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05篇
  免费   1343篇
  国内免费   170篇
安全科学   224篇
废物处理   125篇
环保管理   397篇
综合类   2702篇
基础理论   317篇
污染及防治   407篇
评价与监测   359篇
社会与环境   267篇
灾害及防治   20篇
  2025年   65篇
  2024年   159篇
  2023年   200篇
  2022年   231篇
  2021年   242篇
  2020年   219篇
  2019年   194篇
  2018年   203篇
  2017年   223篇
  2016年   232篇
  2015年   217篇
  2014年   228篇
  2013年   253篇
  2012年   281篇
  2011年   320篇
  2010年   193篇
  2009年   175篇
  2008年   126篇
  2007年   132篇
  2006年   124篇
  2005年   89篇
  2004年   83篇
  2003年   96篇
  2002年   70篇
  2001年   82篇
  2000年   67篇
  1999年   69篇
  1998年   46篇
  1997年   47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43篇
  1994年   30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基于函数极值条件提出了碳达峰出现时间和需要满足的理论条件,并对主要发达国家作了验证,同时对中国现状做了分析,最后采用了基准和强化两种情景分析了中国实现2030年碳达峰后进入2060年碳中和时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研究结果显示:(1)根据IPAT恒等式将碳排放函数分解成人口、人均GDP和碳强度三个因素时,碳峰值出现时间为三个因素年增长率之和由正转负的正数值年度,发达国家的历史数据证实了这一条件。(2)中国三个因素年增长率之和自2003年起已经开始降低,最近几年一直在0.01~0.02徘徊,表明总体上朝着有利于碳达峰的方向发展,同时按照三个因素的预期发展目标计算得出中国2030年碳排放峰值的上限为112.2亿t,若2021—2035年保持相同的人均GDP年均复合增长率,碳强度年均复合增长率的绝对值需要比人均GDP年均复合增长率高0.14个百分点。(3)在能源消费总量逐渐回落的前提条件下,2060年基准情景下非化石能源占比约为65%,产生的二氧化碳量约为31.4亿t,强化情景下非化石能源占比约为70%,二氧化碳排放约为26.6亿t,而碳汇和CCUS等固碳技术还存在不确定性,碳中和任务依然艰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最终需要控制能源消费,践行低碳消费行为。  相似文献   
2.
大气环境质量的模糊综合评判方法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分析了大气环境质量评价方法现状和模糊综合评判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依据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实际,提出采用单因子标准指数法和模糊综合评判法相结合的方法评价大气环境质量,并给出评价方法,步骤、结合实例说明其应用。  相似文献   
3.
污水处理过程的能耗和温室气体排放方面的研究对于应对能源危机和气候危机具有重要作用。文章利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具有4层15项指标的能耗评价体系。结合城镇污水处理系统的绿色指标体系,选取呼和浩特地区具有代表性、处理规模相近的2座中小型污水厂进行能耗评价。结果表明:处理能力利用率、处理工艺系统稳定性和污水厂高程布置所对应的3项评价指标在所选择的能耗影响因素中所占权重较大,分别为:0.143 0,0.302 4和0.145 6。进一步运用IPCC计算方法对污水处理厂进行碳排放概算,得出A、B污水处理厂的碳排放量分别为:19.401 t CO2/104t、18.378 t CO2/104t。A、B污水处理厂的实际比能耗分别为0.293 kW.h/m3、0.195 kW.h/m3。将碳排放数据与实际能耗情况对比得出:污水处理厂的能耗水平越高,单位碳排放量也越大。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水泥窑协同处置POPs污染土壤对烟气中污染物排放和熟料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SO2、NOx、HCl、Hg、As、Ni、Pb、粉尘、二 的排放量均低于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规定限制,与空白试验相比,水泥窑协同处置污染土壤过程中烟气中特征污染物排放量没有显著增加.水泥熟料化学成分满足相关规定,熟料产品质量达到相关标准,因此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POPs污染土壤是一种环境友好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5.
王永琴  周叶  张荣 《环境工程》2017,35(1):155-159
从研究方法的角度出发,对近年来国内外碳排放影响因子及碳足迹的相关研究进行文献综述。根据碳排放影响因子的研究方法—情景分析法、因素分解法中的指数分解法以及其他计量模型,介绍了国内外关于碳排放影响因子的研究现状,最后对方法进行归类和对比。根据碳足迹研究方法—投入产出法、生命周期评价法、IPCC法以及其他模型,分析了国内外关于碳足迹的研究进展。最后通过总结,对碳排放和碳足迹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采集了上海地区8家不同类型的涂料制造企业中不同生产环节有组织排放的废气样本,分析其VOCs组分特征和活性VOCs物种,并应用3种实际排放量核算方法计算企业的VOCs年排放量,分析了其与排污许可排放量的关系。结果表明:1)涂料制造行业排放废气的特征组分为芳香烃、OVOCs、卤代烃,占全部VOCs质量浓度的56.2%~99.1%,乙酸乙酯、乙酸丁酯、4-乙基甲苯、间/对二甲苯、甲苯、甲乙酮是涂料制造行业VOCs排放的典型物种;2)基于MIR值法的计算结果,芳香烃和OVOCs是涂料制造行业排放VOCs的主要活性组分,累计OFP贡献率达36.0%~99.8%,其中,4-乙基甲苯(52.1%)、氯乙烯(48.1%)、乙酸丁酯(47.9%)、乙酸乙酯(42.6%)、间/对二甲苯(41.3%)是各类涂料工艺废气中OFP贡献率最高的物质,除苯系物、乙酸酯类化合物外,氯乙烯、甲乙酮、四氢呋喃也是涂料制造过程中值得关注的活性物质;3)涂料制造企业车间的有组织废气VOCs排放量占全厂VOCs排放量的75.0%以上,其次是实验室废气,VOCs排放量为3.5%~16.8%。在VOCs实际排放量核算中,使用实测法的核算结果与物料衡算法接近,且计算简便,在正常运行时均低于许可排放限值;而产污系数法所核算数值较许可排放限值更高,在现阶段可作为一项惩罚性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7.
