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2.
沙尘暴降尘的化学组份和粒径分布特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发生在我国西北地区沙尘暴降尘沉积物,采用中子活化法和X射线吸收--沉降法对其中的38种元素和粒径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分别以地壳元素和本区域土壤背景值为参考,讨论了沙尘暴沉降物的富集因子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北京市冬季大气细粒子数浓度的粒径分布特征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考虑到对人体的健康危害,大气颗粒物的数浓度值可能比质量浓度值更重要.通过对北京市交通道路边、生活区和远郊背景点大气细粒子数浓度的监测,对北京市大气细粒子数浓度的主要来源、浓度和粒径分布特征进行研究.文章认为交通源是城市大气细粒子数浓度的主要来源.城市生活区的大气细粒子主要是污染源稀释后扩散而来.远郊区既可能存在气象污染物光化学成核生成的超细颗粒物,也存在外部运移而来的细粒子.与国外其他城市相比,北京市大气细粒子数浓度在道路边处于中等偏下水平,但生活区和背景点处于相当或偏高的水平. 相似文献
4.
不同粒径空气颗粒物中11种多环芳烃的分析测定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将五段多孔冲击分级器 (粒径分级 :≤ 1 .1 ,1 .1~ 2 .0 ,2 .0~ 3 .3 ,3 .3~ 7.0 ,≥ 7.0μm)与大流量采样器连接 ,采集呼和浩特市冬夏两季空气颗粒物样品 ,用高压液相色谱仪 (HPLC)测定样品中的蒽 (An)、菲 (Ph)、萤蒽 (Fl)、芘 (Py)、(Ch)、苯并 [a]蒽 (Ba A)、苯并 [a]芘 (Ba P)、二甲基苯并 [a]蒽 (DMBa A)、二苯并 [ah]蒽 (DBah A)、苯并 [ghi] (Bghi P)和晕苯 (Cor)等 1 1种多环芳烃化合物 (PAHs)。数据表明 :呼和浩特市空气颗粒物中 PAHs的浓度较高 ;有约 97%的 PAHs富集于可吸入颗粒中。 相似文献
5.
上海市浦东城区冬季颗粒物数浓度及其谱分布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采用APS-3321空气动力学粒径谱仪对上海市浦东城区2012年12月至2013年2月0.5~20 μm大气颗粒物浓度及其谱分布进行了实时监测.结果发现,上海市浦东城区冬季大气颗粒物数浓度为360个/cm3,其中0.5~1.0 μm颗粒物数为345个/cm3,占总颗粒物的95.7%;1.0~2.5 μm颗粒物数为15 个/cm3,占颗粒物总数的4.1%;2.5~20.0 μm颗粒物数为0.6 个/cm3,占颗粒物总数的0.2%.当空气质量为AQI≤50、50<AQI≤100、100<AQI≤200、AQI>200时,颗粒物数浓度分别为77.5、243.2、522.6、868.5个/m3. 随着空气污染的加重,小于PM2.5颗粒物数浓度增加显著且对总的颗粒物数浓度的贡献也有所增加,且AQI>200时,PM2.5中1.0~2.5 μm颗粒物数浓度贡献增幅最大;此外,不同空气质量条件下,颗粒物数浓度的日变化存在一定差异,这对于空气污染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太原市大气颗粒物中重金属的污染特征及来源解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了解太原市采暖期大气颗粒物不同粒径中重金属的污染特征及其来源,于2012年10月—2013年2月对环境空气中颗粒物采样,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样品中Fe、Pb、Cu、Ni、Cr、Cd、Mn、Zn等8种元素的含量。结果表明,太原市采暖期重金属浓度从高到低依次为Fe>Pb>Mn>Zn>Cr>Cu>Ni>Cd。重金属Pb、Mn、Zn、Ni、Cd主要富集在PM2.5中;Cr主要富集在PM10中;Cu主要富集在PM5中;Fe主要在粒径大于2.5μm的粗粒子中富集。除Zn外,其他7种元素浓度均表现为灰霾期>采暖期>采暖前。通过主因子分析表明,太原市大气颗粒物中重金属主要来源于冶金、有机合成工业、燃煤、汽车尾气、土壤尘等。 相似文献
7.
