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40篇
安全科学   1篇
环保管理   1篇
综合类   55篇
基础理论   37篇
污染及防治   14篇
评价与监测   2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探讨Cu2+、p H和流速对固定化斜生栅藻去除畜禽废水中NH+4-N、TP效果的影响,在实验室条件下模拟实际污水处理过程,并采用正交实验方案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低质量浓度Cu2+(0~0.05 mg/L)改善藻的净化效果,高质量浓度Cu2+(0.50~5.00 mg/L)抑制藻的净化效果;在p H较高的条件下(p H=9),固定化斜生栅藻的净化效果明显提高;流速对结果没有明显影响。通过正交实验,得出固定化斜生栅藻去除畜禽废水中NH+4-N、TP的优化条件如下:Cu2+质量浓度为0.05 mg/L,p H为9,流速为0.3 m/s。此时NH+4-N去除率为96.11%,TP去除率为97.53%。  相似文献   
2.
陈亚楠  袁玲 《环境科学》2015,36(5):1655-1661
黄连根茎和制剂具有抗菌等作用,广泛用于水产养殖,所造成水生态风险需要评估.试验设置总生物碱为0(CK),0.088(T1)、0.44(T2)和1.76 mg·L-1(T3)的黄连根茎浸提液(CRE)4种处理,研究了对斜生栅藻和蛋白核小球藻的毒理作用.结果表明,T1抑制绿藻生长,T2和T3使绿藻生长和繁殖停止;它们均显著降低绿藻叶绿素和蛋白质含量,说明CRE抑制光合作用和蛋白质合成是绿藻生长繁殖速率降低和死亡的直接原因.CRE使氢离子和胞内物质外流,导致藻液p H值显著降低和电导率提高.在T1和T2处理中,绿藻细胞SOD活性先升后降;在T3处理中,SOD活性显著降低.说明在CRE暴露初期,低中浓度的CRE诱导绿藻细胞产生抗性,随暴露时间增长或直接暴露在高浓度的CRE下,抗氧化酶系统被破坏.同样,随着CRE浓度增大,丙二醛含量增加,意味着绿藻细胞膜结构破坏,透性增加.CRE总体上对蛋白核小球藻的危害作用大于斜生栅藻.在水产养殖中,滥用黄连根茎或制剂,以及大规模集约化种植黄连对水体初级生产力具有潜在的生态风险.  相似文献   
3.
为促进自养高产油微藻的工业化应用,从青海多种生境中分离到34株产油微藻,以筛选获得产油脂最高的青3-2-2株为出发株,18S rRNA分析表明其与栅列藻属(Scenedesmus sp.)同源性达到99%以上,确定该株属于栅列藻属.研究氮源、培养时间、培养温度、初始pH值等培养条件对微藻生物量及油脂含量的影响,优化培养条件为:硝酸钠为氮源,以10%(V/V)接种量接种于普通SE培养基,培养温度为25℃,初始pH 7.0,培养周期为20 d,可以获得较高的油脂产率,比优化前的产率增加了近70%.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2种新分离微藻的净化和资源化潜力,研究比较了其生长、氮磷去除和营养特性。结果表明,栅藻和月牙藻的最大生物量(干重)分别为0.78g/L和0.53g/L;最大生物量(干重)增长速率分别为0.05g/(L·d)和0.03g/(L·d)。培养至第23天,栅藻和月牙藻对TN的去除率分别为85.1%和72.5%;对TP的去除率为82.6%和79.7%,但栅藻较月牙藻更易释放较多的No2--N进入藻液。稳定期时,栅藻、月牙藻的粗蛋白质含量和粗蛋白产量(干重)分别为31.8%、19.2%和0.24g/L、0.09g/L;粗脂含量和粗脂产量(干重)分别为7.81%、9.26%和0.06g/L、0.05g/L。综上,与月牙藻相比,栅藻具有明显的生长、氮磷去除和营养优势,在进行水产养殖废水的净化和资源化利用上可作为优选藻种。  相似文献   
5.
The gold nanoparticles (Au-NPs) are being increasingly used because of their huge diversity of applications, and consequently, elevated levels in the environment are expected. However, due to their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and functionalization a high variety of Au-NPs can be found, and complete toxicological information for each type of Au-NPs still lacks, and even, the toxicological information for the same species is sometimes contradictory. Therefore, hazard assessment should be done case by case. Hence,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obtain ecotoxicological information of the same Au-NPs in aquatic organisms and to find a rationale for Au-NPs toxicity. For such a purpose, bare and hyaluronic acid capped Au-NPs (12.5 nm) along with Au-NPs bulk material were tested on freshwater algae, Daphnia and zebrafish. Results showed that while gold nanoparticles were found to be harmless to the tested organisms, the soluble gold showed to be toxic to algae and Daphnia, with an LC50 between 1 and 2 mg L−1. Comparing our results with those gathered in the literature, it appears that a common hazard assessment of Au-NPs on the studied organisms can be elucidated.  相似文献   
6.
