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9 毫秒
1.
为了解洪泽湖水质状况,对2000年洪泽湖富营养化状态和生态特性的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洪泽湖水中总磷、总氮和高锰酸盐指数年均值超《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HZB1-1999)中Ⅱ类水标准,超标倍数分别为12倍、10倍和0.24倍;总磷、总氮、透明度年均值超湖库特定项目V类标准,洪泽湖处于中-富营养化状态。对洪泽湖生态特性分析表明,由于洪泽源独特的湖泊形态,“藻型浊水状态“和“泥沙型浊水状态“交替出现,遏制了湖水从高营养盐含量向全面富营养化状态演变,保证了底栖动物的良好生长环境,从而形成了洪泽湖独特的环境生态平衡状态。 相似文献
2.
利用淮安市环境监测中心站1998年—2000年洪泽湖水质监测资料,以洪泽湖水体最能表征营养化状态进程的叶绿素a为基准因子,分析了洪泽湖水质富营养化的原因。通过QBASIC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得出洪泽湖水质富营养化的主控因子是悬浮物、透明度,总磷是富营养化的潜在限制性营养盐。 相似文献
3.
4.
对洪泽湖溧河洼区域的水生植物进行了Cu、Zn、Pb、Cr和Cd等重金属元素的污染调查与监测分析,结果表明:水生植物对重金属元素的吸收与积累反映了环境中的重金属污染水平,不同水生植物对各种重金属元素的吸收富集状况具有相对一致性,即Zn>Cu>Cr>Pb>Cd。水生植物对各种重金属元素的平均富集系数大小顺序为:Cd>Cu>Zn>Cr>Pb,这与各元素迁移性强弱的顺序也是相一致的,Cd、Cu、Zn等各元素较易为植物所吸收,而Pb的移动性较差。大部分水生植物根部的重金属含量比茎叶部分高。研究表明:可以从中筛选出具有高富集作用的植物,作为修复水体或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实验植物,为植物修复作用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6.
采用改进的七步连续提取法对洪泽湖9个采样点沉积物中的各形态磷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所测洪泽湖沉积物中总磷(TP)含量范围为580.7~1 447.7 mg/kg,无机磷(IP)是TP的主要部分,占TP含量的64.32%~88.60%;有机磷(0P)占TP的11.40%~35.68%.受河流注入和人为活动的影响,TP、IP和OP的含量最大值均出现在临淮乡.IP的6种形态中以碎屑磷(De-P)为主,其次是铁结合态磷(Fe-P),分别占TP的23.58% ~55.54%和9.97%~41.33%,自生钙结合磷(Ca-P)、铝结合态磷(Al-P)和可交换态磷(Ex-P)含量均相对较低,闭蓄态磷(Oc-P)含量最低.湖区中不同采样点的沉积物磷形态的垂直变化不同,这与湖区周围地质地貌结构及泥沙的冲泻性质有关.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洪泽湖水环境和污染源特征,针对存在的氮磷超标导致湖体富营养化、生态退化以及入境客水污染等主要环境问题,提出制订入湖河流TN标准、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修复湖泊生态、治理客水和强化水质监控等措施,为有效地改善洪泽湖水环境质量,遏制湖泊富营养化趋势提供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洪泽湖水环境质量和主要污染物污染负荷的分析表明,目前湖体的水质处于3类~4类水状态,主要污染物的污染负荷TN、TP位居前两位,分别占30.9%和29.0%,湖泊是典型的经发展状态。指出,控制TN、TP的输入量,防止湖泊富营养化,利用水利设施,优化闸坝运行机制,衽总量控制,做好汇水范围内的协调工作,忙开通淮河入少 洪泽湖水环境管理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9.
10.
基于2001—2011年洪泽湖水质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总氮、氨氮和总磷长期定位监测数据,采用物元分析法研究洪泽湖渔业水质监测站位的优化布设。结果表明,用物元分析法将原来的21个监测站位优化为14个,监测点位优化后对监测结果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