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 毫秒
1.
固定源排气中可凝结颗粒物排放与测试探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阐述了可凝结颗粒物的定义及国内外颗粒物的测定方法,并就可凝结颗粒物的量级及危害进行了初步讨论,提出可凝结颗粒物应为被忽略的固定源颗粒状污染物,揭示出我国现存颗粒物采样方法存在的问题,并对此问题进行探讨,指出下一步工作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简述了我国现阶段大气固定污染源颗粒物监测中遇到的问题及低浓度颗粒物采样与分析技术研究的必要性,归纳了国外低浓度颗粒物采样分析技术要点,包括大体积采样、滤筒上游采样设备堆积颗粒物的回收、有效称重步骤的确立等,并对我国开展低浓度颗粒物采样及分析技术研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3.
固定源排污许可证监测管理制度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依靠排污许可证管理,固定源执行由行业排放标准为主正逐步过渡到"国家行业排放标准——单一源排放标准"双层排放标准,并以执行更全面和精准的单一源排放标准为主,对应的监测要求及考核方式更加多样化。对监测管理制度进行设计,明确固定源制定自行监测方案和守法监测的主体责任,厘清许可证核发部门、属地监测、执法部门的监管职责。系统设计"固定源制定并提交自行监测方案-核发部门审核-方案纳入排污许可证中成为规定-依规定自行监测和记录-固定源提交执行报告-监管部门审计式审核-执法监测和执法检查"的全过程管理机制,设计标准化的监管计划程序落实证后监管与执法监测,明晰监管部门的有限责任。 相似文献
4.
简述了CEMS比对监测的定义及法规背景,指出比对监测在CEMS运营管理中起的重要作用,提出比对监测对采样工况、位置及时间的要求,以及烟气及烟尘测试中需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5.
郑海明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09,21(1):8-12
介绍了中美两国法规对汞排放连续监测的要求,分析了烟气中汞排放连续监测的技术难点,指出现有的汞在线监测只能得到气态总汞的浓度。阐述了冷蒸气原子吸收光谱法、塞曼调制原子吸收光谱法、冷蒸气原子荧光法、原子发射光谱法、紫外差分吸收光谱法等气态元素汞的不同分析方法。通过对湿化学法与热转化单元的比较,得出热转化技术更加适合烟气汞的在线监测。分析了造成汞测量误差的相关因素,并提出了减少误差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固定源硫酸雾国内外采样方法优劣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固定污染源硫酸雾的国标采样方法为滤筒法,但对其采样效率研究较少。在调研国内外标准方法及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大量实样测定,对国标采样法进行改进:在内装滤筒的烟尘采样管后串联一个冲击式吸收瓶,此改进方法弥补了国标漏测气态硫酸雾的缺陷,采样效率达到99%以上,国标法仅为改进法的47%~68%。将国标改进法与USEPA采样法进行比对,结果表明,由于中国环境本底颗粒物浓度较高,硫酸雾易吸附于颗粒物上,致使USEPA采样效率仅为国标改进法的2?4%~12%。 相似文献
7.
美国空气固定源排污许可证中关于监测的规定及启示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监测规定是美国空气固定源运行排污许可证中的核心内容。基于"个案管理"原则,每个运行许可证中的各个产排污单元分别执行不同的监测规定。获得"连续"的监测数据需足够判定固定源排放是否合规,且成本有效。"固定源制定和提交监测方案-管理机关审核-监测方案载入排污许可证中-依方案监测-数据处理-排污许可证守法报告-管理机关合规监测和评估"的系统化监测程序,使得固定源监测更具可操作性,监测数据更规范。建议中国排污许可证制度中建立类似的监测规定。 相似文献
8.
固定源测试体系的中美比较与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中美两国固定源测试技术体系进行总结并按照辅助类参数、烟气类污染物、烟尘类污染物、有机类污染物、元素及卤化物、在线监测规范进行分类并比较,指出两国测试体系的异同。结合目前形势指出中国烟尘、烟气及VOCs类污染物监测体系面临问题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
固定污染源中苯系物的便携式气质联用检测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适用于固定污染源气体中苯系物的日常检测和监督性检测的便携式气质联用分析方法。利用Mars-400便携式GC-MS具有定量环和吸附管同时并存的功能,无需更换仪器部件,根据预测浓度,选择相应的进样模式(10mg/m3为浓度切换点),以保留时间和特征离子定性,总离子峰面积定量,现场对固定污染源中高低浓度苯系物进行直接分析。在吸附管和定量环两种模式下,选择苯系物的质量浓度范围分别为0.1~10 mg/m3、5~100 mg/m3,两者的线性相关系数均≥0.993,相对标准偏差(n=7)为5%~14%,方法回收率在84%~112%之间。 相似文献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