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87篇
  免费   1501篇
  国内免费   135篇
安全科学   191篇
废物处理   63篇
环保管理   94篇
综合类   1787篇
基础理论   1305篇
污染及防治   347篇
评价与监测   125篇
社会与环境   5篇
灾害及防治   6篇
  2025年   49篇
  2024年   141篇
  2023年   169篇
  2022年   177篇
  2021年   168篇
  2020年   125篇
  2019年   130篇
  2018年   134篇
  2017年   178篇
  2016年   170篇
  2015年   149篇
  2014年   207篇
  2013年   160篇
  2012年   160篇
  2011年   149篇
  2010年   154篇
  2009年   162篇
  2008年   129篇
  2007年   150篇
  2006年   133篇
  2005年   106篇
  2004年   86篇
  2003年   82篇
  2002年   70篇
  2001年   66篇
  2000年   48篇
  1999年   56篇
  1998年   63篇
  1997年   65篇
  1996年   53篇
  1995年   77篇
  1994年   52篇
  1993年   37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颤蚓(Tubificids)属于环节动物门寡毛纲(Oligochaeta),大多数为世界性分布,是淡水底栖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组成部分.六十年代以来,国内外学者普遍重视应用底栖无脊椎动物作为评价水质的指示生物,大多数的研究偏重于污染生态学,而在毒性试验研究方面,用颤蚓作为试验材料的报道甚少.Whitley(1967)研究了五氯酚钠  相似文献   
2.
在测定有色金属工业固体废物的浸出毒性时,一般对样品采用在振荡器上振荡八小时的方法进行预处理。我们在测定乌拉特中旗等地选金尾砂时,同时采用超声波清洗法和振荡法进行预处理,测定Pb、Cd、Cu、Zn、Ni、Co、Hg、Sr等元素,两种方法测定结果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3.
该文详细介绍了自行设计加工的一种耗氧率测定装置产生的由来、及其理论基础、结构功能、特点和优点,并指出此密闭流水装置是水生生物毒性实验中,耗氧率测定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4.
用发光菌对废弃物浸出液体作急性毒性试验,操作简便,反应迅速,价格低廉,经济实用,仅30分钟就可以用EC50对废弃物浸出液的毒性作出准确评价。  相似文献   
5.
6.
周素梅  吕琳 《安全》2002,23(5):4-6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化学物质的生产和使用越来越广泛,美国化学品登记中心网上分布的数据显示,截止2000年,全世界已登记的化学物质超过2300万种.人们日常能接触到的达8万种,且每年以1/3的速度更新.这里所谈及的化学物质,是指各种来源(包括天然和人工合成)的、广义上的化学物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文明程度的进步,使用化学物质的机会越来越多,在这些物质中,有一部分具有毒性作用,由此引起的中毒事件也逐渐增多.美国市场上常用化学物质引起的中毒案例每年超过10万人次;加拿大每年有大约5万人发生中毒;城市之国新加坡每年中毒大约有3000余起;我国每年因常用化学物质引起的中毒案例没有详细统计,但其中发生急性职业中毒1万人左右、急性农药中毒大约10万人左右.毒物暴露案例每年在世界范围内持续增加,已成为世界各国和地区关注的焦点之一.  相似文献   
7.
以氨氧化细菌—欧洲亚硝化单胞杆菌(Nitrosomonas europaea)为模式菌株,研究纳米银(silver nanoparticles,AgNPs)在不同离子强度水样中的赋存形态及对N.europaea氧化NH4+-N性能的影响。在N. europaea培养液、月牙湖水、生活污水、化工废水4种水样中分别添加AgNPs及不同形态Ag化合物,测试其对N.europaea的急性毒性,得到AgNPs及不同形态银对N.europaea的毒性效应浓度EC20、EC50和EC80。采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分析AgNPs在不同离子强度水样中的粒径变化。利用Visual MINTEQ模型预测AgNPs在4种水样中的主要化学形态分布,发现水样的离子组分及离子强度显著影响AgNPs的聚集和Ag的赋存状态。在4种水样中分别添加不同浓度(EC20、EC50和EC80)的AgNPs,探究不同离子强度水样中的AgNPs对N.europaea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水样中外源添加AgNPs浓度的增加,N.europaea氧化NH4+-N的效率降低,特别在培养液和校园生活污水中,呈现较明显的剂量效应;但在月牙湖水和化工废水中,由于其含有高浓度SO42−、Cl等离子组分,影响AgNPs对N.europaea的毒性效应。