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851篇 |
免费 | 396篇 |
国内免费 | 57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93篇 |
废物处理 | 15篇 |
环保管理 | 954篇 |
综合类 | 1358篇 |
基础理论 | 731篇 |
环境理论 | 51篇 |
污染及防治 | 183篇 |
评价与监测 | 212篇 |
社会与环境 | 536篇 |
灾害及防治 | 171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7篇 |
2024年 | 96篇 |
2023年 | 119篇 |
2022年 | 109篇 |
2021年 | 129篇 |
2020年 | 123篇 |
2019年 | 191篇 |
2018年 | 169篇 |
2017年 | 201篇 |
2016年 | 226篇 |
2015年 | 208篇 |
2014年 | 139篇 |
2013年 | 294篇 |
2012年 | 256篇 |
2011年 | 267篇 |
2010年 | 177篇 |
2009年 | 206篇 |
2008年 | 166篇 |
2007年 | 204篇 |
2006年 | 156篇 |
2005年 | 116篇 |
2004年 | 103篇 |
2003年 | 99篇 |
2002年 | 80篇 |
2001年 | 68篇 |
2000年 | 89篇 |
1999年 | 79篇 |
1998年 | 34篇 |
1997年 | 44篇 |
1996年 | 19篇 |
1995年 | 18篇 |
1994年 | 13篇 |
1993年 | 29篇 |
1992年 | 11篇 |
1991年 | 7篇 |
1990年 | 10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3篇 |
1985年 | 5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2篇 |
1977年 | 2篇 |
197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3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东江流域1959-2009年气候变化及其对径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东江流域21个气象站1959-2009年逐年平均降雨、蒸发、日照、湿度及气温等气象要素序列,选择常用的线性倾向估计及非参数M.K等趋势分析方法,分析了东江流域近50年来气温、降水、蒸发、日照及湿度等气象要素的变化趋势。选择降雨和蒸发两个气候要素两两组合,构成未来气候变动的36种假想情景,运用改进的SCS月模型模拟计算了顺天流域年径流量的变化幅度。结果表明:在过去的50年间,流域降雨量呈不显著增长,而气温则为显著上升,其他气候要素如蒸发、日照及湿度等均呈不同程度减少趋势;关联度分析表明降雨在所有气象要素中与径流的关联度为最大,说明了在东江流域降雨是径流量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未来流域降雨增加,蒸发减少的气候情景模式下,径流量会有所增加,反之亦然;由降雨变化引起的流域月径流量的增幅较由蒸发变化引起的相应流量的增幅变化大。 相似文献
3.
大气细颗粒物(PM2.5)是大气污染的重要组成成分,对其影响因素进度探讨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目前来看,多数的研究都聚焦于PM2.5与气象要素以及经济因素之间的关系,分析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PM2.5影响的研究相对较少,需要进一步的深入探讨.基于PM2.5空间分布数据及土地利用/覆被数据,对华北地区PM2.5变化特征及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并利用地理加权回归、GIS空间分析等手段探讨了PM2.5变化与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①华北地区PM2.5浓度整体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空间格局,且18a均保持这一态势没有变化.时间上来看,在2006年达到污染最大值,之后虽有波动但一直居高不下.多数城市PM2.5浓度超标,整体环境污染形势严峻;②2000~2015年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覆被以耕地、林地和草地为主,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趋势主要表现为耕地的大量减少以及建设用地的持续增加,水域和未利用地面积略... 相似文献
4.
浙江省植被物候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改进的Savitzky-Golay滤波算法重构了2001-2010年MODIS NDVI时间序列数据,反演了浙江近10 a来的植被生长状况,利用分段多项式拟合和动态阈值法提取了自然植被重要物候期(生长季开始时间、结束时间和生长季长度等),分析了植被物候期的年际变化趋势和空间分异特征,并结合同期气象数据,探讨了植被物候变化与气候变化的关系.主要结论如下:①浙江植被覆盖有所减少,整体下降趋势不显著,平均植被生长季为222 d,长度略有延长,其中开始时间提前趋势不显著,而结束时间推迟显著.②植被生长季为3月下旬至11月中旬,植被生长季的开始时间从北往南逐渐推迟,生长季结束时间相对集中,其中生长季延长的区域面积和缩短的区域面积相当.③气象要素与关键物候期参数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冬季的热量供给是影响浙江植被生长开始的重要因子,植被生长季前期温度积累的增加有利于植被生长;生长季结束时间与当年温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当年降水和湿润指数的减少呈负相关,但影响不显著,从与各相关月、季度相关分析来看,秋季干湿程度对植被生长季结束时间影响相对较大. 相似文献
5.
