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4篇
  免费   49篇
  国内免费   20篇
安全科学   236篇
废物处理   6篇
环保管理   100篇
综合类   253篇
基础理论   51篇
污染及防治   19篇
评价与监测   36篇
社会与环境   36篇
灾害及防治   96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42篇
  2012年   63篇
  2011年   51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50篇
  2008年   42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59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Measuring progress toward international biodiversity targets requires robust information on the conservation status of species, which the 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provides. However, data and capacity are lacking for most hyperdiverse groups, such as invertebrates, plants, and fungi, particularly in megadiverse or high-endemism regions. Conservation policies and biodiversity strategies aimed at halting biodiversity loss by 2020 need to be adapted to tackle these information shortfalls after 2020. We devised an 8-point strategy to close existing data gaps by reviving explorative field research on the distribution, abundance, and ecology of species; linking taxonomic research more closely with conservation; improving global biodiversity databases by making the submission of spatially explicit data mandatory for scientific publications; developing a global spatial database on threats to biodiversity to facilitate IUCN Red List assessments; automating preassessments by integrating distribution data and spatial threat data; building capacity in taxonomy, ecology, and biodiversity monitoring in countries with high species richness or endemism; creating species monitoring programs for lesser-known taxa; and developing sufficient funding mechanisms to reduce reliance on voluntary efforts. Implementing these strategies in the post-2020 biodiversity framework will help to overcome the lack of capacity and data regarding the conservation status of biodiversity. This will require a collaborative effort among scientists, policy makers, and conservation practitioners.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小学教学楼楼梯间人员运动行为以及影响人员疏散的因素,开展人员疏散实验并构建疏散模拟场景。基于疏散实验研究不同实验场景的出口流量和人员运动速度,通过疏散仿真模拟,分析不同人员运动速度、人员数量及疏散策略对疏散的影响。结果表明:排队下楼的人员运动速度比紧急疏散人员低22.7%,自由上楼人员运动速度比排队上楼人员高8%;人员总疏散时间随人员运动速度的增加而降低,但总疏散时间随速度增加而降低的幅度变小;加入分层疏散策略会增加人群疏散总时间,但整个疏散过程人员分布均匀,在建筑瓶颈不易产生人员过度拥挤现象,因而在疏散过程中应适当采用分层疏散策略。  相似文献   
3.
为分析和比较应对非常规突发事件过程中,由不同类型组织个体及其不同频次合作关系构成的应急复杂组织网络的微观结构特征,研究运用表征个体差异和关系强弱的改进模体分析方法,以中国和美国国家应急组织合作网络为例,比较分析其基元同构与异构特征。结果表明:中美应急组织系统不同类型的应急主导和支持组织构成的主要合作模式具有同构性,但子图结构数量分布具有异构性;考虑个体间关系频次差异,中美应急组织网络基元合作模式具有形式同构但相对数量分布异构的特征;比较而言,美国合作网络为分布式、分权化和关系型基元构型,中国合作网络具有集中式、集权化和契约型基元特征。  相似文献   
4.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differences between male and female public office workers’ satisfaction levels, sick building syndrome (SBS) symptoms and musculoskeletal disorder (MSD) complaints in workplace and office environments. Questionnaire surveys were performed in 30 offices from 15 public institutions. Male and female workers of the same age were coupled and selected from each office, gathering a total of 120 male and 120 female subjects. The results show that differences exist between genders in noise and lighting satisfaction levels, SBS-related symptoms (eye, nose, skin) and MSD complaints of hand/wrist/finger, while there is no difference in overall satisfaction level of office environments. The study also suggests that office design for public office workers should take into account gender differences in preventing MSDs and also SBS.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are expected to serve as basic data for designing effective public office environments.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我国居住建筑室内PM_(2.5)污染水平,总结了现阶段PM_(2.5)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理论分析法、数值模拟法和实验测试法。指出室外源是室内PM_(2.5)的主要污染来源,而室内烟草烟雾、烹饪及人员活动也会严重影响室内PM_(2.5)浓度。针对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标定典型建筑在不同影响因素下的I/O比范围、研究家具和家电的颗粒物释放状况、加强农村室内外空气颗粒物污染调查等建议。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环境风作用下逆向双点火源聚氨酯泡沫火蔓延及融合行为,开展多组对照实验并从材料传热机理角度分析侧向风速对火蔓延行为中火羽流形态、质量损失和辐射热流场等特征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风速与上述参数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环境风效应使火焰被拉长且敷贴于预热区表面,增大预热区面积和热反馈;侧向风速的增加对FPU板材质量损失的影响逐渐弱化,且板材的熔滴率与风速呈正相关;无论侧向风是否存在,两侧逆向火焰融合后均达到整个蔓延过程中的峰值温度;风速的存在限制了火焰温度与辐射热通量峰值,也缩短了温度和辐射峰值出现的时间。  相似文献   
7.
为探索高层建筑利用电梯协同楼梯疏散以提高疏散效率的可行性,基于现有的电梯协同楼梯疏散研究成果,运用Pathfinder构建某高层住宅建筑实例模型,研究楼层总数及电梯数量对电梯最佳停靠层的影响,提出2个电梯协同楼梯的疏散策略,并对策略进行优化分析。结果表明:电梯最佳停靠层随楼层总数的增加,呈现“平台阶变”的特征和线性增加的趋势,但随楼层总数的增加,最佳疏散层在“平台阶变”后会更加远离顶层;策略1(顶层优先策略)下因存在最佳分离楼层使得该策略下的总疏散时间最短,策略2(分段顶层优先策略)可有效提高电梯利用率,通过对策略2下的人员使用电梯比例进行控制,可进一步提高疏散效率,该优化策略可将总疏散时间从仅楼梯无电梯疏散的804 s缩短到580 s,使疏散效率提升27.9%。  相似文献   
8.
军用电子设备的防雷措施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年来,随着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网络在军用装备上的日益普及,雷电带来的危害和经济损失大大增加,仅依靠避雷针防雷己远远达不到电子、微电子、通信等设备的实际防雷需求。分析了雷电灾害对电子设备的危害,并针对目前军用电子设备的防雷现状提出了综合防雷措施。  相似文献   
9.
龚迪  袁啸  雷鸣 《环境科学与管理》2012,37(10):156-158,173
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资料,对绿色建筑体系从历史、定义及现状方面进行了简单论述,并结合日益受到重视的低碳经济,从经济与环保角度,对绿色建筑体系的标准、建材、设计等方面进行分析,阐明作为低碳经济发展重要组成部分的绿色建筑体系,将如何促进低碳经济的实现,使低碳经济这一概念更好地运用于现实,并对绿色建筑体系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宋歌 《云南环境科学》2012,(5):22-23,25
辽河保护区治理与保护能力的建设,通过界碑、围栏、标示牌、宣传牌等设施建设,重点区域的水质、生态监测站点建设,保护区综合管理平台建设,应急保障体系建设,形成保护区完善的综合监控网络体系,全面提高保护区基础设施与监控能力。同时,应使全民参与对"母亲河"的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