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完全免费   3篇
  评价与监测   9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室内氨气污染的净化试验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近几年 ,由于建筑施工使用含氨的添加剂和使用室内装饰材料 ,造成现代建筑物室内氨气 (NH3)污染问题 ,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本研究采用改性的吸附材料 ,在管道系统和封闭空间两种不同工况条件下 ,对以改性吸附剂做吸附材料的氨气净化装置进行净化性能的评价 ,为室内氨气污染的净化治理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氨气检测管的研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经过条件优化试验,研制出氨气检测管,检测管显色长度与氨气浓度呈线性相关,对氨气标气7次测定的变异系数为11.9%,平均相对误差为7.2%,小于15%,一次测定最大相对误差为22%,小于25%,符合国家标准GB730-87的要求,与化学法比较,2种方法测试结果无显著性差异,检测管检测范围为70-500mg/m^3,有机胺产生正干扰,酸性气产生负干扰,检测管寿命为1a。  相似文献
3.
博物馆室内微环境中碱性气体的被动采样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博物馆微环境中的碱性污染气体-氨气,采用自行研制的被动采样器,建立了一套适合博物馆馆藏文物保存环境中氨气含量分析的被动采样-离子色谱检测方法,应用于博物馆的实地采样分析,通过与主动法采样对照,获得了被动采样器在博物馆微环境中氨的吸收系数,从而获得采样点空气中氨气的浓度,为博物馆文物保存环境监测提供了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4.
建立了水杨酸-次氯酸钠法分析氨的标准曲线,通过对西安市某垃圾填埋场的实地监测,探索了恶臭气体中氨气的分析方法。分析了臭气、氨气、硫化氢之间的浓度相关性,利用本次监测数据,找出了针对该垃圾处理场的高浓度氨气样品初步分析方案。恶臭产生的主要点位为垃圾场渗滤液污水处理站及下游区域,垃圾场臭气呈现出由点源污染(作业面)到面源污染扩散的态势。  相似文献
5.
在对室内空气氨气的采样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将室内空气中共存的甲醛引入到氨吸收液中,考察了不同浓度甲醛的共存对使用靛酚蓝法测定室内空气氨含量的影响情况,分析了影响产生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可供从事室内环境检测的工作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6.
选用4种方法测试污水处理厂的沉砂池、初沉池、曝气池、二沉池工艺段的氨气浓度、污水指标和氨气排放因子,结果表明:氨气排放浓度与污水中氨氮浓度及总氮浓度有较好的线性关系,氨气很大程度上来自水中氨氮或总氮的转化;其中挥发速率模型法现场实测获得的氨气排放因子最高,为0.919 g/m3。  相似文献
7.
以上海交通最为繁忙的隧道之一的邯郸路隧道为研究对象,设计了隧道内(进口、中段、出口)机动车NH_3排放因子测定实验和隧道外(垂直于隧道口310 m范围内)机动车NH_3排放环境扩散梯度实验。隧道内实验结果表明,隧道出口的ρ(NH_3)分别是隧道进口和外围环境质量浓度的5倍和11倍,机动车NH_3排放因子(平均值±标准差)为(28±5)mg/km。据此估算,2014年上海机动车的NH_3排放总量约为1 300 t,占该市NH_3排放量的12%。梯度实验表明,邯郸路隧道出口处的机动车NH_3排放一旦扩散到大气中,其对环境的影响强度在短短数十米内迅速降低,超过150 m的范围后影响基本趋同。证实了在交通路网密集的城市,机动车是大气环境NH_3的重要来源,进而对城市颗粒物污染有潜在贡献。  相似文献
8.
采用不同质量浓度的氨氮标准样品和实际样品,用氨气敏电极法和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进行同步测试。结果表明,2种分析方法在水样氨氮质量浓度在0. 159~2. 81 mg/L范围内具有良好的可比性、精密性和准确性。氨气敏电极法的检出限为0. 03 mg/L,平行6次测定样品的相对标准偏差为0. 4%~4. 2%,加标回收率为85. 0%~110%;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的检出限为0. 025 mg/L,平行6次测定样品的相对标准偏差为0. 5%~6. 4%,加标回收率为93. 0%~99. 8%。同时氨气敏电极法在样品预处理、试剂配制和分析时间上要优于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氨气敏电极法能够满足地表水自动监测在线比对实际工作的需求,该方法具有良好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9.
在污水处理厂的格栅、沉砂池、初沉池、曝气池、二沉池采集气样,同时采集相应点位水样,分析各点位氨气排放特征及其与污水指标间相关性。在格栅间、污泥脱水间收集氨气浓度分析密闭车间氨气排放量,结果表明:水气界面格栅间氨气排放浓度最高,随着处理工艺的进行,氨气排放浓度呈下降趋势;氨气排放浓度与污水中氨氮浓度及总氮浓度有较好的线性关系;沉砂池及初沉池氨气挥发速率远高于曝气池和二沉池;各工艺段氨气排放量差异较大,污水厂污水氨气排放量为922 mg/m~3,初沉池对污水厂氨气贡献率最高,为78.8%。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