北京某垃圾填埋区空气细菌浓度及粒径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北京市某垃圾填埋区中作业区和覆盖区的空气细菌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四个季节空气细菌浓度及粒径分布特征,得出了以下结论:垃圾填埋区作业区空气细菌浓度四季变化特征较覆盖区显著,且空气细菌浓度高于覆盖区。垃圾填埋区作业区和覆盖区四季的空气细菌粒子主要分布在前4级中,且在第Ⅵ级(<1.0μm)中分布比例最小,但分布规律不完全相同。秋季作业区最易感染人体的空气细菌浓度最高。垃圾填埋区作业区和覆盖区空气细菌中值直径最小值均出现在夏季,最大值均出现在冬季。 相似文献
8.
珠三角地区不同季节颗粒物数谱分布特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基于珠三角大气超级站不同季节3 nm~10μm颗粒物数谱分布在线监测数据,系统分析不同季节颗粒物数浓度、表面积浓度与体积浓度的水平与构成及数谱分布日变化规律,揭示了珠三角地区颗粒物数谱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冬季、春季和秋季珠三角大气超级站总颗粒物数浓度分别为2.17×104、1.97×104、2.24×104个/立方厘米,总颗粒物表面积浓度分别为2.98×103、2.28×103、2.78×103μm2/cm3,总颗粒物体积浓度分别为1.33×102、1.04×102、1.40×102μm3/cm3。颗粒物总数浓度中,爱根核模和积聚模态颗粒物是主要贡献者,在总数浓度的比例均达到40%以上;总颗粒物表面积浓度中,积聚模态颗粒物是主要贡献者,月平均比例高达88%以上;总颗粒物体积浓度中,积聚模态颗粒物也是主要贡献者,月平均贡献为65%~80%,其次为粗粒子模贡献较大,比例为20%~30%。积聚模态颗粒物的重要贡献较好地体现了超级站的区域性。冬季、春季和秋季颗粒物数浓度平均日变化趋势均为7:00~9:00和18:00~20:00存在较高的爱根核模态颗粒物数浓度,意味着机动车排放对细颗粒物污染的影响较显著。10月颗粒物数谱分布平均日变化中存在明显的颗粒物增长过程,体现了新粒子生成事件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西宁市典型开放源颗粒物粒径组成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BT-9300S激光粒度仪分析了西宁市道路尘、扬尘、土壤尘、建筑尘4种典型开放源的粒径组成。结果表明,4种类型尘中大粒径颗粒物占主导地位,粒径大于10 μm颗粒占到全部颗粒的73.80%以上,可吸入颗粒物的含量仅占7.06%~26.20%;建筑尘的细颗粒物含量最高,粒径小于2.5、1 μm的颗粒含量分别为8.36%±4.25%、2.42%±1.02%;道路尘的细颗粒物含量最低,粒径小于2.5、1 μm的颗粒含量分别为2.30%±0.94%、0.73%±0.28%;4种类型尘的体积平均直径、面积平均直径、中位直径分别在37.70~87.99 μm、8.50~23.53 μm、28.95~74.98 μm之间,其中道路尘的3种粒径参数最大,建筑尘最小;开放源颗粒物的粒度分布曲线主要呈头长尾短的不对称单峰分布,累积频率曲线为两段式,存在较为明显的拐点。 相似文献
10.
污染底泥粒径分析与铜、锌吸附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研究通过对矿区选矿废水污染河流的底泥进行采样分析,探讨了底泥粒径与质量分数的关系及其铜、锌的吸附特性。结果表明,底泥中各粒径质量分数在垂直方向上无明显区别,但粒径间有显著的区别,其质量分数可分为3种类型。铜、锌吸附量随着污染底泥粒径的变小而增加,呈负相关关系,且锌吸附量与粒径间的这种负相关关系达到显著性水平。底泥中铜、锌吸附贡献率具有相似的特性,两条贡献率曲线几乎是重合的,呈双峰型,最大吸附贡献率出现在粒径中值0.375mm处,粒径中值0.605mm处有一低谷。特别要强调的是,河流底泥铜、锌污染严重,清理底泥使河流免遭二次污染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