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5篇
安全科学   3篇
环保管理   7篇
综合类   22篇
基础理论   11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社会与环境   3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若尔盖湿地是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在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和维持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是流域乃至国家生态安全的关键地区.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不合理的开发活动导致若尔盖湿地生态退化加剧,威胁区域和流域生态安全.在若尔盖湿地生态退化趋势与生态安全理论框架研究的基础上,对若尔盖湿地生态安全监测的主要内容进行...  相似文献   
2.
利用1957~2011 年若尔盖气象观测站的逐日气温资料,分析了该地区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的初日、终日、持续日数、活动积温的年际变化, 对活动积温进行突变检验。研究表明:若尔盖≥0℃的初日提前的趋势并不明显;终日呈显著延后趋势;持续日数呈明显增加趋势。活动积温变化呈十分显著的增加趋势,1997年为积温增加的突变年,1998~2011年是热量和持续日数增加幅度最大的时期。1998~2011年若尔盖≥0℃的各不同保证率对应的持续日数均大于1957~1997年对应的持续日数,即初日提前,终日推迟,活动积温也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3.
若尔盖水源涵养重要生态服务功能区是全国50个重要生态服务功能区域之一,具有极重要的水源涵养生态服务功能。该区涵盖四川省境内的黄河流域区,面积约1.6×104km2,区内分布有涵水能力极强的沼泽土和泥炭土,对调节黄河径流时空分布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用土壤饱和蓄水量指标评价了本区的水源涵养生态服务...  相似文献   
4.
DOC(溶解有机碳)是泥炭地碳循环中最活跃、最敏感的指标. 以若尔盖木里苔草(Carex muliensis)泥炭地为研究对象,分析了2012年该泥炭地DOC季节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旨在揭示泥炭地碳循环特征及其对全球变化的潜在响应. 结果表明:若尔盖木里苔草泥炭地孔隙水中ρ(DOC)季节变化显著(P<0.001, n=12),总体呈先升后降趋势,8月和5月分别出现最高值(42.77mgL)和最低值(26.27mgL). DOC复合物组成结构季节变化明显,主要表现在:在整个生长季节,DOC复合物芳香组分〔A254ρ(DOC),其中A254为波长254nm处的吸光度,余同〕及有色组分相对含量〔A400ρ(DOC)〕逐渐增加,变化范围分别为0.02~0.05和0.002~0.007;5—7月DOC复合物腐殖化程度(E4E6,即A450A650)迅速降低,8—10月又逐渐增强. 此外,土壤层温度、地表温度及相对湿度是泥炭地孔隙水ρ(DOC)季节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三者的R2分别为0.522、0.486和0.369,降水量则对有色组分含量和腐殖化程度的季节动态有很大贡献(R分别为0.748、-0.604),同时腐殖化程度还受到土壤层和地表温度的影响(R分别为0.744、0.722). 该研究结果有利于从DOC复合物的组成结构方面进一步了解DOC季节特征及其变化的潜在机制.  相似文献   
5.
降解纤维素产甲烷的四菌复合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自然环境中通常是微生物群落协同完成纤维素的降解,构建可降解纤维素的混菌体系是认识微生物相互作用的关键.利用富集培养法,结合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指纹检测技术以及厌氧滚管技术,建立了一种筛选简单降解纤维素产甲烷复合菌系的方法.利用此方法从青藏高原若尔盖高寒湿地分离到一个由4株菌构成的降解纤维素产甲烷的稳定菌系.结果表明,该复合菌系由纤维素水解菌Clostridium glycolicum、非纤维素水解菌Trichococcus flocculiformis和Parabacteroides merdae、产甲烷古菌Methanobacterium subterraneum等具有不同功能的4种菌株组成,且在这4株菌的共同作用下可将纤维素直接转化为CH4.该简单复合系的获得为今后纤维素转化甲烷复合菌系的代谢控制和遗传改造提供了一个平台.  相似文献   
6.