以3座北京市某区代表性区级污水处理厂为研究对象,综合《城镇水务系统碳核算与减排路径技术指南》、《污水处理厂低碳运行评价技术规范》和《IPCC 2006 年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 2019 修订版》碳排放核算方法,采用定量统计、相关性分析及敏感性分析等手段对污水处理厂正常运行状态下碳排放核算和影响因素进行特征分析和规律识别,并提出针对性减排路径建议。结果表明:C厂C-TECH工艺的吨水碳排放强度为三厂最低1.35 kg CO2eq·m−3,处于我国较低水平,接近“双碳”目标要求;而B厂改良SBR工艺的单位污染去除碳排放强度较小,其COD碳排放强度为3.16 t CO2eq·t−1,TN碳排放强度为36.44 t CO2eq)·t−1,TP碳排放强度为176.69 t CO2eq·t−1,处于我国中上水平,从效能角度更接近“双碳”目标要求。不同工艺产生的温室气体、进水水质波动及用电消耗导致三厂碳排放强度上存在差异,但各工艺的主排碳因子均为间接碳排放 (A厂、B厂和C厂中分别占73%、59%和59%) ,间接碳排放的主贡献因子为电力消耗 (A厂、B厂和C厂中分别占33%、40%和40%) 。相关性分析发现,各水厂碳排放强度还与N2O造成的直接碳排放有较大相关性,3座水厂年排放N2O 2.48×104 t CO2eq,A厂、B厂和C厂中相关性系数值分别达到0.68、0.87、0.66。敏感性分析表明,整体碳排放强度对电力消耗、N2O排放和药耗的变化更为敏感,药耗中葡萄糖溶液和多效高分子除磷剂对碳排放强度影响较大。以上结果表明,北京区级污水处理厂应从优化曝气系统、水泵效能等节电措施和调整水厂加药模式等节药措施上实现减排。  相似文献   
8.
根据锅炉烟尘测试方法(GB 5468-91)及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3271-2001),在不同风门的工况下,分别对设计的双层炉排秸秆成型燃料锅炉污染物排放规律进行试验.试验表明,在较好工况下,双层炉排锅炉排烟中CO等中间产物及烟尘含量低于单层炉排锅炉,其排烟中CO、NOx、SO2和烟尘浓度等指标远远低于燃煤锅炉,符合国家关于工业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要求,有较好环保效益.  相似文献   
9.
    
This study represents the first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of pollution transport budget within the boundary layer of typical cities in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BTH) reg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exchanges and further discusses the impact of the atmospheric boundary layer (ABL)-free troposphere (FT) exchange on concentration of fine particulate matter (PM2.5) within the ABL during heavy pollu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transport flux balance relationship, differences in pollution transport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the two cities is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ABL-FT exchange effect. The FT mainly flowed into the ABL in BJ, while in SJZ, the outflow from the ABL to the FT was more intense. Combined with an analysis of vertical wind profile distribution, BJ was found to be more susceptible to the influence of northwest cold high prevailing in winter, while sinking of strong cold air allowed the FT flowing into the ABL influence the vertical exchange over BJ. In addition, we selected a typical pollution event for targeted analysis to understand mechanistic details of the influence of ABL-FT exchange on the pollution event. These results showed that ABL-FT interaction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PM2.5 concentration within the ABL during heavy pollution. Especially in the early stage of heavy pollution, FT transport contributed as much as 82.74% of PM2.5 within the ABL. These findings are significant for improving our understanding of pollution transport characteristics within the boundary layer and the effect of ABL-FT exchange on air quality.  相似文献   
10.
The critical load (CL) of acidic atmospheric deposition represents the load of acidity deposited from the atmosphere to the earth’s surface at which harmful acidification effects on sensitive biological receptors are thought to occur. In this study, the CL for forest soils was estimated for 27 watersheds throughout the United States using a steady-state mass balance approach based on both national and site-specific data and using different approaches for estimating base cation weathering. Results suggested that the scale and source of input data can have large effects on the calculated CL and that the most important parameter in the steady-state model used to estimate CL is base cation weathering.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data and approach used to estimate weathering must be robust if the calculated CL is to be useful for its intended purpos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