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用八种淡水鱼类监测四种污染物的急性毒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采用鲢鱼、鲫鱼、鲤鱼、金鱼、鳊鱼、草鱼、鳙鱼和罗非鱼等八种淡水鱼类为试验生物,研究了丙烯腈、乙腈、硫氰酸钠和二甲基甲酰胺等四种污染物对这八种鱼类的急性毒性效应和不同鱼类的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丙烯腈、乙腈、硫氰酸钠和二甲基甲酰胺对八种鱼的96hLC50值分别为561964mg/L,34546346mg/L,10406782mg/L,655116194mg/L,八种鱼类对这些污染物的敏感性基本接近,常用的生物监测试验用鱼(链鱼和鲤鱼)可以较好地代表我国主要的淡水鱼类 相似文献
3.
4.
5.
测定了4.5%氯氰菊酯乳油、10%苯扎溴铵溶剂和5%马拉硫磷溶剂3种杀虫剂对羽摇蚊四龄幼虫的急性毒性.结果表明,3种杀虫剂处理羽摇蚊幼虫4天,随着杀虫剂浓度的增加,每天的存活率呈下降趋势.氯氰菊酯对羽摇蚊幼虫的24h - LC50、48h- LC50、72h- LC50、96h- LC50分别为20.865、3.073、0.801、0.375mg/L,苯扎溴铵对羽摇蚊幼虫的24h- LC50、48h- LC50、72h -LC50、96h -LC50分别为1.358、0.201、0.024、0.013mg/L;马拉硫磷对羽摇蚊幼虫的24h- LC50、48h - LC50、72h- LC50、96h - LC50分别为15.393、3.343、0.613、0.305mg/L.苯扎溴铵对羽摇蚊四龄幼虫的毒性最高,其次为马拉硫磷,氯氰菊酯毒性最低. 相似文献
6.
用毒理学方法测定香烟烟雾水溶液(water-soluble contents of cigarette smoke,WSCCS)对小草鱼的TLM24,用TLM24的WSCCS对小草鱼进行急性毒性试验并观察鳃丝组织切片,了解WSCCS对小草鱼的急性毒性作用。结果表明,香烟烟雾水溶液对小草鱼有较强的急性毒性作用,WSCCS对小草鱼的半致死浓度为0.4支/L。急性中毒小草鱼出现跳跃、侧翻、反应迟钝、丧失平衡力及死亡的现象,鳃丝排列不规则,发生弯曲。 相似文献
7.
焦化废水中的溶解性有机物(DOM)作为废水污染物和毒性的主要来源受到广泛关注。厌氧-缺氧-好氧(A-A-O)生物法联合混凝沉淀工艺在焦化废水处理中被广泛应用。于2018年4,7和11月分别采集4座焦化废水处理厂废水,采用光谱学分析手段和水生生物急性毒性试验对A-A-O联合混凝沉淀处理过程中焦化废水的DOM和毒性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焦化废水中含有大量不饱和芳香性物质,其中类色氨酸、络氨酸物质占主导,其次为类溶解性微生物代谢产物、类富里酸物质和类腐殖酸类物质;未经处理的焦化废水对藻类和大型溞的急性毒性等级为中毒至高毒。A-A-O联合混凝沉淀处理可去除90%以上的类色氨酸、络氨酸和类富里酸物质,但对类腐殖酸类物质去除率相对较低,仅为约80%,关键去除段为缺氧段和好氧段;该工艺对焦化废水急性毒性削减率为80.51%~94.30%,关键削减段为厌氧段。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焦化废水溶解性总有机碳(TOC)、类腐殖酸类物质荧光组分C1和类富里酸类物质荧光组分C4与废水急性毒性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可利用其作为水样急性毒性初筛的指示性指标。可为焦化废水生化处理的效能优化和废水毒性控制及安全评估提供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8.
在枯水期和丰水期,对秦皇岛市15个典型入海排污口污水进行生物效应监测,选用发光细菌(费歇尔弧菌)、藻类(中肋骨条藻)、甲壳类(卤虫)、鱼类(海水青鳉幼鱼) 4种不同的生物毒性测试生物对污水进行短期急性毒性测试。结果表明:排海污水的毒性大小易受雨水稀释影响;海水青鳉幼鱼对污水最为敏感,其次为卤虫和中肋骨条藻,费歇尔弧菌敏感性最低。对排海污水毒性评估结果与理化指标的相关性分析进一步表明,仅仅依靠理化指标来评估污水的环境影响具有局限性。 相似文献
9.
以常州市典型城市黑臭水体神童浜为对象,采用小球藻和大型溞作为急性毒性测试手段,对整治前、后神童浜4个点位的上覆水和孔隙水的毒性效应进行了对比和评价。结果表明,整治后神童浜上覆水水质明显改善;上覆水在整治前、后对小球藻生长均无抑制作用,反而呈促进作用;对黑臭水体的整治降低了上覆水和孔隙水的生物毒性,但整治后的上覆水仍存在富营养化问题,且孔隙水对水生生物仍具有一定的毒性风险。提出,利用生物毒性测试能反映出黑臭水体整治前、后的毒性变化,可应用于对黑臭水体整治效果的评价。 相似文献
10.
以常州市典型城市黑臭水体神童滨为对象,利用大型溞-固定沉积物毒性实验,成功地对治理前、后污染河流沉积物毒性变化进行监测,获得较浸出液毒性实验更灵敏的结果。结果表明,治理前污染河流4个采样点沉积物的毒性均为中毒级,治理后,3个采样点的毒性下降到微毒级,1个点位毒性为无毒级。根据河道整治前、后的沉积物对水生生物的综合毒性变化,评价河道治理前的危害程度和治理后的生态安全性,为采取合理的整治方法以达到可持续治理效果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