为了深入分析环境因子对湿地CH4排放产生的影响,利用中型试验生态系对若尔盖典型泥炭地开展地下水位和土壤温度控制试验,比较不同条件下泥炭地2012年生长季(5—10月)CH4排放通量的月变化情况. 结果表明:高水位(土壤表面0 cm)下CH4排放通量最高,中水位(地表以下10 cm)下次之,低水位(地表以下20 cm)下最低;其中,10月CH4排放通量变化不明显,不同地下水位下泥炭地的CH4排放通量均在7月达到最大值,并且均呈明显的单峰曲线,高、中、低地下水位下CH4排放通量平均值分别为6.263 3、4.754 4和3.949 8 mg/(m2·h). 而且,在一定温度范围内,不同地下水位条件下CH4排放通量随土壤温度的升高均呈指数式增长. 其中,高水位下CH4排放通量对土壤温度变化最为敏感,中水位下次之,低水位下相对最不敏感. 研究显示,若尔盖泥炭地CH4排放通量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差异,并且季节性升温和涨水均会促进CH4排放通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7.
若尔盖高原湿地藻类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别于夏、冬两季采集若尔盖高原湿地水样,利用传统培养及显微镜检的方法和现代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其藻类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夏季水样至少培养出4种绿藻,分别为普通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 Beij.)、浮球藻(Planktosphaeriagelatinosa G.M.Smith)、繁茂栅列藻(Scenedesmus abundans Kirchner)和柱状栅列藻(Scenedesmus bijuga Turp.),均属于绿球藻(Chlorococcales),其中普通小球藻为优势藻种,并被分离纯化.显微镜检结果表明冬季水样中主要的藻类种群为硅藻,此结果符合在低温季节天然水体中常以硅藻为主的常理.蓝藻16S rRNA基因克隆文库中的主要类群为硅藻(Bacillaripiophyta,35.3%),其次为蓝藻,包括色球藻(Chroococcales,5.9%)、念珠藻(Nostocales,11.8%)、颤藻(Oscillatoriales,11.8%)和一些未知种属的蓝藻类群(Unclassified Cyanobacteria,35.3%),还发现一些与低温环境微生物相关的类群,如颤藻目细纤菌属(Leptolyngbya).  相似文献   
8.
若尔盖西部草甸的基本类型、特点及近几十年来的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2000年8月对若尔盖西部草地的调查,确定了该地18个草丛类型(不包括典型的沼泽植被)。经群丛间Pearson最大相关系数配合生境作图,将该地区的草地群丛分成3大类,即沼生草地,中生性草甸和旱生性草地。各群丛的SW指数,物种丰富度,地上生物量,裸地面积按照生境序列作图,显示中性草甸具有最高的物种丰富度和地上生物量。群丛C和J分别是沼生和旱生植被与中生性草甸之间的拐点式过渡类型,其物种丰富度明显比周期的群丛低,生境转换关键种分别为鹅绒委陵菜和垂穗披碱草。在草地物种组成上,杂类草占81.3%,莎草类仅占6.8%;群丛建群种方面,杂类草占61%,莎草类占28%;在次优势种方面,杂类草和禾草所占比重都有所增加。草原成分出现在丛中生至旱生的群丛中,在有些群丛中甚至成为次优势种。沼泽消退,黄河河道附近沙化以及过牧的阳坡山地生长带刺的旱生化植被,说明当地正经历着干旱化的过程,原因不仅有自然的还有人为的,特别是草地的过度使用。最后对当地草场的管理及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图3表2参20  相似文献   
9.
论若尔盖高原泥炭赋存规律成矿类型及资源储量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指出若尔盖高原是中国最大泥炭分布区,共有泥炭地 442块,泥炭面积4605.28km2,容积储量为 7361.67×108m3大地构造、地貌和气候是 3个基本控矿因素,并划分出3个成矿带和4个泥炭成矿类及所属12个成矿型(亚类)。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