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2篇
安全科学   3篇
环保管理   5篇
综合类   32篇
基础理论   4篇
评价与监测   11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2025年   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研究基于郑州与福州两地区GNIP(1985—1992年)大气降水同位素资料,对其大气降水同位素的季节变化以及环境因子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郑州地区较福州地区季节变化明显,且两地区与温度和降水量均呈现负相关关系;根据两地区大气降水线方程得出,福州地区大气降水线方程斜率和截距大于郑州地区;两地区的d-excess值夏季高,冬季低;福州地区受台风影响,两地区降水量差别较大导致降水量在决定两地区月加权平均d-excess值时,福州地区整体比郑州地区偏大;采用MeteoInfo软件,并利用由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所提供的气象资料,对两地区气团轨迹进行后向模拟,比较分析得出:郑州地区在夏季大部分水汽来自南海,春季、秋季和冬季的水汽均来自北方大陆;福州地区在夏季的水汽全部水汽来自低纬度的海洋,而春季、秋季和冬季的水汽仅有少部份来自北方大陆。  相似文献   
2.
卢轩  张瑞芹  韩跞锎 《环境科学》2020,41(10):4426-4435
基于人为源挥发性有机物(VOCs)活动水平统计和源成分谱梳理,采用排放因子法,建立了郑州市2016年VOCs组分排放清单,评估了各类源臭氧生成潜势(OFP).结果表明,2016年郑州市人为源VOCs排放总量为96215.3 t,排放量最高的是道路移动源(29.7%),其次是有机溶剂使用源(28.1%);排放量最高的组分...  相似文献   
3.
郑州市中心城区地貌类型分为黄河冲积平原和山前冲洪积平原、黄土丘陵,不同地貌类型具有不同的水文地质特征,依据3种地貌类型及其污染源分布特征设置地下水采样点,研究了浅层地下水中\"三氮\"[硝酸盐氮(NO3-N)、氨氮((NH3-N))和亚硝酸盐氮(NO2-N)]质量浓度与污染源分布、地下水位埋深及包气带岩性以及水化学环境等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郑州市中心城区地下水水质受NO3-N和NH3-N影响较大,受NO2-N影响较小;2023年ρ(NO3-N)超标的区域范围较2020年明显减小,ρ(NH3-N)出现局部增大的现象,黄河冲积平原地区\"三氮\"质量浓度尤其是ρ(NH3-N)变化应引起重视;地下水酸碱环境及氧化还原环境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引起地下水中\"三氮\"质量浓度的变化,当地下水处于氧化环境时,地下水中ρ(NO3-N)增加而ρ(NH3-N)降低.  相似文献   
4.
在郑州市交通密集区、工业区、居民文化区等不同功能区设置监测点位,分春、夏、秋、冬4季对大气环境中半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污染状况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季节半挥发性有机物检出数量的变化趋势为:冬季秋季春季夏季;不同功能区SVOC检出数量变化趋势为:交通密集区工业区混合区文化区对照区。  相似文献   
5.
郑州市PM2.5组分季节性特征及来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究郑州市大气PM2.5组分的季节性特征及来源,于2017年12月至2018年11月对郑州市5个点位进行采样,共采集有效环境受体样本1 166个。通过研究受体样本PM2.5中的碳组分、水溶性离子和无机元素信息,获取各组分的季节特征,并结合正定矩阵因子分解(PMF)模型进行来源解析。结果表明,采样期间,郑州市PM2.5平均浓度为69.6μg/m3,占比较高的化学组分为NO3-、有机碳(OC)、SO42-和NH4+,占比之和为86.7%。其中,NO3-、OC和NH4+呈现冬季高、夏季低的季节性浓度分布规律,SO42-则是秋冬季稍高于春夏季。此外,Al、Si、Fe和Ca的浓度在春秋季略高于冬夏季。PMF模型解析结果显示,二次源为郑州市PM  相似文献   
6.
生态产业园是循环经济在产业集中区的具体体现,随着传统产业园区建设及实践过程中出现的运行效率及稳定性问题,虚拟产业园及其运行模式已成为国内外学者关注的重点。本文以郑州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食品加工行业的生态链建设为例,探讨了农-工复合型虚拟园区的模式,即突破传统产业限值,建立以食品加工为核心,带动第一产业及第三产业共同发展的一种产业网络模式。本文最后对建立这种新型产业园区所面临的生态设计及体制转型和利益分配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基于环境空气质量和气象在线监测数据,研究了郑州市近地面臭氧(O3)污染的年际变化、空间差异及气象影响,并分析了 O3传输路径和潜在源区.结果表明,2014~2018年郑州市近地面03污染超标时间跨度增加,城区站点03日最大8 h滑动平均值(MDA8)第90%分位呈显著上升趋势(P<0.05),增长速率为15.50μg·...  相似文献   
8.
郑州市城市生态环境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生态环境变化较大.基于遥感技术,利用遥感生态指数对郑州市城市生态环境变化进行评价与检测,以对城市规划建设提供科学依据,从而促进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结果表明:2006年-2017年,郑州市生态环境质量呈下降趋势,其中绿度指标与干度指标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最大;郑州市生态环境变好的区域占18.43%,生态环境变差的区域占42.54%,变差的区域主要为新建成区,这些区域应是今后生态环境改善的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9.
运用生态学原理探讨了郑州市区域生态经济系统。人口与环境、生态系统彼此适应性与制约性,能源利用与推行清洁生产,资源利用与防治生态破坏。进而,探讨了郑州市生态经济系统管理的宗旨;生态工业建设目标定位于系统整体的最优化,力争使物质在系统中多资循环利用和多功能系统的完全代谢及从能量平衡和转换规律视“三废”为放错位置的“原料”,以及开展和完善城乡复合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10.
为深入了解郑州市机动车污染排放现状,提升移动源污染治理水平,通过融合多源交通大数据,搭建基于路段交通流和本地化排放因子的郑州市路网排放动态测算模型,实现对道路排放的实时测算,建立了小时级、路段级高分辨率道路移动源排放清单.开展郑州市分车型、分环路、行政区、道路类别等机动车排放特征分析,提出机动车污染管控措施建议.结果表明:小客车是CO2、CO和HC的主要贡献车型,NOx和PM排放量主要来自货车和大型客车;郑州市机动车CO2、CO和HC排放主要集中在三环内区域,碳排放量从中心城区至边缘呈逐渐减弱趋势,NOx和PM排放沿环路呈明显的带状分布;东南部区域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水平偏高,其中郑东新区和金水区CO2、CO和HC污染物排放占比超出郑州市区排放量40%,中牟县和新郑市NOx和PM排放污染较重;快速路类型机动车CO2排放率高至3.66 t/(km·d),高速路类型NOx排放强度最大,为0.017 t/(km·d).研究显示,郑州市可通过优先推动主城区绿色低碳发展和提高货车污染治理水平,推进本市移动源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以切实改善空气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