3种载体固定化菌藻共生系统脱氮除磷效果的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3种不同载体(海藻酸钠、聚乙烯醇、复合载体),分别将小球藻和栅藻与活性污泥固定成菌藻共生系统,制成菌藻凝胶小球,单独菌、单独藻的凝胶小球,用于处理人工污水。结果表明,(1)复合载体固定的菌藻共生系统氮磷去除效果最好,PVA载体的脱氮除磷效果次于复合载体优于海藻酸钠;(2)固定化菌藻共生系统的脱氮除磷效果明显优于单独固定菌和单独固定藻,固定菌的效果较差;(3)3种载体包埋下的固定化小球藻的脱氮除磷效果均较相同载体固定化的栅藻效果好。  相似文献   
7.
于洋  孔繁翔  史小丽 《环境科学》2006,27(6):1197-1200
研究同一种群中不同状态的藻细胞对毒物的应答对理解生物体敏感性以及毒物的致毒机理十分重要.应用流式细胞技术研究了栅藻对重金属元素(Cd2+和Ni2+)的敏感性.将同一种群的栅藻细胞按其体积大小(FSC参数)分为不同组分,在暴露于毒物后分析不同组分细胞的酯酶活性.结果显示随着细胞体积的增加,其对2种金属离子的抗性逐渐增强.在分析各组分细胞的DNA量时发现栅藻的细胞大小与其所处的细胞周期具有一定关系:随着体积的增大,栅藻细胞逐渐从G1期进入G2/M期,其中,G2/M期的藻细胞对金属离子具有较强的抗性.进一步表明处于不同的细胞周期可能是决定同一种群中栅藻细胞对金属离子具有不同敏感性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以固定化微藻颗粒为原料,通过搭建流化床反应器强化微藻对氨氮(NH4+-N)的去除,设计了藻种、污水上升流速、光周期和光照强度四组单一变量实验,系统地研究了不同条件下微藻去除NH4+-N的能力.结果表明,当以固定化斜生栅藻为原料、污水上升流速为6.8m/h、光周期为8:16h和光照强度为4800Lux时,NH4+-N去除效果最优(96.7%).在最优操作条件下,探究了COD为200mg/L时微藻去除NH4+-N的潜力,结果表明,当NH4+-N初始浓度不高于50mg/L时,NH4+-N去除率高于95%.本实验建立了一套半连续微藻流化床实验方法,该方法显著减弱了微藻在生物同化过程中对有机碳源的依赖性,为低COD条件下微藻生物脱氮工艺的设计提供了技术参考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To assess the aquatic ecosystem safety for silica (SiO2) nanoparticles (NPs), the growth inhibition and photosynthetic pigment contents of Scenedesmus obliquus in logarithm growth phase exposed to SiO2 NPs and SiO2 bulk particles (BPs) suspensions were measured. SiO2 NPs with 10-20 nm diameters were found to be toxic. The 20% effective concentration (EC20) values for 72 and 96 hr were 388.1 and 216.5 mg/L, respectively. The contents of chlorophyll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under moderate and high concentratio...  相似文献   
10.
水体悬浮颗粒物对斜生栅藻生理生化及光合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研究不同浓度(30、40、50、60、70 mg·L-1)和不同粒径(0~75μm、75 ~ 96μm、96 ~150 μm、150~ 250 μm)水体悬浮颗粒物对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叶绿素a含量、抗氧化系酶活性、脂质过氧化物丙二醛(MDA)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及光合参数变化的影响,探讨了水体悬浮颗粒物对斜生栅藻生理生化及光合活性影响的机制.结果表明,预处理与未处理悬浮颗粒物在一定浓度范围内会促进藻类生长,超过各自临界浓度(预处理为40 mg·L-1、未处理为50 mg·L-1)后,随着颗粒物浓度的增加会对藻类生长产生抑制现象未经处理的相同浓度不同粒径颗粒物对斜生栅藻都表现出抑制作用,0~75μm粒径组颗粒物作用下藻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MDA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等均显著区别于其他粒径组的作用(p<0.05).经过预处理的相同浓度不同粒径颗粒物中,96~150μm粒径组对藻类的生长抑制较其他粒径组明显,且小粒径组颗粒物对藻类体内SOD、CAT、MDA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等影响较大.受不同浓度悬浮颗粒物胁迫的斜生栅藻相对电子传递速率随着时间延长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但这种抑制作用在藻细胞的耐受范围,藻细胞可以通过自身调节将电子传递速率恢复到正常水平甚至更高以抵抗逆境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