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00篇
  免费   1136篇
  国内免费   102篇
安全科学   1232篇
废物处理   169篇
环保管理   659篇
综合类   3237篇
基础理论   545篇
环境理论   2篇
污染及防治   506篇
评价与监测   610篇
社会与环境   239篇
灾害及防治   439篇
  2025年   67篇
  2024年   145篇
  2023年   192篇
  2022年   280篇
  2021年   294篇
  2020年   243篇
  2019年   221篇
  2018年   222篇
  2017年   273篇
  2016年   302篇
  2015年   283篇
  2014年   310篇
  2013年   376篇
  2012年   488篇
  2011年   467篇
  2010年   315篇
  2009年   322篇
  2008年   240篇
  2007年   376篇
  2006年   340篇
  2005年   293篇
  2004年   227篇
  2003年   218篇
  2002年   170篇
  2001年   150篇
  2000年   131篇
  1999年   120篇
  1998年   120篇
  1997年   126篇
  1996年   72篇
  1995年   56篇
  1994年   47篇
  1993年   42篇
  1992年   25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0年   4篇
  1977年   2篇
  1975年   2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5篇
  1972年   1篇
  196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某货车侧翻水污染事件的环境损害评估方法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我国进入突发水污染事件高发期,面临的水环境形势日益严峻.为了震慑环境污染行为,保证受损的环境资源得到恢复和补偿,量化突发性水污染事件造成的经济损失显得至关重要.本文以重庆市某货车侧翻污染事件为例,构建了一套突发水污染事件环境损害的量化评估方法,并用该方法从财产损害、生态环境资源损害、应急处置行政事务投入费用和调查评估费用这4个方面量化了该事件造成的环境污染损害.  相似文献   
2.
近百年广西汛期降水的诊断及预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奇异谱分析及最大熵谱方法对广西近百年前、后汛期降水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广西前汛期降水主要存在20-30年的长期变化、2~3年左右的准两年振荡及12-16年左右的年代际变化;后汛期降水除存在明显下降趋势外,还存在20-30年的长期变化、2-3年左右的准两年振荡及4年左右振荡周期。且各主要振荡模振幅有明显的低频振荡特征,在不同时段里表现有强有弱。结合白回归方法对重建分最预测的基础上进行降水趋势预测,从1998-2005年预测结果来看,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3.
结合GIS空间数据分析能力与极限平衡法开发了可视化的土质边坡稳定性分析系统GiSlope,介绍了边坡几何模型、外荷载与加筋结构模型、滑动面及地下水位线模型等分析模型的可视化建立过程,阐述了计算分析的设定、任意形状滑动面土条条分方法以及计算参数的确定方法。通过对几个典型实例的分析与国内外商业软件计算结果的对比,验证了系统计算的正确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4.
孙彧  马振峰  刘佳  卿清涛  孙蕊 《环境科学学报》2016,36(11):3913-3921
根据近34年(1981-2014年)156个四川地面站的地面观测资料,对比分析了在3种霾日判别方法下霾日的空间分布、季节变化、年代际变化特征以及气候趋势系数的分布特征.利用Morlet小波分析法比较了霾日的周期变化特点.结果表明:①原始观测霾日集中于四川盆地的北部;方法一霾日集中于盆地中南部和东部;方法二霾日集中于盆地地区,无代表高值区;方法三分布类似于方法一.②在季节变化上:不同判别方法下霾日的季节变化类似,秋冬霾日多于春夏.③霾日年代际变化明显.原始观测霾日2013年始出现突增;方法二霾日从2001年始有明显增长;方法一与方法三的年代际变化特征相似.④气候趋势系数上:原始观测变化特征不明显;方法一的系数呈现出南北反向变化;方法二与方法一的分布相似;方法三中系数的正负值区较为集中.⑤小波变化上:原始观测中霾日无明显周期变化,判别方法一、二、三均有各自的周期变化特点.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新乡市地表水中HCHs和DDTs的分布特征及生态风险,采集新乡市18个地表水样并测定其中HCHs和DDTs的含量,采用概率密度函数重叠面积法和安全阈值法评价了HCHs和DDTs的生态风险.结果表明,新乡市地表水中HCHs和DDTs的质量浓度范围分别为1.28~49.2 ng·L-1和0.42~12.3 ng·L-1,与世界各地的地表水中HCHs和DDTs残留质量浓度相比属于中等污染水平.异构体比值表明HCHs污染的主要来源是林丹的使用,而DDTs的残留来源于工业品DDTs的使用.生态风险评价基于DDD、γ-HCHs和p,p'-DDT的暴露浓度以及相应的毒性数据,概率密度函数重叠面积法和安全阈值法均表明了这3种有机氯农药中DDD的风险最大,其次是γ-HCHs,p,p'-DDT的生态风险最小;安全阈值法进一步表明DDD、γ-HCHs和p,p'-DDT超过影响10%水生生物的概率分别为10.2%、5.94%和0.01%.  相似文献   
6.
