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江苏省级区域空气质量数值预报模式效果评估 总被引:11,自引:8,他引:3
采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开发的嵌套网格空气质量模式系统(NAQPMS),搭建江苏省级区域空气质量数值预报模式系统,并测试了该系统对2013年夏季江苏省PM2.5质量浓度未来24 h预报以及7 d潜势预测的效果。结果表明,该系统成功应用于江苏省的空气质量预报;所有地市的24 h预报效果均在合理范围内(平均分数偏差小于±60%且平均分数误差小于75%);7 d潜势预测效果比24 h预报效果略差,整体能准确把握PM2.5质量浓度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2.
阐述了江苏省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支持系统的建设原则、总体目标和建设内容。提出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支持系统建设的总体目标是 :建立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风险源动态档案 ,建立应急监测的组织保障系统和应急监测的技术支持系统 相似文献
3.
江苏省环境保护委员会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03,15(6):1-5
阐述了江苏省环境监测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指出环境监测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建立符合现代化要求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强化政府职能,建立全省环境监测统一监督管理体制,引导培育监测市场,优化配置监测力量,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环境监测投入机制;建立保障生态省建设的监测体系,包括全省环境自动监测(控)系统、遥测遥感系统、人居环境监测技术体系和现代化监测信息系统,实现实验室技术装备现代化和监测科研现代化;建立一支符合现代化要求的环境监测骨干队伍,建立现代人力资源组织方式、增值机制和考核激励机制,加强行业文明建设和行业文化建设;建立符合现代化要求的法制保障体系。提出了实施环境监测现代化建设的主要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4.
从环境监测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原则、内容、资源配置及保证措施等方面,阐述了江苏省环境监测现代化建设的具体设想.提出用3年~5年的时间,实现该省环境监测实时监控系统的自动化、实验室分析技术的现代化、环境监测信息技术的网络化及环境监测体制的多元化和管理机制的市场化,建成能适应市场经济体制,满足科学管理需要,具备国际先进技术和国际间互认能力的环境监测网络体系. 相似文献
5.
江苏省环境监测现代化建设框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江苏省环境监测现代化建设的背景,阐述了建设目标,并对具体建设内容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江苏省“八五”环境质量声像报告书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苏省”‘八五’环境质量声像报告书“是以江苏省”八五期间近500万个监测数据为基础,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和多媒体技术制作的集声,像图和文字为一体的环境质量计算机演示系统。该系统生动,直观地表征了江苏省“八五”环境质量状况及变化趋势。它的研制成功是环境质量表征技术的重要突破。 相似文献
7.
苏北农村主要水体氮磷污染及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斌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1997,9(3):19-21
由于大量使用化肥及排放各类污水已造成苏经农村主要水体搂磷严重污染,并具有氮素富营养型及水文期变化特征。防治污染的方法是采用一些针对性措施对污染严重水域进行直接治理;加强监测,掌握污染动态,推广测土配方的施肥技术;加强对各类污水的治理。 相似文献
8.
江苏省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成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江苏省在2013年底通过了国家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整体验收,成为全国第一个整体达到国家建设标准的省份。在总结江苏省主要建设经验的基础上,为定量评估江苏省各级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成效水平,以《国家环境监测站标准化验收评分办法》评价指标为基础,尝试构建环境监测站建设成效评价指标体系,并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及其权重,共设1项一级指标、5项二级指标和12项三级指标。通过专家综合决策打分,确定各项评价指标的权重值,赋值计算综合成效评价指数。结果表明,全省实验室条件、仪器设备、监测数据、论文发表、能力认证等方面发展迅速,但人员扩编有待进一步加强。该方法为政府部门考核财政资金投入绩效、优化管理决策提供了定量评价参考。 相似文献
9.
10.
应用综合污染指数法和富营养化指数法评价了2010年度江苏近岸海域水质状况。结果表明,50%的海水水质测点已显现出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迹象;影响江苏近岸海域的首要污染物为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二者污染分担率之和近50%;现阶段造成江苏近岸海域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因素来源于入海河流和直排海污染源的氮磷输入,与"十五"末相比,全省主要入海河流TN排放量增长约284%,TP排放量增长约451%。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