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8篇
  完全免费   102篇
  评价与监测   510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6 毫秒
1.
杭州市大气PM2.5和PM10污染特征及来源解析   总被引:36,自引:12,他引:24  
2006年在杭州市两个环境受体点位采集不同季节大气中PM2.5和PM10样品,同时采集了多种颗粒物源类样品,分析了其质量浓度和多种化学成分,包括21种无机元素、5种无机水溶性离子以及有机碳和元素碳等,并据此构建了杭州市PM2.5和PM10的源与受体化学成分谱;用化学质量平衡(CMB)受体模型解析其来源。结果表明,杭州市PM2.5和PM10污染较严重,其年均浓度分别为77.5μg/m3和111.0μg/m3;各主要源类对PM2.5的贡献率依次为机动车尾气尘21.6%、硫酸盐18.8%、煤烟尘16.7%、燃油尘10.2%、硝酸盐9.9%、土壤尘8.2%、建筑水泥尘4.0%、海盐粒子1.5%。各主要源类对PM10贡献率依次为土壤尘17.0%、机动车尾气尘16.9%、硫酸盐14.3%、煤烟尘13.9%、硝酸盐粒8.2%、建筑水泥尘8.0%、燃油尘5.5%、海盐粒子3.4%、冶金尘3.2%。  相似文献
2.
大气颗粒物监测分析及今后研究课题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16  
概述了 PM1 0 和 PM2 .5今后的研究方向。目前我国尚未开展 PM2 .5的常规监测 ,PM1 0 的自动监测中尚存在一些技术问题 ,且尚未公布 PM1 0 自动监测的技术性标准 ,为了满足各级环境监测站的工作需求 ,在附录中介绍了国外关于PM1 0 和 PM2 .5的监测仪器和方法标准 ,并介绍了 2 0 0 0年日本颁布的 PM2 .5自动监测技术规定  相似文献
3.
上海臭氧及前体物变化特征与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9,自引:15,他引:4  
于2010年1~12月期间,在上海城区内采用在线连续观测,分析该地区近地臭氧与其前体物的季节变化规律及相关性,探讨了臭氧浓度与OX和NO2光解速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观测期间,上海地区O3总超标天数为13天,超标率为3.56%。O3浓度变化呈现明显的秋冬低、春夏高的季节变化。O3浓度日变化规律呈典型单峰变化,O3各前体物呈双峰形分布,冬季O3与NOX的相关性最强。对OX的贡献中,秋冬以NO2为主,春夏以O3为主;夜间以NO2为主,白天以O3为主。臭氧浓度与OX和NO2光解速率变化规律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4.
王亮  陶溶溶 《干旱环境监测》1998,12(4):197-198,233
研究了新试剂5-(3-甲基-2-毗啶)亚甲基若丹宁(MPMR)与汞的显色反应,在弱酸性介质中和CTMAB微乳液存在下,MPMR与Hg2 生成2:1稳定络合物,λmax=445nm,ε=1.04X105L.mol-1.cm-1。汞的含量在0~1.2mg几内符合比耳定律。方法用于水样中汞的测定,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5.
天津市区PM2.5中碳组分污染特征及来源分析   总被引:15,自引:9,他引:6  
为研究天津市细颗粒中碳组分特征,于2006年8-12月连续采集PM25样品,分析其来源及浓度特征.结果表明,天津市区PM25、有机碳(OC)及元素碳(EC)浓度分别为165.90、23.90、5.50 μg/m3,3项浓度均为冬季最高.OC、EC、总碳在PM2.5中所占比例分别为14.31%、3.66%和18.14%,秋季在PM 2 5中所占比例最高,夏季最低.OC/EC平均值为4.21,按照秋、夏、冬呈递增的季节变化趋势.冬季二次有机碳污染较重,二次有机碳浓度(13.98 μg/m3)占OC比例为34.5%.因子分析表明,非采暖期汽油车对碳气溶胶作用显著,采暖期生物质燃烧、燃煤及汽油车排放贡献.  相似文献
6.