区域洪水灾害风险评估体系(Ⅰ)——原理与方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区域洪水灾害风险评估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从洪水灾害系统的概念出发,首先阐述了洪水灾害风险管理系统、洪水风险评估及风险类型划分;然后从指标选取原则、指标层次结构、指标量化、风险等级、风险指数等方面构建了洪水灾害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接着分析了矢量面状及栅格点状的洪水灾害风险评估单元;最后,介绍了适合区域洪水灾害风险评估的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及空间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7.
区域空气质量模拟中查表法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谢旻  王体健  江飞  李树  蔡彦枫  庄炳亮 《环境科学》2012,33(5):1409-1417
在自行开发完善的区域空气质量模式系统RegSRRMS中应用查表法,模拟中国典型城市群对流层大气主要污染物的浓度变化,评估该方法在大气复合污染事件预测和控制中的有效性.首先,利用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空气质量模式WRF-CHEM中的化学模块建立了包含完善气相化学、气溶胶过程的箱模式WRFBOX.其次,利用WRFBOX进行化学反应敏感性分析,基于影响污染物的重要因子分别建立了臭氧(O3)及其前体物、无机盐气溶胶和二次有机气溶胶(SOA)查算表数据库,并检验其有效性.最后,将此查算表数据库引入RegSRRMS,建立简化的查表算法.利用直接耦合机制法和查表法对2000年3月珠三角地区污染个例中主要大气污染物浓度进行模拟.通过比较2种方法的模拟结果,显示查表法计算效率提高了57%,能够反映大气光化学反应的非线性特征、气溶胶及其前体物的平衡关系,具有高分辨率、高时效性,能够方便快捷地给出源和受体之间的响应关系,结果可靠.在区域空气质量模式中应用查表法有利于大气污染事件的快速预测以及大气污染控制的快速决策.  相似文献   
8.
依据LY1 2CZ材料的EXCO溶液浸泡加速腐蚀试验数据、飞机LY 12CZ构件在机场环境下的真实腐蚀损伤数据以及腐蚀损伤等效原则和当量关系原理,获得了该材料在2种环境下腐蚀的当量因子均值(α) =0.023 6,构建了LY12CZ材料于EXCO溶液中浸泡腐蚀的神经网络腐蚀深度预测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利用所建的神经网...  相似文献   
9.
水电站的大量兴建导致下游河道萎缩退化甚至断流,如何改变水电站运行调度方式,维持下游河道一定的生态流量、保障河流健康成为国内外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在传统水文学方法的基础上融入生物栖息地法思想,以河流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为功能目标,用河道流量反映河流的水文过程,河道水域面积反映河流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创新性地提出考虑河道水文生态特性的生态流量定值方法——水域面积法.以北江上游浈江二级支流罗坝水为例进行分析计算.计算结果表明:枯水年罗坝水生态流量为2.26 m3 · s-1,占多年平均流量的25.97%;平水年生态流量分月控制,生态流量过程与建站前流量过程基本一致.根据枯水年的生态流量值和平水年各月份的生态流量值,结合水电站的运行调度规则,换算成一定时期内的径流量来确定该时期内水电站需释放的水量,进而对水电站下游河道的生态功能进行保护和修复.  相似文献   
10.
Based on shift-share method, this article employs re- gional share, structural shift and competitive shift to analyze the structural benefit and competitive position of agricultural structure in western China by comparing with agriculture, foresting, stockbreeding and fishing before and after Conversion of Farmland to Forest and Grassland (CFFG). Then authors draw following conclusion: while CFFG program has been put in practice, the agricultural structure in western China has some typical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growth faster, structural predominance obvious and more competitive. But the contributiveness from the competition is not too much yet, and the structural benefit of forest estate and stockbreeding are restrain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