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42篇 |
免费 | 136篇 |
国内免费 | 3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206篇 |
废物处理 | 1篇 |
环保管理 | 80篇 |
综合类 | 520篇 |
基础理论 | 31篇 |
污染及防治 | 7篇 |
评价与监测 | 63篇 |
社会与环境 | 15篇 |
灾害及防治 | 158篇 |
出版年
2025年 | 9篇 |
2024年 | 24篇 |
2023年 | 33篇 |
2022年 | 40篇 |
2021年 | 50篇 |
2020年 | 67篇 |
2019年 | 35篇 |
2018年 | 34篇 |
2017年 | 35篇 |
2016年 | 28篇 |
2015年 | 41篇 |
2014年 | 83篇 |
2013年 | 83篇 |
2012年 | 72篇 |
2011年 | 67篇 |
2010年 | 51篇 |
2009年 | 62篇 |
2008年 | 64篇 |
2007年 | 40篇 |
2006年 | 35篇 |
2005年 | 24篇 |
2004年 | 23篇 |
2003年 | 17篇 |
2002年 | 15篇 |
2001年 | 6篇 |
2000年 | 6篇 |
1999年 | 8篇 |
1998年 | 7篇 |
1997年 | 4篇 |
1996年 | 5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4篇 |
1992年 | 3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刘宗豪 《辽宁城乡环境科技》2002,(6)
分析了 2 0 0 2年 4月 7日~ 9日沙尘对丹东市的影响和危害 ,提出了监测沙尘的到达时间、持续时间、污染项目、污染物成份及建立沙尘影响的数据库和信息网 相似文献
2.
3.
4.
5.
6.
7.
沈阳地区霾的环境特征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沈阳市1961—2009年的气象资料,分析了霾天气出现的年季特征及其天气形势特征。利用边界层气象资料与污染物质量浓度资料对特定的霾过程从边界层到污染物质量浓度条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沈阳地区霾的出现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近5 a平均每年为120 d左右,目前霾天数已经占到了全年的30%~40%。冬秋季节出现霾天气较多,秋冬两季霾日数占全年霾日总数的75%。凌晨到上午是霾出现的高发期,02—08时霾出现频率占总霾数的44.5%。霾的出现主要发生在冬秋季节冷空气势力不强,大气扩散能力较弱,边界层出现逆温时刻。接地逆温层厚度常常稳定在200~300 m高度左右,PM10质量浓度与能见度(霾)呈负相关,相关系数-0.402 7。风速与能见度(霾)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886 4。 相似文献
8.
利用2013~2019年武汉市生态环境局监测数据、L波段雷达探空资料、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对夏季和秋冬季武汉地区污染日的大气污染特征、边界层结构、环流形势、物理量场进行研究,建立了武汉地区大气污染的天气概念模型.主要结论如下:(1)武汉市空气质量具有季节性变化特征,大气污染程度四季分布表现为冬>秋>春>夏.夏季首要污染物是臭氧,冬季首要污染物是PM2.5.(2)比较挑选出的夏季清洁日和污染日的气象要素特征,污染日逆温的平均强度约为清洁日的一倍,逆温底高一般在600 m以下,空气质量一般为轻度-中度污染;静风频率(37.1%)明显高于清洁日的静风频率(2.9%);污染日平均风速小(0.8 m/s),边界层内相对湿度较低.同样比较秋冬季两类天气的气象要素特征,污染日逆温底高低、厚度小,不及清洁日的一半,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易出现重度污染天气.静风频率(20%)高于清洁日的静风频率(7.5%),风速小(1.6 m/s),污染日边界层内呈明显上千下湿的格局.(3)建立了夏季大气污染的天气概念模型,污染日副高偏弱位置偏东,长江流域易少雨干旱;地面我国东部大范围地区处于均压场中,武汉地区为偏东北异常小风,不利于大气污染物的扩散.(4)建立了秋冬季大气污染的天气概念模型,长江流域环流平直少波动,配合地面弱低压的天气形势和较强的逆温使得大气污染物聚集在近地面.蒙古冷高压强度偏弱,使得入侵我国的冷空气强度偏弱;武汉地区为偏北小风,对雾霾的移除和稀释扩散作用差.该研究结论可供大气污染预测预警研究和环境管理部门大气污染的联防联控参考. 相似文献
9.
10.
陈正洪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8,17(1):42
一 2007年主要气候特点 2007年湖北省主要气候特点是:冬暖显著大雾多,春季温高变幅大,梅雨明显强降水多,秋季少雨旱情重,6~10月日照少.主要气候要素特征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