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淮安市环境监测中心站于1999年-2000年对淮安市农产品中重金属以及有机氯、有机磷农药残留量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粮食和蔬菜作物中,六六六的4种同分异构体只有γ-六六六能检出,检出率分别为24.0%和51.7%,都未超标;DDT的4种同分异要体均未检出;有机磷农药的检出率分别为5%和25%,其中蔬菜中敌敌畏含量出现个别超标现象,倍硫磷、乐果和杀螟松在粮食和蔬菜作物中的含量都不超标。重金属中金属“五毒”在粮食和蔬菜作物中,只有Cr和Pb能检出,Cd、Hg和As都未检出,Cu、Zn和Mn能检出,但不超标。提出,应严格按照农牧渔业部和卫生部颁发的《农药安全使用规定》用药,多使用高效低残留量的“绿色农药”;农业、环保和卫生部门必须加强合作,对蔬菜生产销售的全过程进行监督监测,以确保生产无公害蔬菜。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淮安市区饮用水源水质状况,江苏省水环境监测中心淮宿分中心于1998年—2002年对淮安市区饮用水源地水质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二河闸水质达Ⅱ类水标准,五毒项目未检出;杨庄闸上游废黄河水质除1999年达Ⅲ类水标准外,其他年份水质均达Ⅱ类水标准,五毒项目未检出;京杭大运河淮安市区段及里运河水质较差,主要是氨氮超标严重,近5年水质基本都是劣于V类水标准。指出,淮河污染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沿淮上游积蓄的污水,时常以小流量下泄,并不时有所增大,经常发生水污染事故;淮阴第二抽水站抽水流量超过40m^3/s时,京杭大运河及里运河污水对淮安市区北京路地面水厂、淮阴区地面水厂两取水口水质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结合淮安市环境监测中心站的管理实践,简述了地级市环境监测站的工作目标定位和实现目标的支撑条件、工作质量要求,提出,地级市环境监测站实现环境监测目标的工作路径为管理体制一体化,信息公开共享化,技术手段现代化,日常工作制度化和职能扁平化。 相似文献
4.
对淮安市某垃圾填埋场土壤中13个采样点中典型重金属 Cr、Pb、As、Hg、Cd、Cu、Zn 的含量进行了调查,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综合污染指数及 Hakanson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评价了土壤中典型重金属对其所在环境的污染程度,对周围环境造成的潜在生态风险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内重金属含量均未超过《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1995)二级标准。主要的潜在生态风险因子为 As,潜在生态风险因子大小顺序为 As>Hg>Cd>Cu>Cr>Pb>Zn。 相似文献
5.
对淮安市5个区域土壤中多环芳烃(PAHs)污染状况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被调查区域土壤中PAHs的平均质量比为1 641 μg/kg,城市附近区域--淮海南路旁农田、大运河畔城南农田、北京新村土壤中PAHs的质量比最高,分别为3 421 μg/kg、1 730 μg/kg和1 779 μg/kg,其污染特征因子为苊、菲、荧蒽、(艹屈)、茚并[1,2,3-c,d]芘、苯并[g,h,I]苝等;远离城市的区域--洪泽湖畔农田、洪泽湖大墩岛农田土壤中PAHs质量比较低,分别为716.3 μg/kg、560.9 μg/kg,污染特征因子为芴、苊、菲、(艹屈)等. 相似文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