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34篇
  免费   2617篇
  国内免费   1976篇
安全科学   884篇
废物处理   600篇
环保管理   558篇
综合类   8022篇
基础理论   1466篇
污染及防治   1982篇
评价与监测   476篇
社会与环境   83篇
灾害及防治   56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280篇
  2022年   343篇
  2021年   342篇
  2020年   459篇
  2019年   526篇
  2018年   333篇
  2017年   386篇
  2016年   451篇
  2015年   562篇
  2014年   896篇
  2013年   724篇
  2012年   757篇
  2011年   768篇
  2010年   637篇
  2009年   654篇
  2008年   636篇
  2007年   706篇
  2006年   599篇
  2005年   495篇
  2004年   475篇
  2003年   514篇
  2002年   381篇
  2001年   319篇
  2000年   280篇
  1999年   243篇
  1998年   210篇
  1997年   188篇
  1996年   215篇
  1995年   157篇
  1994年   136篇
  1993年   125篇
  1992年   93篇
  1991年   74篇
  1990年   71篇
  1989年   66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工业废水中重金属的存在威胁着环境和人类健康,有效去除环境中的重金属离子具有重要意义。论文简要介绍了近年来石墨基复合材料负载纳米零价铁(nZVI)去除废水中重金属离子的研究,探讨了多种石墨基负载nZVI复合材料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特性和环境条件对吸附性能的影响因素,并对其未来的研究和应用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相似文献   
2.
将1,3,5-三乙炔基苯与2,7-二溴-9,9-二苯基芴进行Sonogashira-Hagihara偶联反应,成功合成了一种共轭多孔有机聚合物(命名为LNU-15).该聚合物的骨架分解温度在350℃以上,且不溶于有机溶剂,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和热稳定性.LNU-15主要以1.379nm的均一孔径存在.由于单开放通道、大量的强亲和力结合位点以及π共轭结构,LNU-15对碘具有优异的捕获能力,获得2,400mg/g的捕获量.根据拟二级动力学方程可知, LNU-15对碘的吸附速率常数为0.003g/(g·min),理论平衡捕获量为2,490mg/g.实际捕获量为理论量的96.4%.此外,LNU-15可在空气中加热或乙醇溶液中可逆释放碘,且具有一定的循环稳定性.LNU-15破解了由孔隙堵塞造成的“死空间”以及客体分子不易进入骨架的问题,可用于环境碘污染控制,并为核工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煤化工产业园区挥发性有机物(VOCs)污染特征及其对大气细颗粒物(PM2.5)和臭氧(O3)的贡献,本研究于2021年夏季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在某大型煤化工产业园区开展了环境空气115种VOCs的在线监测研究,分析了VOCs的浓度水平、组成特征、日变化特征、潜在来源及其对O3和PM2.5中二次有机气溶胶(SOA)的生成贡献. 结果表明:①观测期间,园区站点VOCs的平均体积分数为89.32×10?9±50.57×10?9,显著高于该园区所在城市的城区站点VOCs浓度水平. ②含氧VOCs (OVOCs)是该园区VOCs的主要特征污染物,占总VOCs体积分数的48.2%,乙醇、丙醛和甲醛是体积分数排名前三的物种. ③VOCs的臭氧生成潜势(OFP)为595.64 μg/m3,各组分对O3贡献潜势的大小表现为OVOCs>烯烃>芳香烃>烷烃>卤代烃>含硫VOC>炔烃. OFP排名前十的物种均为OVOCs、烯烃和芳香烃,其中丙醛对OFP的贡献占比最高,占总OFP的22.2%. ④间/对-二甲苯、邻二甲苯和乙苯等苯系物对二次有机气溶胶生成潜势(SOAFP)的贡献突出,其中间/对-二甲苯的SOAFP最大,占总SOAFP的29.6%,主导了SOA生成. 研究显示,煤化工产业园区中丙醛和甲醛等OVOCs、顺-2-丁烯等烯烃以及间/对-二甲苯与邻二甲苯等芳香烃对大气复合污染贡献较大,是开展PM2.5和O3污染协同控制重点关注的物种.   相似文献   
4.
