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篇
  完全免费   24篇
  评价与监测   85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 毫秒
1.
太湖沉积物重金属污染及生态风险性评价   总被引:26,自引:6,他引:2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1993年~1999年所采集的太湖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进行了统计分析和生态风险性评价.结果表明,太湖沉积物的pH值呈中性至弱碱性,较适合于沉积物中粘土矿物及腐殖质对重金属的吸附;太湖大部分地区沉积物未受到重金属污染,且沉积物中重金属处于安全状态.沉积物生态风险性指数评价结果也表明,太湖大部分地区目前无重金属生态危害.  相似文献
2.
佛山水道底泥重金属污染调查   总被引:16,自引:5,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解佛山水道底泥的污染状况,对佛山水道底泥重金属的总体水平及其潜在生态危害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佛山水道底泥重金属的质量比处于较高水平,Hg的平均质量比达到背景值的20倍,As的平均质量比是背景值的2倍多.根据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的评价结果,佛山水道底泥重金属对生态系统的危害已达到很强的程度;各种重金属的生态危害排序为:Hg>Cd>Pb>Cu>As>Cr>Zn,其中Hg的生态危害已达到了极强的程度.  相似文献
3.
土壤重金属污染生态风险评价方法综述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生态风险评价是风险论与生态学、环境科学、地学等多种学科相互交叉的边缘学科.以土壤生态系统为对象,介绍了目前已有的几类重金属污染生态风险评价方法,包括概念模型法、数学模型法、指数法、形态分析法、植物培养法等.指出根据研究目的与污染特性选择适当的评价方法,可以为土壤生态风险管理提供科学信息.  相似文献
4.
鄱阳湖沉积物重金属空间分布及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通过分析鄱阳湖沉积物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评价其潜在生态风险,并探讨了主要重金属污染来源.结果表明:鄱阳湖沉积物7种重金属元素Cd、Hg、As、Cu、Pb、Cr、Zn含量平均值分别为0.67、0.078、17、51、72、42.9、117 mg/kg,除Cd外,其余6种元素均明显高于相应的背景值.从空间分布来看,Cd、Cr含量总体呈现东南、西北部偏高的现象,而Hg、Cu、Pb含量总体呈现东南部偏高的现象,As、Zn的含量分布相对平均.Hg、Cu、Pb、Zn 4种金属元素之间存在极显著相关性,表明这些元素污染具有同源性.潜在生态风险评价结果显示,单个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顺序为Cu>Hg>Pb>Cd>As>Cr>Zn;从综合潜在生态风险分析来看,整个湖区的RI值为46.4~476.3,平均值为165.4,属于中等潜在生态危害,其中湖区东南部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最高.Cu、Hg、Pb等重金属主要来自乐安河流域工业排放.  相似文献
5.
北江底泥中重金属污染特征及生态危害评价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测定了北江五个监测断面的底泥中重金属镉、铬、铜、铅、锌的含量,镉含量在11.7-76.0mg/ks之间,铬含量在46.5-112.3mg/kg之间,铜含量在62.0~173.7mg/kg之间,铅含量在148.7-491.0mg/kg之间,锌含量在303.3-1453.0mg/kg之间,这五种重金属含量均超出广东省土壤背景值和我国湖泊底泥中重金属的平均值.经计算,北江底泥中这五种重金属具有较强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在0.89~0.99之间),表明其具有同源性.采用瑞典学者Hakanson提出的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北江五个底泥监测断面的镉、铬、铜、铅、锌进行了潜在生态危害评价,其潜在生态危害指数均大于600,表明北江五个底泥采样断面的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均为很强.  相似文献
6.
天津近郊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及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以天津近郊西青区主要农产品生产基地农田表层土壤(0~20cm)作为调查对象,分析了土壤中重金属As、Hg、Zn、Pb、Cu、Cr和Cd的含量,通过数据统计分析,各项重金属平均含量均低于《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1995)二级标准,但高于天津土壤背景值和全国土壤背景值,Cd、Cu、Hg在个别点位出现超标现象。多数点位土壤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处于清洁水平。潜在生态风险评价表明,各点位土壤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为12.96~104.49,均处于轻微生态风险水平。  相似文献
7.
镇江内江底泥重金属分布特征及潜在生态危害评价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对镇江内江的底泥进行采集,测定底泥中的Cu、As、Hg、Cr、Pb、Cd、Zn、总磷、总氮、有机质的含量,采用潜在生态风险评价和相关性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底泥中重金属的污染水平、生态危害、分布特征和溯源。结果表明,(1)内江底泥中的重金属污染主要为Hg、Cd、As。各重金属单项潜在生态危害指数大小关系为Hg>Cd>As>Pb>Cu>Cr>Zn。(2)内江的整体生态环境受重金属的危害程度处在中等水平,重金属的生态威胁主要来自Hg,建议在达到强生态威胁程度的3#、8#、20#、21#采样点附近清理淤泥。(3)由重金属分布特征可知,湿地生态系统对重金属具有较好的吸附去除作用;在内江流速慢、死水多的地方易造成重金属富集;入江河口重金属富集也较明显;污染企业与重金属含量有直接关系。(4)由相关性探源可知,Cu、Zn、Cr主要来自于自然界,Hg、Cd、Pb主要来自于企业污水排放,As则来自于自然界和人为排放。  相似文献
8.
根据1990—2006年监测资料,对海河干流(市区段)沉积物中重金属的现状和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采用地积累指数和Hakanson危害指数对海河干流(市区段)沉积物重金属富集现状和对水生生物危害进行评估。结果显示:海河干流(市区段)表层沉积物除Zn外,均呈现污染下降趋势。海河干流(市区段)沉积物中重金属对生物潜在危害顺序为Cd〉Hg〉As〉Cu〉Pb〉Cr〉Zn,各项指标对生物潜在危害性上游大于下游。  相似文献
9.
洞庭湖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特征、来源与生态风险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选择洞庭湖9个有代表性的样点,研究了洞庭湖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空间分布特征、主要来源与生态风险。结果表明,洞庭湖Cd、Hg、As、Cu、Pb、Cr的含量分别为0.60~20.70、0.090~0.640、10.4~83.7、17.9~70.9、16.9~95.8、59.0~199.0 mg/kg, Cd、As出现超过土壤环境质量三级标准的现象,是主要重金属污染物;Cd、Hg的空间分布相似,表现为南洞庭湖区 > 西洞庭湖区 > 东洞庭湖区;As、Cu、Pb、Cr的空间分布相似,表现为南洞庭湖区 > 东洞庭湖区 > 西洞庭湖区。相关分析结果显示:As、Cd、Hg、Cu、Pb之间呈显著正相关,Cr与其它重金属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性。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第一主成分的Hg、As、Cd主要受工矿业采冶支配,第二主成分的Cr、Pb、Cu主要与生活污水排放和农业生产有关。沉积物质量基准法初步评价结果表明,洞庭湖Cd、Hg、As、Cu、Pb、Cr等重金属均具有引起较低生态风险的可能性,部分点位Cd、As、Cr具有引起较高生态风险的可能性。受Cd、As含量较高的影响,南洞庭湖区具有较高的生态风险。  相似文献
10.
沉积物重金属污染评价——以巢湖龟山区为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文章系统介绍了水环境沉积物重金属污染评价方法,比较了不同评价方法的优缺点。采用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法对巢湖龟山区沉积物中Pb、Cu、Zn、Cr等4种重金属污染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巢湖龟山区沉积物中金属Cr有中度生态风险,Cu有轻度污染,Pb和Zn没有污染。结果也说明,对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的评价需要用多种方法进行比较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