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61篇 |
免费 | 822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25篇 |
废物处理 | 1篇 |
环保管理 | 22篇 |
综合类 | 1323篇 |
基础理论 | 240篇 |
污染及防治 | 53篇 |
评价与监测 | 87篇 |
社会与环境 | 31篇 |
灾害及防治 | 1篇 |
出版年
2023年 | 21篇 |
2022年 | 62篇 |
2021年 | 52篇 |
2020年 | 80篇 |
2019年 | 66篇 |
2018年 | 48篇 |
2017年 | 64篇 |
2016年 | 89篇 |
2015年 | 118篇 |
2014年 | 153篇 |
2013年 | 110篇 |
2012年 | 141篇 |
2011年 | 150篇 |
2010年 | 116篇 |
2009年 | 116篇 |
2008年 | 104篇 |
2007年 | 70篇 |
2006年 | 64篇 |
2005年 | 35篇 |
2004年 | 35篇 |
2003年 | 18篇 |
2002年 | 14篇 |
2001年 | 12篇 |
2000年 | 4篇 |
1999年 | 7篇 |
1998年 | 4篇 |
1997年 | 7篇 |
1996年 | 12篇 |
1995年 | 4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3篇 |
198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7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 毫秒
1.
研究了经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曲拉通(TX-100)和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MAB)改性前后的沉积物(生物膜)吸附双酚A(BPA)的能力,并分析了CTMAB在沉积物(生物膜)吸附BPA过程中的增强机理及表面吸附和分配作用在总吸附中的贡献。研究结果表明,三种表面活性剂对沉积物(生物膜)吸附BPA的促进作用大小依次为:CTMAB>TX-100>SDBS,经CTMAB改性的沉积物(生物膜)对水中BPA的去除率最高可达44.14%(56.95%)。沉积物(生物膜)对BPA的吸附行为可利用吸附-分配复合模式描述(r均大于0.98)。在BPA平衡浓度为0.01~0.81 mg/L范围内,随着CTMAB浓度的增大沉积物(生物膜)吸附BPA的分配作用的贡献也呈增大趋势,与表观分配系数变化趋势一致,表面吸附贡献在总吸附过程中仍占主导地位(沉积物>87.38%;生物膜>66.32%)。 相似文献
2.
马来眼子菜群丛对太湖不同湖区沉积物磷形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磷分级提取的方法对太湖贡湖湾、南部湖区马来眼子菜(Potamogeton malaianus)群落内外的沉积物样品进行了采集和分析,调查了沉积物中的不同形态磷的垂直分布状况,研究马来眼子菜群落对沉积物磷迁移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植物群丛对沉积物铁铝磷(Fe/Al-P)的影响在贡湖湾和南太湖表现不同.贡湖湾马来眼子菜群丛内部沉积物Fe/Al-P高于群落外部的27.6%,差异性显著(P0.05);南太湖马来眼子菜群丛内部沉积物中Fe/Al-P均值低于群丛外部的47.4%,差异性显著(P0.05).植物群丛对沉积物有机磷(OP)的影响在贡湖湾和南太湖表现相似,两湖区植物群丛外部沉积物中OP含量均值高于群落内部.马来眼子菜群丛对贡湖湾和南太湖沉积物中Ca-P有较明显的影响,植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表层0~15cm范围内,贡湖湾湖区沉积物Fe/Al-P和OP含量较高,在植物的影响下转化为Ca-P,因此Ca-P在表层沉积物中呈上升趋势;南太湖沉积物中Ca-P含量较高,在植物影响下Ca-P有一定量的释放,因此Ca-P在表层沉积物中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3.
于2010年1月在茅尾海采集了7个沉积物样品,分析了不同深度沉积物的基本理化性质及w(As)、w(Cd)、w(Cu)、w(Fe)、w(Hg)、w(Mn)、w(Ni)、w(Pb)和w(Zn),并采用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进行了潜在生态风险分析.结果表明:这些元素的质量分数空间分布差异显著,总体上呈湾内大于湾外,其中w(Cd)和w(Hg)平均值分别为1.1、0.3 mg/kg,污染最为严重并有加重的趋势;Cd污染可能与周边农田磷肥使用及磷矿开采有关,而Hg污染可能主要是大量使用化石燃料所致.重金属(除As外)质量分数与w(OM)、w(Fe)和w(TN)密切相关,其中w(Cd)与w(TP)密切相关,说明生物和化学过程都显著影响这些元素的空间分布.w(Cu)、w(Hg)、w(Ni)、w(Pb)和w(Zn)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说明这几种重金属可能具有同源性;而沉积物中w(Cd)与w(Zn)、w(Pb)、w(Ni)和w(Cu)均呈显著负相关(P0.05),暗示Cd的来源及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与其他元素不同.该海域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指数依次为CdHgPbZnCuAs,其中Cd与Hg属于中等生态危害;靠近茅岭江汇入区的采样点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指数较高,属于中等生态危害,其余采样点的综合污染也已接近中等生态危害水平. 相似文献
4.
