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3 毫秒
1.
北京秋冬季空气严重污染的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近年来北京大气环境质量达标天数明显增加,但是严重污染日依然占近6个百分点,并且没有明显减少的迹象。弄清严重污染,尤其是秋冬季节(9-12月,1-2月)积累型严重污染的时空分布特征和成因,对于污染预警、污染控制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首先分析了2000-2005年秋冬季节北京市大气污染达到4-5级的44个案例,发现该类严重污染具有发生时间连续、空间范围广和垂直散布高等特点。运用追踪过程的诊断分析方法剖析了2004年国庆期间和2005年11月初两个典型严重污染过程,说明了气象因子在秋冬季严重污染发生、持续和结束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文中最后给出了44个严重污染日气象条件的统计特征:850百帕温度偏高,可高于月均值5-15℃;海平面气压偏低;低空逆温发生概率大于75%;高湿度发生概率大,地面温露差在0-7.5之间约占80%;各层风速都很小,海平面0-2米/秒,850百帕风速2-16米/秒。 相似文献
2.
成都市O3浓度的时间变化特征及相关因子分析 总被引:8,自引:7,他引:1
为深入认知成都市O3浓度的时间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子,基于2013年1月1日-12月31日市区站点O3、NO、NO2、NOx的逐时监测资料以及成都市气象站的气象数据逐时观测资料,据此对O3的季变化、日变化、"周末效应"、"节假日效应"进行了讨论,并对其浓度影响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成都市O3浓度季变化呈现明显夏高冬低的特征,浓度最大值出现在8月。O3浓度日变化为单峰型,夏季峰值出现在15:00,冬季峰值出现在16:00。市区存在"周末效应",即周末O3浓度总体比工作日高;"节假日效应"则表现出复杂多变性,受气象条件以及人为活动等多种随机因素的影响。O3日平均浓度与NO、NO2、NOx、相对湿度呈明显负相关,与温度、风速呈明显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韩毓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09,21(4):32-35
针对天津地区灰霾天气条件下环境空气中颗粒物的污染程度及变化特征进行分析。指出出现灰霾天气是污染加重的直观反映,将其发展成为一项环保指标,将对大气污染控制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苏州市区灰霾现象形成的气象条件分析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灰霾现象的发生有逐渐上升趋势,严重影响城市形象和群众的身心健康。苏州市的灰霾现象发生频率1—2月最高,7—8月最低。通过寻找形成灰霾现象的主要气象控制因子,有助于判别不同气象条件在灰霾天气形成中的作用。采用基于因子分析的主成分提取方法,将6个气象因子观测资料整合为3个主成分,并逐一揭示4个典型季节各主成分的支配因子在灰霾天气形成中的作用。结果表明,热量条件是影响1—2月、4—5月和7—8月霾日形成的主要气象条件。动力条件是10—11月霾日形成的主要气象条件,水分条件影响相对较弱,仅起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5.
6.
华北地区一次重污染天气的气象变化过程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利用大气环境监测数据、常规气象观测资料、探空数据以及HYSPLIT后向轨迹模式对2014年2月20-26日发生在华北区域的一次大面积重污染天气进行综合分析。利用风云卫星观测资料直观展示了污染的生成、消散状况。结果表明,在此次重污染天气过程中,华北地区主要城市均观测到高浓度的PM2.5,其中北京、石家庄PM2.5小时浓度均值分别为286.1、371.2μg/m3。该次污染与天气过程关系密切,平稳的高空环流形势、华北地面弱低压为污染天气的发生、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气象条件。地面的静风或小风天气以及近地逆温的出现有利于污染的维持。后向轨迹分析表明,此次污染过程区域性明显,南部、西南部周边地区的污染物外源性输入对研究的主要城市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7.
拉萨市大气污染分布特征及气象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2001~2006年拉萨市的空气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结果为基础数据,阐明拉萨市区主要大气污染物SO2、NO2、PM10的逐日变化、季节变化以及年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大气污染物浓度与气象条件的关系.结果表明,除NO2日夜差别不大之外,SO2与PM10质量浓度分别存在典型的单峰、双峰变化;各污染物质量浓度具有冬强夏弱的季节变化规律;就年平均而言,SO2浓度增加,PM10浓度降低,NO2浓度变化不显著,各污染物有明显的突变现象.大多数气象要素与污染物浓度具有较好的负相关,即满足降水量增加、温度升高、相对湿度增大会导致污染物浓度减小的规律,气象要素量级与大气污染天数多少也存在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8.
对泰州市1996年—2000年降水主要特征及酸雨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泰州市酸雨出现频率高,5年来降水pH均值均<5.6,降水酸度和酸雨出现频率无明显变化;降水中化学成分以SO42-为主,NO3-质量浓度值呈上升趋势;酸雨出现频率的季节变化规律为:冬、春季>秋季>夏季,与SO2在不同季节质量浓度变化规律较一致;酸雨的形成可能受本地大气污染物和异地大气污染物的共同影响;酸性降水的形成与气象条件有关。 相似文献
9.
10.
北京清华园采暖前与采暖期PM10中含碳组分的理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美国rp公司生产的Series5400大气颗粒物碳质组分监测仪对清华园PM10中的碳质组分进行了连续在线监测(2002年9月~11月)。结合PM2.5中碳质组分浓度、PM10的浓度和气象数据,分析了碳质组分的污染特征。结果表明,采样期间清华园大气PM10中有机碳(OC)、元素碳(EC)的日平均质量浓度分别在4.07~65.81μg/m3、0.96~26.14μg/m3之间变化,平均值分别为20.8±12.1和7.0±5.1μg/m3。OC在总碳(TC)中占有很大比例,OC/TC平均值为75.84%;TC在PM10中的含量平均为25.0%。本文对9~10月份(秋季)和11月份(初冬)OC、EC的相关性分别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OC、EC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9月份和10月份相关性系数(R2)为0.83;11月份为0.90。二次生成的OC(OCsec)浓度估算结果表明,9、10月份OCsec在OC中的比例(60.7%)比11月份(38.5%)大。碳质组分主要集中在细颗粒物中,PM10中的OC有70.3%存在于细颗粒物PM2.5中,TC则有58.6%存在于PM2.5中。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