广州市大气细粒子的化学组成与来源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对广州市四个不同功能区(石井、荔湾、天河和海珠)的夏季大气PM2.5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监测,并测试分析了其化学组成(有机碳/元素碳、水溶性离子和元素)。结果表明,广州市夏季PM2.5的平均浓度为97.54μg/m3,其化学组分有机物、SO42-和EC对PM2.5质量浓度贡献最大,分别占PM2.5质量浓度的42%~52%、25%~47%和10%~17%。化学质量平衡模型研究表明,机动车排放和煤燃烧是对广州市大气PM2.5影响最大的污染源,其贡献率分别为54%~75%和32%~52%。  相似文献
7.
江苏省级区域空气质量数值预报模式效果评估   总被引:14,自引:10,他引:4  
采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开发的嵌套网格空气质量模式系统(NAQPMS),搭建江苏省级区域空气质量数值预报模式系统,并测试了该系统对2013年夏季江苏省PM2.5质量浓度未来24 h预报以及7 d潜势预测的效果。结果表明,该系统成功应用于江苏省的空气质量预报;所有地市的24 h预报效果均在合理范围内(平均分数偏差小于±60%且平均分数误差小于75%);7 d潜势预测效果比24 h预报效果略差,整体能准确把握PM2.5质量浓度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8.
TSP-PM10-PM2.5-2型中流量大气颗粒物采集系统的开发和应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自行开发并研制了TSP-PM10-PM2.5-2型中流量TSP、PM10、PM2.5大气颗粒物采集系统,是目前中国唯一可以采集TSP、PM10、PM2.5样品并提供足够的样品量进行大气颗粒物化学成分分析的中流量大气颗粒物采集器.该系统精心设计和加工的限流孔可以保持完全固定的流量,保证切割粒径的稳定,减小采样的误差并方便操作.该系统已经成功地应用于20多个城市和地区大气颗粒物的监测和研究中,为研究大气颗粒物的污染状况和来源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和支持.  相似文献
9.
上海市秋季典型PM2.5污染过程数值预报分析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7  
基于2012年10月上海出现的一次典型PM2.5污染案例,验证评估上海市空气质量数值预报系统Model-3/CMAQ预报性能,采用过程分析技术,定量评估不同大气物理化学过程对上海代表性点位PM2.5浓度变化的作用规律。结果表明:Model-3/CMAQ模式系统能较好地反映PM2.5的浓度变化趋势与特点。对于上海市区点位(徐汇上师大)和东南部点位(奉贤海湾和浦东惠南),PM2.5浓度上升主要受本地源排放影响,其贡献比例超过40%,其次是区域大气传输作用的影响。对于西北部点位(崇明监测站和青浦淀山湖),区域大气传输是PM2.5浓度上升的主要原因,贡献比例超过70%,其次是源排放。各点位PM2.5浓度的主要去除途径均为大气传输,贡献比例均超过70%,其次是干沉降。气溶胶过程对PM2.5主要起二次颗粒物生成的作用,特别是市区及东南部点位,贡献比例较西北部点位更高。  相似文献
10.
广州冬季霾天气大气PM2.5污染特征分析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收集了2005年12月至2006年2月的PM2.5浓度观测数据及同步气象数据,分析了冬季PM2.5质量浓度日变化趋势以及霾日期间PM2.5质量浓度日变化和小时变化趋势.结果发现,观测期间PM2.5日均值浓度为69μg/m3,霾日期间PM2.5日均值浓度为72μg/m3.冬季霾天气的发生频率为45%,霾天气过程最短持续2天,最长持续9天.较高的PM2.5浓度和较高的相对湿度及较小的风速是导致霾天气形成的主要原因.霾日期间PM2.5小时浓度变化趋势与人类活动周期和气象条件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