红枫湖后午沉积物磷形态与生物有效磷的垂向分布及疏浚深度推算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贵州红枫湖后午重污染沉积物为研究对象,对沉积物柱芯按每2cm分层,研究了沉积物中含水量、孔隙度、磷形态与生物可利用磷的垂向分布规律,并推算出污染沉积物的环保疏浚深度。结果表明,含水量和孔隙度在沉积物上部30cm内递减,30cm往下剧减。沉积物中不同磷形态、生物有效磷的垂向分布规律相似,分别在6~12cm和15~16cm两个层段出现了转折,在底部30cm后趋于稳定。沉积物表层16cm中NaOH-P和有机磷含量的剖面变化,反映了红枫湖近20年来水环境富营养化的演变过程。根据含量拐点法和环保疏浚经济成本的考虑,可将后午区域疏浚层的深度定为30cm。 相似文献
5.
以钱塘江沉积物为研究对象,以亮蓝作为染料污染物的代表,研究感潮河口沉积物对染料的吸附作用及相关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沉积物吸附亮蓝是一个快速吸附过程,在很短的振荡时间内就有较高的吸附率,振荡10 min吸附率即达49%.当亮蓝等染料污染物因突发事故或偷排、漏排等进入钱塘江后,染料分子能在很短时间内吸附在沉积物上,随沉积物的运动在钱塘江中迁移.(2)亮蓝在沉积物上的吸附主要以表面吸附作用为主,等温吸附线可用Langmuir吸附模型拟合.经计算,亮蓝在钱塘江沉积物上的饱和吸附量约为2 780 mg/kg.(3)含沙量、盐度等因素对钱塘江沉积物吸附亮蓝有显著影响.沉积物用量越大,亮蓝吸附率越高,但当20 mL亮蓝溶液中沉积物用量高于0.4g(即含沙量20 kg/m3)时,其吸附率基本保持不变;在低盐度范围内,等温吸附线区分度不大,当盐度上升到0.100 mol/L(以NaC1摩尔浓度表征盐度)时,吸附量出现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6.
于2008年2、5、8及11月对珠江口进行了水、沉积物和生物体As含量的调查,分析其分布特征以及进行生态评价。结果表明:珠江口水体中As含量平均值为2.88μg·L-1,符合一类海水水质标准;其中,11月份显著高于其它3个月份(P <0.05)。全年珠江口水体八个河口在地域分布上As平均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虎门、鸡啼门、磨刀门、崖门、洪沥门、蕉门、横门、虎跳门。表层沉积物As含量平均值为38.73 mg·kg-1,沉积物中As含量均超过海洋沉积物质量一类标准,但均未超三类标准。结果显示,表层沉积物横门含量最高,为(70.5±2.0) mg·kg-1,显著高于其它7个口门(P <0.05),而其它7个口门差异不显著。各口门含量从大到小依次为横门、洪沥门、鸡啼门、虎门、崖门、磨刀门、虎跳门、蕉门。表层沉积物地质累积指数评价结果与潜在生态风险系数评价结果一致,横门为中等污染水平,其余站点均为低污染水平。采集代表性生物样品,其中11种鱼类As平均含量为0.587 mg·kg-1,部分受检鱼类超出水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限量要求,超标率为37.8%,肉食性鱼类平均含量要略低于杂食性鱼类,但不同食性和不同生活水层的鱼类As含量差异不显著(P >0.05)。受检生物样品虾的含量为0.314 mg·kg-1,符合水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限量要求。与历年比较发现珠江口水、沉积物和生物体中As含量有上升的趋势,与其它河口相比较发现珠江口As污染在对比的河口和海湾中受污染程度较高。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位于北京郊区的北运河中游9个断面的沉积物对磷的吸附行为,分析了沉积物组成及其理化性质与磷吸附特征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断面沉积物对磷的最大吸附量在0.11 ~9.45 mg/g之间,而各断面沉积物的临界平衡磷浓度(EPC0)范围在0.33~ 1.85 mg/L之间,统计分析显示EPC0与河水中的总磷和可溶性无机磷呈显著负相关,但与沉积物中的金属和有机质含量相关性较差;根据临界平衡磷浓度定义的推断,新华大街桥、玉带桥、运河大街桥、六环路桥、宋梁路桥、湿地和甘棠橡胶坝7个断面的沉积物表现为磷的“汇”,而丰子沟和减运沟2个点表现为磷的“源”,并且各点沉积物释放和吸附磷的趋势较大. 相似文献
8.
9.
多环芳烃在低氧沉积物环境中的分布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低氧环境普遍存在于底层水体以及表层沉积物中,随着中国水体有机污染加剧,低氧现象将越来越明显.有研究表明,中国水体普遍受到多环芳烃污染,由于其强烈的憎水性和低溶解性,大部分多环芳烃沉积在底泥中.总结了学者们对国内外河流、湿地、河口等水体沉积物中多环芳烃污染的研究成果,探讨了多环芳烃的分布规律,发现沉积物中多环芳烃含量与流域内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反映了经济发展过程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相比于国外典型区域的多环芳烃浓度,中国沉积物的多环芳烃污染处于中等水平,但处于快速上升阶段,部分点位浓度已超过生态风险区间低值(4 000 ng/g),对人们的身体健康构成威胁,所以对多环芳烃的生态风险评价、污染物排放控制需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