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完全免费   1篇
  评价与监测   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07年   1篇
  1999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研究了流动注射在线离子交换预富集与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的联用技术,采用了双柱交替正向富集和反向洗脱的在线离子交换流路系统。在采样频率为30次/h下,灵敏度比普通火焰原子吸收法提高12倍,应用于环境水样中痕量镍的监测,获得了满意结果。  相似文献
2.
分别使用微波消解方法和传统的酸煮法对含铅滤筒进行前处理,采用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废气中的铅.结果表明,微波消解法具有消耗试剂少、效率高、速度快、结果准确等特点.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铁强化盐中微量铁。用数理统计方法检证了方法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4.
为实现村镇分散度高、随机性强的水环境污染的高效管控,采用以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技术为核心的微型污染溯源站,于2022年4月1—14日对某县域村镇的河流水环境开展了在线监测溯源研究。结果表明,监测期间共发生2组污染事件,微型污染溯源站快速响应,氨氮、电导率等常规指标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各指标中,氨氮受冲击波动最为显著,最适合用于污染事件报警。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可识别污染事件之间的差异,第1组污染事件光谱特征为205 nm波长吸光度下降,疑似为硝态氮浓度下降;第2组污染事件光谱特征为230 nm波长出现显著吸收峰,疑似为水中烯-酮共轭双键类有机污染物含量大幅增加。多元线性回归拟合结果表明,2组污染事件可能分别由污水处理厂工艺波动导致的超标排放和上游化工类企业的偷排造成。研究结果为微型污染溯源站实现对不同污染情景的报警和溯源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七虎林河源头区地表腐殖质随着径流的冲刷进入水体,形成了天然有机质(NOM),其中,溶解性有机质(DOM)易对河流水质造成影响。为了研究七虎林河中DOM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对水质的影响,开展了6次采样,分析了水体及土壤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特征参数,利用平行因子(PARAFAC)算法解析了水体DOM的特性及来源。结果表明:七虎林河上游水体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高锰酸盐指数(CODMn)、化学需氧量(COD)、可溶性有机碳(DOC)的浓度分别为1.4 mg/L±0.2 mg/L、6.1 mg/L±3.0 mg/L、21 mg/L±8 mg/L、7.0 mg/L±3.2 mg/L,BOD5/COD平均值为0.08,说明流域内水体DOM的可生化性差,对水质影响较小。光谱特征参数紫外吸收系数(SUVA254)、荧光指数(FI)、腐殖化指数(HIX)、生物源指数(BIX)分析结果表明,七虎林河上游云山水库库上林区河段DOM的物质组成与水库及库下河段差异显著。库上河段DOM的芳香碳含量更高、分子量更大、自生源组分含量更低、陆源贡献比例更大、腐殖化程度更高。云山水库及库下河段DOM的芳香性、相对分子量、腐殖化程度和陆源贡献比例均有所下降,且水库断面和库下断面差异不显著。七虎林河下游叠加人为污染后表现出类似的特征。采用PARAFAC算法识别出了3种荧光组分,2种为陆源类腐殖质组分(C1、C2),1种为类色氨酸组分(C3),其中,陆源类腐殖质组分的荧光强度平均占比为81.0%。土壤样品光谱分析结果表明,土壤DOM与水体DOM具有类似的组成,水体DOM主要来源于腐殖化后的林区植物凋落物释放的有机物,人为因素对断面DOM的贡献较小。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