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853篇 |
免费 | 947篇 |
国内免费 | 104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440篇 |
废物处理 | 104篇 |
环保管理 | 365篇 |
综合类 | 2385篇 |
基础理论 | 408篇 |
污染及防治 | 381篇 |
评价与监测 | 690篇 |
社会与环境 | 91篇 |
灾害及防治 | 40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0篇 |
2024年 | 76篇 |
2023年 | 118篇 |
2022年 | 138篇 |
2021年 | 157篇 |
2020年 | 163篇 |
2019年 | 173篇 |
2018年 | 171篇 |
2017年 | 217篇 |
2016年 | 216篇 |
2015年 | 234篇 |
2014年 | 217篇 |
2013年 | 240篇 |
2012年 | 236篇 |
2011年 | 251篇 |
2010年 | 161篇 |
2009年 | 173篇 |
2008年 | 171篇 |
2007年 | 212篇 |
2006年 | 241篇 |
2005年 | 191篇 |
2004年 | 162篇 |
2003年 | 205篇 |
2002年 | 153篇 |
2001年 | 145篇 |
2000年 | 129篇 |
1999年 | 78篇 |
1998年 | 44篇 |
1997年 | 43篇 |
1996年 | 44篇 |
1995年 | 28篇 |
1994年 | 23篇 |
1993年 | 10篇 |
1992年 | 12篇 |
1991年 | 10篇 |
1990年 | 15篇 |
1989年 | 6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8篇 |
1986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2篇 |
1973年 | 1篇 |
1972年 | 2篇 |
197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9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Transportation system has contributed significantly to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civilization; on the other hand it has an
enormous impact on the ambient air quality in several ways. In this paper the air and noise pollution at selected sites along
three sections of National Highway was monitored. Pakistan National Highway Authority has started a Highway Improvement
program for rehabilitations and maintenance of National highways to improve the traffic flows, and would ultimately improve
the air quality along highways. The ambient air quality and noise level was monitored at nine different locations along these
sections of highways to quantify the air pollution. The duration of monitoring at individual location was 72 h. The most of
the sampling points were near the urban or village population, schools or hospitals, in order to quantify the air pollution
at most affected locations along these roads. A database consisting of information regarding the source of emission, local
metrology and air quality may be created to assess the profile of air quality in the area. 相似文献
2.
3.
为了定量评估《大气十条》实施带来的环境健康效益,本文首先依据PM_(2.5)浓度和人口数据,分析2013~2017年全国人口加权浓度的变化,其次利用Ben MAP模型对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13年PM_(2.5)基准情景和2017年PM_(2.5)控制情景进行分析,定量分析全国31个省(市)及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减少过早死亡人数.结果表明,由于PM_(2.5)浓度大幅下降,2013~2017年全国PM_(2.5)人口加权浓度呈逐年下降趋势;北京、天津、河北等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减少过早死亡人数最多. 2017年全国280个城市避免过早死亡人数有所增加,58个城市避免过早死亡人数有所下降.以WHO过渡期第1阶段目标值(PM_(2.5)年均浓度为35μg·m-3)作为控制情景,估算2013年全国过早死亡人数约为101 293人,2017年约为41 080人,《大气十条》的实施大约避免60 213人过早死亡.依据支付意愿法调查结果,估算增加的健康效益约为549. 7亿元. 相似文献
4.
基于长三角区域41个城市本地实测,结合美国EPA的SPECIATE 4.4数据库,建立了长三角区域人为源活性挥发性有机物(VOCs)高分辨率排放清单,分析了区域内VOCs的排放特征和组分构成;计算了VOCs的臭氧生成潜势(OFP)和二次有机气溶胶生成潜势(SOAP).结果表明,2017年,长三角区域人为源VOCs排放总量为4.9×106 t,其中工艺过程源、工业溶剂使用源、移动源、生活源、储运源、农业源和废弃物处理源排放贡献分别为:34.3%、27.1%、19.5%、9.7%、6.1%、2.5%和0.4%.芳香烃和烷烃是VOCs的主要种类,均各占长三角VOCs排放总量的25%.工艺过程源、工业溶剂使用源、移动源和生活源OFP贡献率分别为38.3%、21.5%、16.4%和13.2%,SOAP贡献率分别为26.2%、34.1%、18.1%和17.9%,与VOCs排放量的主要贡献源基本一致.各城市VOCs重点排放行业存在较大差异,重点城市群以石化化工和装备制造为主,区域北部则以木材家具等涂装行业为主.计算表明,丙烯、间/对-二甲苯和乙烯是臭氧主要贡献源;甲苯、1,2,... 相似文献
5.