该文以小麦秸秆(WS)、氢氧化钠(NaOH)、L-半胱氨酸(L-Cys)、碳二亚胺盐酸盐(EDC·HCl)、N-羟基琥珀酰亚胺(NHS)为原料,通过化学预处理、酰化反应在WS中引入巯基官能团,制备出重金属吸附剂巯基丙酰化小麦秸秆(MPWS)。通过吸附实验考察了MPWS对水中Cd(Ⅱ)的去除性能,采用单因素实验法确定了MPWS的制备条件,借助红外分析(FTIR)、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SEM-EDS)等表征手段探讨了MPWS的制备机理和吸附机理。结果表明,在WS粒径为0.60 mm,化学预处理NaOH溶液浓度为0.1 mol/L,n(EDC·HCl)∶n(L-Cys)为0.05∶1,m(NHS)∶m(EDC·HCl)为1∶1,m(CWS)∶m(L-Cys)为1∶5,反应介质pH值为10,反应温度为35℃,反应时间为3 h的制备条件下,MPWS对水中Cd(Ⅱ)的吸附性能最好,Cd(Ⅱ)的最高去除率可达94.20%。FTIR和SEM-EDS分析表明,NaOH溶液预处理除去了一定量的半纤维素、木质素,MPWS中成功引入了巯基、胺基、羧基,Cd(Ⅱ)被吸附到MPWS结构中;MPWS对Cd(Ⅱ)的吸...  相似文献   
5.
陈跃卫  申哲民 《环境化学》2022,41(2):673-682
超临界水氧化(SCWO)作为一项高效的去除水体中有机污染物的技术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了更好地理解含氮有机物污染物在SCWO中总氮(TN)去除的规律,本研究以定量构效关系(QSAR)模型为方法,构建了41种含氮有机污染物在SCWO中TN%与有机污染物分子量子化学参数之间的QSAR模型.其最优QSAR模型结果为TN%=84.20-374.34f(-)n-99.74Egap+1.80μ+180.498f(+)n,模型的验证结果表明,所建的最优QSAR模型对于预测TN%展现了良好的稳定性和预测能力.模型中量子化学参数分析结果表明,亲核及亲电攻击福井指数、偶极矩以及分子的前线轨道能量差是影响含氮有机污染物分子在SCWO中TN去除的内在量子因素,该模型的建立可为含氮有机污染物在SCWO中TN的去除效果和规律研究提供初始评估.  相似文献   
6.
环境微塑料可吸附有机污染物,并与有机污染物进行相互作用从而改变其毒性效应,增加微塑料的治理难度。本文就全球范围内微塑料与有机污染物的相互作用及毒性效应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分析不同介质中微塑料与有机污染物的共存水平、吸附机理、影响因素以及联合毒性效应等。研究表明,微塑料可作为多环芳烃(PAHs)、多氯联苯(PCBs)、六氯环己烷(HCHs)、滴滴涕(DDTs)等有机污染物的载体,并且吸附的有机污染物浓度在不同区域之间差异较大,在拥有大量工业、港口和农业活动的地区浓度较高。微塑料与有机污染物的共存机制主要为疏水分配以及静电相互作用。吸附过程受微塑料粒径、结构、微塑料老化程度、有机物结构(官能团结构、极性、聚合物状态)以及吸附介质(pH值、温度、盐度等)的影响。微塑料与污染物联合作用可增加生物体内有毒有害物质的浓度,并影响生物生理功能从而增加毒性作用;也可以通过降低环境中污染物的自由态,减少污染物的富集率以及利用度从而使毒性效应减弱。最后,本文提出了现有研究的不足并对今后的相关研究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文章采用混合热解法合成了金属有机骨架(MOFs)衍生的N掺杂多孔碳阴极材料N-Co/C,利用SEM、FT-IR、XPS等表征技术及电化学表征手段探究了碳材料的几何形貌、物化性质及电化学性能,构建了N-Co/C@CF为阴极的电芬顿体系,用以降解活性红195染料废水。