评价AgNPs在环境水体或污水中的生物毒性,应考虑水中离子组成和离子强度对其毒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氯氰菊酯(cypermethrin,CP)是一种应用广泛的拟除虫菊酯类农药,作为潜在的环境污染物和内分泌干扰物,其围产期暴露对子代具有一定的毒性作用。为探究孕期和哺乳期氯氰菊酯环境剂量暴露对子代雄性小鼠青春期启动的影响,将ICR小鼠在妊娠第6天至子代出生后(postnatal day,PND)第21天,暴露于0、6.7、20和60 μg·kg-1·d-1氯氰菊酯,观察子代雄性小鼠青春期启动情况,同时分别检测PND22小鼠下丘脑、垂体、睾丸组织中GnRHKISS-1CGαLHβFSHβStARCYP1A1的表达水平以及血清中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卵泡刺激素、黄体生成素和睾酮的含量。检测PND21 ICR小鼠下丘脑和睾丸组织体外暴露于0、6.7、20和60 μg·L-1氯氰菊酯后丙二醛、总谷胱甘肽、NO含量和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结果表明,在60 μg·kg-1·d-1的氯氰菊酯暴露剂量下,子代雄性小鼠青春期启动日龄减少(P<0.01);20~60 μg·kg-1·d-1显著诱导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黄体生成素和睾酮分泌(P<0.05);6.7~60 μg·L-1体外暴露24 h会对下丘脑和睾丸组织产生氧化损伤。孕期和哺乳期氯氰菊酯环境剂量暴露可导致子代雄性小鼠青春期启动提前,下丘脑-垂体-睾丸轴相关激素分泌总体上调。本研究结果为准确、全面评估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环境安全与健康风险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染料废水含有大量难降解有机污染物,其中的有机卤代物通常具有较大的毒性和生态风险,但这类物质在常规的生物处理和化学处理工艺中的去除效果不佳。针对染料废水的脱卤困境,研究采用UV/SO32-高级还原工艺对染料废水进行还原脱卤。在初始pH为8.5,SO32-投加量为40 mmol·L-1的条件下,废水中52.2%的可吸附有机卤素(adsorbable organic halogens,AOX)可以在反应开始6 h后被去除,更高的初始pH和更大的SO32-投加量均有利于提升AOX的去除率。中间体的定性和半定量研究揭示了染料废水中部分氯代苯胺类物质的还原脱卤路径,发现苯胺很可能是这些物质还原脱卤的主要产物。废水中有机物的平均预测毒性揭示了还原过程中废水急性毒性的变化趋势。这一趋势与T3发光杆菌和小球藻的急性毒性评价结果一致。此外,染料废水的AOX浓度与T3发光杆菌的发光抑制率呈现正相关关系,而且染料废水经过还原脱卤后,尽管水中盐含量有所增加,其EC50由1.26 mg·L-1增加到5.94 mg·L-1,这也证明了还原脱卤过程可以降低出水的急性毒性。因此,UV/SO32-过程可以通过对水中有机卤代物的还原脱卤降低出水中的AOX,降低废水急性毒性和生态风险。  相似文献   
10.
随着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在环境中频繁检出,其对生物体的毒性效应成为研究的热点。文章以双氯芬酸钠(DIC)、布洛芬钠(IBU)、萘普生钠(NAP)等常见NSAIDs为目标污染物,以淡水发光菌青海弧菌Vibrio cyanobacteria sp.-Q67 (Q67)为受试生物,采用直接均分和均匀设计射线法分别设计了3个二元混合物体系和1个三元混合物体系。采用浓度加和和绝对残差2种模型定性和定量分析混合物的毒性相互作用,并结合热图法分析其变化规律,用剂量减小指数(DRI)来评估混合物中各组分对整体毒性的贡献,同步测定Q67在实验暴露终点时的生理生化指标,以及扫描电镜观察NSAIDs及其混合物作用前后Q67细胞结构和形态的变化。结果表明,3种NSAIDs及其混合物对Q67的毒性具有一定的浓度和时间依赖性,浓度-效应曲线呈现为“S”型,3种NSAIDs在暴露时间12 h的毒性强弱的排序均为DIC>NAP>IBU,而混合物的毒性与各组分在混合体系中的浓度比密切相关,即混合物表现出组分比依赖的毒性。除少部分射线呈部分协同和加和作用外,其余混合射线均呈现出时间依赖性拮抗作用,最强的拮抗作用出现在暴露时间为12 h时的DIC-IBU-R1射线,d CA值为0.58。依据DRI,DIC、IBU和NAP三个组分对拮抗作用的贡献度可能为NAP>IBU>DIC。在NSAIDs及其代表性混合物的作用下,Q67细胞出现表面皱缩、黏连甚至破裂的现象,并且相较于单一药物,混合物对细胞结构的破坏程度更为明显。污染物通过诱导细胞内过氧化物的过量累积,过氧化物进一步导致细胞膜脂质过氧化,进而破坏生物膜的完整性,细胞内电导液外泄和蛋白质溶出量增加加剧了细胞损伤,最终引导致细胞死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