利用溶胶凝胶法制备TiO2光催化剂,使用磷酸氢二钠、十水合四硼酸钠和氢氧化镁等制备了阻燃体系料,复合后制成ZJR涂料.利用热分析仪分析纳米TiO2和阻燃体系复合的防火涂料的温度与热失率关系,并得到热重与微商热重曲线.550~650℃之间,失重率约为11%,ZJR涂料在400~600℃有较好的阻燃效果.该涂料对污染气体的光催化降解研究结果表明:光照60min后,对二氧化硫的降解率为90.40%,紫外光照40min后,甲醛气体降解率为68.98%.进一步添加聚乙二醇和银离子使涂料改性,使涂料光催化甲醛的活性分别提高了11%和14%,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6.
南京青奥会期间管控措施空气质量改善效果评估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基于2012年环境统计数据库,量化了南京青奥会期间江苏省13个省辖市临时管控措施的主要大气污染物减排量;应用WRF-CMAQ(天气研究和预报模式-公共多尺度空气质量模型)模拟了不采取控制措施(情景0)和采取工业临时管控措施(情景1)下的ρ(PM2.5),并结合实际观测数据开展南京青奥会期间管控措施空气质量改善效果评估. 结果表明:与情景0相比,在采取燃煤控制、工业停限产、工地停工、区域联防联控等临时管控措施的情景1下,南京和江苏省ρ(PM2.5)月均值分别降低了8%和4%;对比情景0的模拟结果和实测值可知,在采取了临时管控和应急管控措施的情况下,南京和江苏省ρ(PM2.5)平均分别降低了21%和12%. 在13个省辖市中,2014年8月南京工业SO2、NOx和烟粉尘减排量分别为2 062、3 037、835 t,月减排比例分别为24%、30%、27%,减排效果突出,PM2.5改善效果显著,提示内源特别是工业污染控制对当地大气污染治理至关重要. 在扩散条件相对不利的情况下,模型模拟预期的几次重污染并未出现,说明通过加大管控力度可有效减轻或避免重空气污染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2008年秋季珠江三角洲污染气象分析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利用2008年10月15日至11月20日珠江三角洲从化、广州、开平三地的加强观测资料,分析了加强观测期间珠江三角洲的污染气象特征.结果表明,观测期间,造成珠江三角洲空气污染的天气形势可分为冷锋前部型、高压底部型、高压脊控制型3类.冷锋前部型易造成珠江三角洲中部和东北部污染;高压底部型易造成珠江三角洲西南部污染;高压脊控制型易造成珠江三角洲局地性污染.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污染与盛行东北风且日平均风速小于2m/s有密切关系,大部分时间珠江三角洲西南部出现污染,是由于污染物沿着主导风向输送并累积造成. 相似文献
8.
交通运输行业是二氧化碳和空气污染物排放的主要贡献者之一,开展交通领域的减污降碳协同控制政策是实现“双碳”目标和空气污染防治的迫切需要。本研究追溯了交通领域减污降碳协同控制的起源及发展,回顾了交通领域协同减污降碳的主要路径,具体包括交通基础信息协同、交通排放清单编制协同、交通减排目标设定与减排情景分析协同、交通减排技术及措施工具箱协同,以及交通减排保障措施协同。然后,从研究范围、研究方法、协同度评价体系构建、污染相关健康协同效应、研究区域等方面对交通领域减污降碳协同控制的研究实践及特点进行了分析,并相应提出了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相似文献
9.
This article analyzed the control progress and current status of air quality,identified the major air pollution issues and challenges in future,proposed the long-term air pollution control targets,and ... 相似文献
10.
作为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氟氯烃(CFCs)、氢氟氯烃(HCFCs)、氯代烃、溴代烃和作为温室气体的氢氟烃(HFCs)长期受到广泛关注,而同时准确测定多种受控痕量卤代烃是一项挑战性工作。本研究利用自主搭建的预浓缩-气相色谱-质谱检测器/电子捕获检测器系统(GC-MSD/ECD),建立了高效的痕量卤代烃检测方法,在单次少量进样后可同时测定环境空气中17种受控痕量卤代烃。实验结果表明,17种受控卤代烃分离效果好且峰型对称;标准曲线相关系数在0.996—1.000之间;方法检出限在2—21 pmol·mol−1之间,均低于全球背景值;精密度在0.7%—5.3%之间;加标回收率在90.8%—110%之间,表明本方法适用于准确检测背景地区的受控痕量卤代烃。通过实际样品检测,发现近年来广州市区环境空气中CFCs浓度呈下降趋势,但仍是该区域主要的受控卤代烃物种;HFCs与HCFCs浓度明显高于大气背景值,表明该区域HFCs和HCFCs的使用与排放量较高;实际样品检测结果与我国履约减排措施和前期研究结果相符,证明本检测方法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