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生态风险评价是风险论与生态学、环境科学、地学等多种学科相互交叉的边缘学科.以土壤生态系统为对象,介绍了目前已有的几类重金属污染生态风险评价方法,包括概念模型法、数学模型法、指数法、形态分析法、植物培养法等.指出根据研究目的与污染特性选择适当的评价方法,可以为土壤生态风险管理提供科学信息. 相似文献
2.
对湘江(衡阳段)10个断面18个采样点的表层沉积物重金属(Cd、Hg、Pb、As、Cr、Zn、Cu)进行监测和分析,采用Lars Hanson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各种重金属的生态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湘江(衡阳段)表层沉积物中各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系数大小排序为:Cd〉Hg〉Pb〉As〉Cu〉Zn〉Cr。多种重金属的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为913.4,表明湘江(衡阳段)沉积物重金属污染属于很强的生态危害。 相似文献
3.
湘江长沙段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状况及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根据重金属环境化学行为的特点,应用沉积学原理,对湘江长沙段5个代表性断面10个采样点的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Hg、CA、As、Pb、Cu、Cr、Zn)进行监测和分析,采用Lars Hakanson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各种重金属的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按当地最高背景值为参比值计算,湘江长沙段表层沉积物中各种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系数大小排序为Cd〉Hg〉As〉Pb〉Cu〉Cr〉Zn,多种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综合指数为560.8,表明湘江长沙段沉积物重金属污染属于强生态危害。 相似文献
4.
花溪水库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污染及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以现代工业化前正常颗粒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的最高背景值为参比值,结合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花溪沉积物中重金属的生态危害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花溪水库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富集顺序为Cu>Zn>Pb>Cr>As>Cd>Hg,污染水平顺序为Hg>Cd>Cu>As>Pb>Cr>Zn;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系数(Eir)表明,除个别样点外,大多属于轻微生态危害范畴;多种重金属的生态系统的潜在生态风险指数(IR)表明,花溪水库沉积物重金属污染属于轻微生态危害。 相似文献
5.
对兰州市春季不同功能区大气降尘有机质中多环芳烃(PAHs)种类进行分析,采用GC/MS法检出了大气降尘中有机质USEPA优控PAHs有11种以上,含量较高的集中于萘(NAP)、荧蒽(FLUA)、菲(PHE)、芘(PYR)、[艹屈](CHR),占各采样点PAHs总量的70%以上。源解析表明兰州市各功能区大气降尘PAHs来源不仅有较高的燃煤源、交通源(汽车尾气),同时PAHs的组成与分布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采样点周围居民居住环境的影响。对照有关的沉积物质量标志水平,兰州市城关区各站点都有PAHs浓度超出相应质量警戒水平,属高生态风险区 相似文献
6.
生态风险评价研究进展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介绍生态风险评价意义的基础上,简要回顾了国外生态风险评价研究的发展历程,着重论述了现阶段国内生态风险评价的重点研究领域,包括生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与评价标准确定的探讨、水环境化学生态风险评价、区域生态风险评价、景观生态风险评价、流域生态风险评价,以及"3S"技术在生态风险评价中的应用。归纳了生态风险评价的方法学和评价模型的选择等重要技术手段,并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及薄弱环节,提出了未来研究的发展趋势和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7.
乌鲁木齐土壤中多环芳烃的污染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乌鲁木齐地区不同功能区采集28个表层土壤样品,对土壤中多环芳烃(PAHs)的污染特征进行研究,并运用正定矩阵因子分析法对其来源进行分析,采用苯并[a]芘的毒性当量浓度(TEQBa P)对PAHs的生态风险进行评价。研究显示,土壤中∑16 PAHs含量为331~15 799μg/kg,其平均值为(5 018±4 896)μg/kg(n=28),以3环、4环为主。∑16PAHs的浓度呈现出交通区>工业区>公园区>农业区>居民商业区的变化趋势;正定矩阵因子分析法表明,乌鲁木齐表层土壤中PAHs的主要来源及贡献分别为煤的燃烧(51.19%),汽油车燃烧(19.02%),柴油车燃烧(18.35%),机动车石油的泄漏(11.42%);53%的采样点TEQBa P值超过荷兰土壤标准目标参考值,主要集中在交通区和工业区。 相似文献
8.
采集湘江(株洲段)9个断面的底泥样品,和1个柱状样品,对重金属(Cu、Pb、Zn、Cd、Ni、Cr、Hg、As)含量进行了检测;并运用地质积累指数法对底泥中重金属进行了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该江段底泥已受到较严重的重金属污染,在霞湾断面达峰值。Cu、Pb、Zn、Cd含量为湘江背景值4.6倍~58.8倍,比该江段20世纪80年代均值增高1.71倍~1.96倍;地质积累指数评价结果表明,该江段未受到Ni、Cr的污染;Cd的污染比其他重金属的污染要严重,污染级别为强-极强、极强;重金属的垂直分布表明:大体上,各重金属元素最高值出现在深度0 cm~50 cm,随深度的变化Ni、Cr的含量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