场地土壤中有效态砷的稳定化处理及机理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分别以生石灰和亚铁盐作为辅助剂与稳定剂对2种砷污染的土壤进行稳定化处理,通过化学浸出、形态及结构研究,揭示土壤中有效砷的稳定效率和机理.结果表明,外源铁添加量与土壤砷含量(Fe/As)的物质的量比达到6:1~8:1,CaO投加比例为0.05%~0.1%(w/w)时,土壤中有效态砷的稳定效率超过85%.土壤有效砷的稳定化处理主要是将砷从非专性吸附态和专性吸附态转化为弱结晶的铁铝或铁锰水化氧化物结合态、结晶铁铝或铁锰水化氧化物结合态.稳定处理后2种污染土均有新物相羟砷铜矿(As2Cu5H4O12)生成. 相似文献
6.
一个完善的制度是保证旅游业持续发展的关键.在新制度经济理论的指导下和界定制度变迁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制度变迁对旅游发展的效应.从制度变迁对旅游发展是否存在效应、正效应还是负效应、具体效应与不同区域的效应有无差异等方面构建了研究框架和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7.
借助Mann-Kendall趋势检验和突变检验对气象水文序列进行一致性分析,划分基准期(1961—1979年)和影响期(①1980—1989年、②1990—1999年、③2000—2016年),利用基准期校准的可变下渗容量(VIC)模型,采用步进式方法,探究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伊逊河流域径流变化的波动影响过程。结果表明:研究区近56年年均气温显著升高,年降水量无明显变化趋势,流域年径流量下降趋势明显,季节尺度上流域非汛期降水量增加显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均会对径流产生显著影响且作用机理复杂,步进式方法对影响机理的研究较传统方法更能体现其变化过程;在降水丰沛的影响②期,冬季降水量增加会显著增加流域径流量,而在降水略少的影响①期和③期,蒸发量增加以及土壤含水量降低使得流域径流减少;人类活动耗水在影响①期和③期引起流域径流减少并且影响作用逐渐增强,影响②期由于城镇化和耕地扩张使得流域产流能力增强导致径流增加。深入研究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影响机制,可为流域水资源管理和规划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为缓解交通事故对道路通行效率的影响,提高事故路段的通过能力,利用车路协同系统中车与车、车与路的实时信息交互,提出一种高速公路突发交通事故下基于安全势场理论的车辆协同换道引导策略。首先,针对单向双车道和多车道等不同车道下发生交通事故的多种场景,将协同换道的引导区域划分为事故保护区、引导过渡区、协同换道引导区和自由换道区4个区域,并确定换道引导阈值,以便更新车辆状态;然后,构建交通事故的安全势场,针对不同场景提出相应的车辆协同换道引导策略,并给出引导过程中车辆换道安全距离和最晚换道位置的计算方法;最后,基于城市交通仿真(SUMO)软件进行多种场景下的仿真验证。结果表明:在单向双车道场景下,当车辆协同引导率在75%时优化效果最明显;在多车道场景下,引导率在50%时的优化效果最明显;此外,通过对比分析发现,采用换道引导策略后,车辆通过事故路段的平均速度最高提升了6.3%,车辆延误最高减少了14.6%。 相似文献
9.
Lena Maria Nilsson Georgia Destouni James Berner Alexey A. Dudarev Gert Mulvad Jon Øyvind Odland Alan Parkinson Constantine Tikhonov Arja Rautio Birgitta Evengård 《Ambio》2013,42(7):816-822
This perspective paper argues for an urgent need to monitor a set of 12 concrete, measurable indicators of food and water security in the Arctic over time. Such a quantitative indicator approach may be viewed as representing a reductionist rather than a holistic perspective, but is nevertheless necessary for actually knowing what reality aspects to monitor in order to accurately understand, quantify, and be able to project critical changes to food and water security of both indigenous and non-indigenous people in the Arctic. More relevant indicators may be developed in the future, taking us further toward reconciliation between reductionist and holistic approaches to change assessment and understanding. However, the potential of such further development to improved holistic change assessment is not an argument not to urgently start to monitor and quantify the changes in food and water security indicators that are immediately available and adequate for the Arctic context. 相似文献
10.
长江流域农业区非点源氮的平衡变化及其区域性差异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建立长江流域农业区氮平衡变化模型,并在该模型的基础上,计算长江流域各县1990和2000年的氮平衡变化,然后汇总出全流域氮的输入、输出及剩余量. 计算结果显示,全流域农业区1990年氮的输入量为7.65×106 t/a,输出量为4.23×106 t/a,剩余量为3.42×106 t/a(其中进入水体2.05×106 t/a,残留在土壤中1.37×106 t/a);2000年全流域农业区氮的输入量为10.22×106 t/a,输出量为5.44×106 t/a,剩余量为4.78×106 t/a(其中进入水体2.65×106 t/a,残留在土壤中2.13×106 t/a);1990—2000年长江流域农业区氮输入量增加2.57×106 t/a,氮输出量增加1.21×106 t/a,剩余量增加1.36×106 t/a(其中进入水体氮变化量为0.60×106 t/a,残留在土壤中氮变化量为0.76×106 t/a). 重庆、上海、武汉、无锡、南昌、成都等地区氮进入水体的量变化较大,为今后长江流域农业区水体氮污染重点防治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