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细菌学理论为依据,以湖南沅江常德江段水体为实例,说明了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HZB 1-1999)中粪大肠菌群指标(FC)和《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88)中总大肠菌群指标(TC)分别评价河流水体的细菌学质量所存在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3.
地表水中粪大肠菌群是评价水质卫生状况的一项重要指标,一般采用多管发酵标准法测定。该方法工作量大,操作繁琐,周期长。因粪大肠菌群的复发酵试验在44 5℃条件下仍能以产酸产气加以判断,因此,可直接将地表水样接种于EC培养液中,按多管发酵标准法原理计算粪大肠杆菌群数,快速检测。1 材料EC培养液,试管,小倒管等。2 检测方法2 1 操作步骤调节地表水样pH值至中性(7~8),按多管发酵标准法的稀释接种方法对水样作适当稀释,以EC培养液直接接种水样,在44 5℃水浴中培养24h,观察结果。表1 多个样品粪大肠菌群两种测定方法的结果 L-… 相似文献
4.
5.
结合国外粪大肠菌群的酶底物检测方法,针对某次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用酶底物法和标准方法多管发酵法同步检测受污染地表水中的粪大肠菌群,讨论酶底物法在应急监测中检测粪大肠菌群的适用性。结果表明,两种方法的测定数据显著相关,没有统计学差异( P>0.05)。相对于多管发酵法,酶底物法特异性强,检测时间短,二次污染少,符合应急监测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舟山市海洋贝类生物体内的细菌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浙江省舟山市各区县海洋贝类体内细菌数量及优势细菌种类进行了初步研究。根据2004年8月的采样和实验室分析,结果表明,贝类生物体内的优势种为少动鞘氨醇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欧文氏菌属等,一些能够诱发疾病的如杀鲑气单胞菌、溶藻弧菌、腐败假单胞菌等的出现应当引起重视。对生物体内的细菌数量检测发现,弧菌和粪大肠菌群数量都比较高,弧菌的测值范围为50个/克~1.8×104个/克,几何平均为9.3×102个/克;粪大肠菌群的测值范围为2.0~23个/克,几何平均为12.0个/克,超国家海洋生物体内粪大肠菌群二类标准,超标率为91.7%。 相似文献
7.
通过实验摸索出粪大肠菌群的一种五管发酵法。该方法检测下限为9个/L,适用于地表水和废水中粪大肠菌群的测定。 相似文献
8.
经过一年时间的调查,查清了兰州市生活饮用水源生物性污染现状,为今后饮用水源的选择与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粪大肠菌群作为水体粪便污染的指示菌,对地表水的水质监测评价具有重要作用。采取较为精确、快速的粪大肠菌群检测方法,对控制流行疾病的发生和传播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从粪大肠菌群的检测意义、监测方法、标准化应用情况等方面进行归纳分析,提出推广和标准化酶底物法监测粪大肠菌群的迫切性。 相似文献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