系。当VH2O2/T1为0.15~0.20 mL/NTU时,样品残余悬浮固体量最低,消解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8.
建立了一种泥沙水样中分离微塑料纤维和去除泥沙的方法。选取聚酰胺6(Polyamide 6,PA)、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crylonitrile butadiene styrene copolymers,ABS)、聚丙烯(Polypropylene,PP)颗粒,制备长度(1±0. 25) mm,宽度(200±30)μm的微塑料纤维;分别混合不同质量(0,0. 01,0. 05,0. 25,1. 25,6. 25 g)经30%过氧化氢消解和饱和氯化钠(1. 2 g/m L)、碘化钠溶液(1. 8 g/m L)浮选后的自然泥沙;以探究在不同泥沙质量下,静置阶段投加氯化钠颗粒对玻璃漏斗中微塑料纤维分离效率以及泥沙去除率的影响,并与不投加氯化钠和容量瓶浮选法作比较。结果表明,在静置阶段添加氯化钠颗粒效果较优,对3种微塑料纤维的平均分离效率和泥沙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7. 78%和98. 33%。实验结论可为微塑料分离提取方法的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微塑料污染已广泛覆盖了全球海洋和淡水环境的表层水体、深层水体以及沉积物,沉积物中的泥沙和其他杂质颗粒会严重影响对沉积物中微塑料的实验分析。因此,将微塑料从沉积物中分离出来至关重要,而目前我国微塑料分离方法暂无统一的系统程序和检测标准。该研究在岷江成都段选取4个采样点采集沉积物样品,通过对比研究基于密度分离法的3种分离方法,发现直接浮选法、容量瓶浮选法、离心法3种方法中离心法使用了离心机等精密仪器,手动操作较少,且能够充分混合溶液与沉积物并离心,分离效率及准确性高,为淡水环境沉积物中的微塑料分离方法的选取提供了支撑和依据。 相似文献
10.
微塑料(粒径小于5 mm的塑料颗粒和碎片)普遍存在于水体、陆地表层土壤和空气中,严重影响着生态环境安全及人类健康。微塑料污染监测是环境污染治理与生态保护的重要数据基础。首先,在介绍国内外微塑料监测和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分析了微塑料污染的来源及其在陆地和水环境中的赋存状态、迁移转化路径。其次,分析了发达国家和地区在微塑料原位监测网布设、样品采集、分析测试和数据模型等方面的技术特征,对国内微塑料监测技术与方法进行了总结。最后,结合现阶段我国在微塑料监测和污染防治方面的不足,初步提出了针对我国微塑料污染监测技术发展和监测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阐述了数据模型方法在微塑料污染监测中的重要作用。研究成果可为我国“十四五”期间微塑料监测网络和监测体系建设等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