根据实验结果,N掺杂碳材料为无定形结构,比表面积大,且材料中产生了有利于两电子氧还原反应的石墨型氮和吡啶型氮。N掺杂后,N-Co/C@CF电极材料导电性能、对氧气的吸附能力及还原能力均明显提高,以600℃下煅烧所得N-Co/C-600@CF电极材料性能最佳。采用N-Co/C-600@CF为阴极降解活性红195,在电压3 V、Fe2+浓度20 mg/L,pH=3及O2流量为60 mL/min下,90 min染料脱色率达到99.66%,COD去除率可达72.87%。电极循环使用6次,脱色率仍可达到93.54%,表明电极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纳米材料因其比表面积大和表面活性高,在水处理领域表现出了极具潜力的发展前景。利用空间限域结构来固定和分散纳米材料可有效解决纳米材料易团聚失活、操作分离困难和潜在环境风险等问题。文章综述了具有限域结构的纳米复合材料制备方法及其对水中污染物吸附性能的研究进展,从限域空间内纳米颗粒的尺寸调控与污染物的富集、限域空间中特异性的污染物分子结构和纳米材料晶体结构等多方面详细分析了纳米限域效应的环境行为及其对水环境中污染物去除的重要意义。根据分析可知,限域结构中的吸附机理、纳米复合材料在真实环境体系下的应用、材料的环境与健康风险等是未来该领域研究的重要方向和热点内容。  相似文献   
9.
有机磷酸酯(OPEs)作为溴代阻燃剂的替代品,在生产生活中被广泛使用,其环境污染和毒性效应受到广泛关注.梳理中国七大典型流域水体中OPEs的含量水平和分布特征,计算中国成人、青少年和儿童的OPEs日均饮水暴露量,对其健康风险进行评估,并通过蒙特卡洛模拟方法评价了结果的可靠性.检索整理了12种OPEs对水生生物的毒性效应浓度,构建物种敏感度分布(SSD)曲线,对生态风险进行评估.结果表明,低等暴露水平下,七大流域ΣOPEs的第5百分位浓度为52.61 ng·L-1;中等暴露水平下,七大流域ΣOPEs的中位浓度为499.74 ng·L-1,磷酸三氯乙酯(TCEP)、磷酸三乙酯(TEP)和磷酸三(1,3-二氯-2-丙基)酯(TDCP)为主要污染物;高等暴露水平下,七大流域ΣOPEs的第95百分位浓度为1904.4 ng·L-1,是其中等暴露水平的3.8倍,长江流域的ΣOPEs浓度最高.健康风险评估表明,不同人群通过饮用水暴露于OPEs的非致癌风险均在可接受范围内.磷酸三甲酯(TMP)、磷酸三异丁酯(TiBP)和TCEP是致癌风险的主要贡献者.生态风险评估结果表明,TCEP在高等暴露水平下存在中等生态风险;磷酸三正丁酯(TnBP)在中等暴露水平下存在中等生态风险,在高等暴露水平下,有较高生态风险;磷酸三苯酯(TPhP)在低中高3种暴露水平下的风险商均大于1,有较高生态风险,需要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10.
甲基汞是一种高毒性的污染物,其易累积在水生生物体内,从而对水生生态系统和人体健康产生危害.作为水生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者,藻类控制着进入食物链的甲基汞浓度和总量.藻类对甲基汞的显著富集作用及水生食物链传递过程导致其在高营养级生物中显著累积.因此,厘清藻类在甲基汞的富集与食物链传递过程中的作用对于揭示甲基汞的生物累积和预测甲基汞的环境风险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概述了藻类对甲基汞的富集与食物链传递特征与机制,总结了影响富集与食物链传递的生物与环境因素,讨论了全球变暖和富营养化等环境变化对藻类富集与传递甲基汞的影响,并展望了藻类富集甲基汞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